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清官不貪不腐,卻死於非命,臨死前流淚道出十二字

一清官不貪不腐,卻死於非命,臨死前流淚道出十二字

原標題:一清官不貪不腐,卻死於非命,臨死前流淚道出十二字


人作為這個世界上腦容量最大的動物,擁有著複雜的人性。非善即惡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有他顯露於外的A面和隱藏起來不為人知的B面。一個人的確可以遊走在善良與惡的邊緣。今天我們所說的這個人就是這樣複雜的一個人。


他生於名門,卻生性殘忍;他降伏悍匪,卻濫殺無辜;他捐錢興辦書院,卻奴役百姓,殺人如麻。最後被公開槍決,「中十三槍而氣絕」。這個人就是陳兆棠。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就是大官家境殷實。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當時也有著一顆報國之心。努力的學習,甚至遍訪名士,只為有一天可以一展抱負。


但是到了他長大,殘酷的現實澆滅了他的一腔熱血。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當時清政府都是錢權交易,光憑真本事連個小官都混不上。一邊是報國之情,一邊又是殘酷現實,最後他只能折中了一下,買官來做。



第一次,他買到興文縣縣令,這個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按照禮法他應該守孝三年。於是,他只能放棄官職,回家丁母憂。三年期滿,他又再次買官。準備去鹽局上任時父親又去世。他只能再次放棄官職。仕途的不順將陳兆棠的耐心消磨殆盡,他開始表露出性格中急功近利的那一面。

第二次守孝滿後,陳兆棠果斷出手花重金買下雲陽縣令一職。到任後,陳兆棠的政務能力得以充分施展,歷史記載說:決疑獄,案無留牘,月余大治。此外,他還自己掏腰包為雲陽縣修建許多書院發展當地的教育事業。數年後,陳兆棠調任他職,離開雲陽縣時老百姓們夾道為他送行,歷史記載說:五十餘里,父老皆泣涕沾襟。由此可見,陳兆棠在雲陽縣令任上時,應該是一個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清官。



然而陳兆棠任大邑縣令時,情況逐漸發生變化。當時,大邑縣內盜匪肆掠,陳兆棠到任後決心根治盜匪。陳兆棠的辦法非常簡單粗暴,但凡抓住盜匪,不管是偷一隻羊,還是偷一個女人,統統直接處死,毫不留情。這就是下馬威,很快大邑縣的盜匪即銷聲匿跡。由於剿匪有功,陳兆堂得到上司的親睞,不就就把他調到廣東剿匪,為了徹底根除匪患,被抓回來的土匪無論罪行大小,一律處死。從這件事上陳兆棠嘗到了甜頭,此後他變本加厲,直到最後殺人如麻、天怒人怨。


在廣東剿匪中,陳兆棠所到之處,匪徒都聞風而逃。沒有土匪抓怎麼辦呢?陳兆棠想到了一個荒誕的做法,他強求地方官紳,地主等交出匪徒,不然就以土匪論處。他們也沒辦法上交啊,土匪聽到陳兆棠早就逃之遙遙。他們只找此走投無路的貧農或者平常有過小偷小摸的頂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殘暴的他也被革命軍抓了起來,百姓還給他打出標語「處決民賊陳兆棠以謝天下」。可能是當時的槍、子彈不好,一連打19槍陳兆棠才斃命。臨死之前,陳兆棠留下他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不死於君,不死於國,死於因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夜史 的精彩文章:

史上比岳飛還冤的開國名將,被黑了上千年,至今提起仍被罵
唐太宗李世民有多聰明?用一計謀活活拖垮一個蠻族強國

TAG:笑談夜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