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破發」 雷軍樂觀看長期

小米「破發」 雷軍樂觀看長期

來源:金融投資報

經歷了八年的艱辛創業,小米終於上市了。這個HK1810的代碼,包含了小米(20)18年上市,(20)10年成立兩重意義。第二次在港交所敲響鑼鐘的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明顯比幾年前金山軟體(港股03888)上市時多了不少底氣,用他的話來說,小米是一家獨一無二的企業,估值該當「騰訊×蘋果」。尷尬的是,號稱「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的小米,17元/港元的發行價仍然在開盤首日遭「破發」。

交易回放

暗盤早有「破發」預兆

小米集團日前在香港聯交所披露的IPO發售價及配髮結果公告顯示,每股發售股份的發售價定為17港元。集合競價交易階段,小米股價即跌至16.60港元;開盤後,股價更是大幅下挫,一度跌至16元,跌幅達5.88%。儘管股價在早盤觸底反彈,至午盤收盤時勉強收回17元發行價,然而午後表現繼續疲軟,最終收報16.80元,下跌1.18%,上市首日遭破發,成交76.82億港元。

事實上,小米的「破發」早有預兆。據耀才暗盤交易市場數據顯示,小米的買入價持續在16港元上下的水平波動,而沽出價也普遍低於16.50港元。更有報道稱,有機構投資者在場外暗盤以低至15.20港元的沽盤價掛出,較17元的招股價折損11%,卻未見買家接手。

對於開盤後股價破發,雷軍在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天大市不好,剛才我的同事告訴我,遠超我們的預期。我覺得小米基本面非常出色,也是非常創新的公司,相信長期表現會越來越好。」他表示,相較於短期股價,長期表現更為重要;對於小米來說,當前要做的,還是應該調整好心態,踏踏實實把公司做好。「好公司依然會脫穎而出!」

據福布斯實時富豪榜排名顯示,7月9日,雷軍財富達到124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15,逼近李彥宏的140億美元,李彥宏全球排名第95位。

券商研報

首次給予「減持」評級

不過,雷軍的樂觀態度似乎並未被券商買賬。國金證券研報根據對小米業務結構和商業模式的分析,給出了12個月港幣16元的目標價,首次覆蓋給予「減持」評級。而這緣於小米在其各業務圈層,既有看點又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小米以手機為營收基石,以物聯網為紐帶,通過布局智能硬體和生活耗材打造消費級IOT業務,並以互聯網服務變現的業務模式。從手機業務來看,國金證券認為,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過程已經完成,未來銷量增速將逐步下降。小米的產品策略和OP-PO、vivo接近,在售機型不多,不走機海戰術,但是用戶群偏向中低端人群,銷售以自有渠道為主。隨著中國智能手機滲透率日趨飽和,未來小米手機業務的增長點聚焦在能否借力消費升級趨勢,逐步向中高端機型轉移。

從智能硬體圈層來看,小米的未來戰略布局是突擊消費級IOT產品,包括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路由器和機頂盒等,以形成智能家居的使用生態圈。但事實上,國金證券分析了小米最主要的兩個IOT入口APP,即米家和小米運動後指出,目前中國消費者還處於接觸和嘗試各類智能化產品的早期階段,用戶在使用智能IOT產品上的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培育。

可以看到,小米在其主要的業務層面,仍然面對較多的不確定性,這或許也是其「破發」的影響因素。但事實上,「破發」並不足以對一個公司的未來有所定性。如大牛股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時也一度「破發」,然而最近一兩年其股價卻漲勢如虹,並於今年創下歷史新高。小米未來會怎樣,或許關鍵還在於其消費級IOT業務能否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上市影響

為佔領全球市場鋪路

在市場看來,小米此次赴港上市,已不僅僅是一家公司融資發展的小事,其帶來的影響或涉及資本市場的方方面面。

對個人而言,儘管小米上市首日「破發」,但按其16.80港元的收盤價計算,其總市值為3759.2億港元,摺合479億美元。以雷軍持股比例31.41%計算,其持有股票市值約為150.45億美元;若未來小米市值超過1500億美元,則雷軍將成為華人第一富豪。而對公司而言,上市解決了小米長期以來的現金流問題,為未來進一步佔領全球市場鋪平了道路。

對香港而言,小米成為港交所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有分析認為,香港開始推「同股不同權」,實際是在檢討當年放走阿里的錯誤,為爭取優質上市資源而努力,此舉會令今後港股的構成更加健康。

對於A股市場而言,迅速推出CDR,也是對優質資源的一種爭奪。有分析認為,未來小米通過CDR回歸A股後,一來為中國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回歸A股趟平道路,二來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價值衡量提供了依據,同時還能推動國內科技類股票的整體溢價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摩拜發布新一代助力車 最高時速20公里/小時
平安電子中期策略:乘國產之浪潮 馭成長之東風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