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楞嚴經》參習(166)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楞嚴經》參習(166)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楞嚴經》參習(166)

「心猶未開,重增迷悶」——《楞嚴經》參習(16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經):【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學佛的目標一定要在開悟,而不是以記誦為目標。現在學佛的人,大多數在經教上注重在這部經怎麼講法、這段是什麼意思,注重在這一點,這個學法是不能開悟的。如果要想開悟,一定要循開悟的路子去走,一切大乘經典都是指導我們這個方向,達到悟明心地的目標。在《楞嚴經》裡面,可以說章章都是指示這個方向,在此尤其是明顯。從「七處征心」、「十番顯見」,一直到此,阿難與諸大眾還沒開悟。這再更進一步,換句話說,再換個方法來敲一敲阿難與大眾的悟門,總希望把悟門敲開、茅塞拔除。前面半段是結集經的人敘說釋迦牟尼佛的意思。

這個一開端就是『憐愍阿難』,什麼事情值得憐憫?沒悟值得憐憫。因為他沒悟,這再想方法來開啟他的悟門。凡是在事相上修學,一定要先發智慧,為什麼?慧能導行,智慧領導我們修行,智慧做為我們修行的依據。真正講修行是什麼時候?是在聞思修三慧這個時候才契入,換句話說,三學完成以後這才談得上修行。三學常說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一開了之後,這裡面才有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是一不是三,如果聞思修是三那就沒有慧,只能說聞思修,不能講三慧;三慧是一,那個慧就是戒定慧的慧,可見得慧要開了,一定是定成就。心不定,慧就不能夠開發,所以要開智慧先要修定,在此經上所講的『諸三摩提』就是定。我們再研究研究,為什麼心不能定?真正要用功不得不這麼追根究柢。心之不能定就是心向外攀緣,要拿《金剛經》上的話來說,咱們凡夫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心就定不下來。

佛在《金剛經》上屢次的教誡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換句話說,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從六塵境界裡面收回來,心就定了。心定了智慧才能開,這個定了的心就是清凈心,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就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清凈心,清凈心裏面才能夠生智慧,智慧才能夠指導我們的行門,我們身口意三種行業就有般若智慧指導,這個行就叫做菩薩行,就叫做佛行,行佛所行。由此說來,佛法並不麻煩,是既簡又易,問題我們信不信這個道理?信了之後,我們肯不肯這樣做法?這就是關鍵的所在。這一段的意思剛才說了,修行一定要先開智慧,智慧開了以後還得廣開,我們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到那個時候皆可以為妙修之地。

『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所謂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拿我們現在的方便話來說,猶如綱領一樣,世出世法的總綱領,在佛法稱之為陀羅尼。不但是總持,上面還加了一個「大陀羅尼」,大字加在此處,就是所謂法界大總相法門之體。而在本經向後經文當中所開出來的,講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這都是從大陀羅尼底下開出來的,也可以說下面四科七大就是大陀羅尼。為什麼說四科七大是大陀羅尼?因為佛給我們說破了,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讀這一科經文應當要覺悟,覺悟到四科七大就是法界大總相法門的理體,我們的心焉得不清凈?心必然無所住。心有所住是不認識萬法的理體,以為一切法是真實的,所以他心才有住。實在說,心有住的人不但是迷失了萬法的本體,我再說得簡單淺顯一點,連迷惑顛倒裡面的因緣果報的道理他都不懂。為什麼?如果懂得因緣果報的事情,他的心也不住了。像袁了凡居士人家心清凈,他並不是懂得大總持法門,他是真正相信因緣果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起心動念都是冤枉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是前生修得的,今天沒飯吃該挨餓一天,命是如此,強求不得,那又何必多求?所以凡夫之人真正肯定、相信因緣果報,他的心也是定的,定心容易入道,這是修行的本錢。

本經是大乘圓頓法門,你看阿難尊者在前面所啟請的是成佛之道,不是成菩薩道,是成佛之道;換句話說,世尊在本經所開演的全是講成佛的道理、成佛的方法,以及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境界是高,我們又想想,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我能成得了佛嗎?這樁事情問題就在信心,你相不相信自己能成佛?跟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都是相通的。《金剛經》裡面佛說過,後五百世,就是末法時期,我們現在斗諍堅固的時代,如果有人對這樣深的經,《金剛經》、《楞嚴經》都是一樣,《法華》、《華嚴》都是一類的,你要聽了是不驚、不怖、不畏,這個人就很希有。我們聽了這些大經也不驚、也不怖、不畏,我們是不是希有?只怕的是我們是已經麻木不仁,所以聽了不驚、不怖、不畏。不驚就是信得過,不怖就是道理能夠透徹,不畏是不怕、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希有,他能信、能解、能行。我們如果說是不信、不解又不能行,我們也不驚、不怖、不畏,那豈不是麻木不仁嗎?

《金剛經》上佛說的那番話,用在《楞嚴經》上是相通的;換句話說,在今天斗諍堅固的時代,我們能信、能解、能行,正是世尊所讚歎的第一希有之人。第一希有是明心見性,才是第一希有;如果不見性成佛,稱希有可以,第一還稱不上。這就是佛在般若會上給我們授記了,我們末法的眾生能做得到。所以成佛作祖的障礙不在環境,也不在別人,而是自己有沒有信心。我們自己相信自己能成佛,這一生決定可以成佛,相信能作祖就能作祖,總得自己要有信心。一個人要沒有信心,什麼事也做不成;有了信心,道理懂得之後他苦學,「人一能之,己十之」,別人一遍就會,我不行,我十遍;人家十遍會,我學一百遍,只要自己努力沒有不成就的。可是諸位要曉得,為學與為道大大不相同,為學,學問是要天天增長,知識天天豐富;為道跟為學是相反的,為道要日損,天天滅少,滅少什麼?滅少執著、滅少分別、滅少煩惱。佛門裡面常講放下,日損就是放下,天天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事情天天要做,但是心裡要放下。

你心放下了,心開意解,這才能入道;心要不放下,障道,十方諸佛來教你也不行。說個老實話,諸佛祖師來教你也就是這個教法,沒有別的特別法門。經典上所記載的,不就是釋迦牟尼佛教阿難的嗎?所以總得要覺悟。覺悟的人,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絕不為自己著想,為自己想就有障礙,為眾生想、為後世佛法想,想什麼?令他覺悟,這就叫佛法。不覺則是世間法,講佛法就是要提醒覺悟之法。前面沒有開悟,後面就要重視了,希望能在經典字裡行間大徹大悟,禪宗所謂是言下即悟。

底下經文這就說到四科,也是《楞嚴經》裡面非常精彩的一段,七大等法,持一切義、總一切法,這叫做大陀羅尼。底下就是二十五圓通,二十五圓通從哪裡來的?陰、入、處、界這四科是開合不同而已,所以說到最詳細的就是十八界。講十八界,那是五陰、六入、十二處都不必講了,為什麼?全都包括在其中。十八界是十八法,十八加上七大是二十五,那個二十五圓通就是從這裡來的。這是把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個法門,門門都能夠悟入。這個地方的總持,總一切義,在教理上講是四科、七大,二十五圓通,持一切義,總一切法,所以叫做大陀羅尼。陀羅尼,有的時候也翻作咒,譬如有一字陀羅尼、有多字陀羅尼、有無字陀羅尼,楞嚴會上有五會楞嚴神咒,是屬於多字陀羅尼。神咒本來是密說的,可是我們中國古大德灌頂大師,他老人家把五會楞嚴神咒一句一句都註解出來,這個註解的本子就是《楞嚴經灌頂疏》。

灌頂大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宗教皆通,著作等身,他老人家著作很豐富,現在收在《大藏經》裡面就很多。咒是密說,經是顯說,顯密不二,若問咒的意思,就是經的意思,經的意思也就是咒的意思。經懂得了,咒在行門裡面確實有它的善巧方便;如果把咒語解出來,它那個方便就失掉。所以咒還是不解的好,為什麼?要曉得,講到用功是要叫你放下萬緣。如果咒子意思都明了,念一句想一想這個意思,再念一句又想想那個意思,你那個心就不能得清凈。所以說,經也沒有意思,這是我叫我們背誦經典,經沒有意思,跟咒一樣,沒有意思你去念才能夠攝心,才能夠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夠念到三昧現前,才有成就。一面念一面在想意思,就是打妄想,那怎麼能成功?經畢竟是顯說的,確實是沒有意思,可是你在裡頭望文生義。密不但是梵語,六道的語言,看的字也怪,意思又不懂,容易攝心,所以在行門裡頭確有其方便。這個道理你要是真正懂得,怎麼用功法你自己就會,不必別人多說。

現在楞嚴會上佛所講的真覺妙心,是諸三昧妙修入門的基礎。如果要是不通達而修行,那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盲修瞎練,說食數寶。以「諸三摩提」,諸三摩提具體就是指二十五圓通,由二十五位菩薩來代表諸三摩提。一一三摩提無非全是稱性起修,了修即性;換句話說,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都是首楞嚴三昧。這個二十五圓通章裡面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要是能夠體會到這一層,就曉得,念佛是修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不簡單!比一般禪宗裡面所講的還要高,誰知道?都以為念佛沒有什麼了不起,老太婆教;換句話說,他對念佛法門理論與方法都是一竅不通,講的外行話。

首楞嚴王三昧,佛在前面說過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所以叫做『妙修行路』。這幾句話是結集經的人敘說世尊開示底下一大科用意的所在,這個幾句話是重要的提示;換句話,就是指導我們讀下面一大科經文的總綱領。你要把握不到這個總綱領,下面經文念了恐怕還是不能開悟,在看諸菩薩的熱鬧而已,他們悟入了,悟入了與我何干?不相干。這幾句話你要是體會到,你就曉得後面句句話與自己有關係,有大利益。



附文:

1??

昨天菩妙法師請我到他那個廟去應供,我到那裡去吃了餐飯,參觀他的大廟。廟蓋得富麗堂皇,大殿大概可以容納一千人的樣子,大概是我們台灣第一個大殿,它那個柱子恐怕得十個人才能夠抱得起來,太偉大了。我拍拍他的肩膀,我說要培養後人,我們都快要走了,他點點頭,是的!不可留戀。事情要不要做?要做,不能留戀,正在做的時候就要放下,一貪戀就壞了。菩妙法師這個人很不錯,我是在二十多年前就認識他,我沒有出家的時候,在埔里就在一起住茅蓬,跟懺雲法師在一起住茅蓬。我們昨天還談起八七水災,八七水災他在茅蓬裡面還受了點難。我離開半個月,那個地方八七水災,我是沒有碰到,他是碰到了。所以要時時刻刻想到我們要走的,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苦苦留戀的?要走,人人都要走。不要以為年老才走,那個年輕走的人太多了。你要不相信,善導寺大殿底下去看看,你看看那多少年輕的,黃泉路上無老少!

2??

我都碰到過日本的法師,日本的佛學博士在我們台灣大學教書,台大的客座教授。很多年前,臨濟寺第一次傳戒的時候,好像是五十一年第一次傳戒,我在戒壇裡面做書記。有個同學領著日本的佛學家博士來看我,他來問我研究什麼?我那個時候正研究《楞嚴經》,正在學的時候,在研究《楞嚴經》。他問我修什麼法門?我說我修念佛法門,他一聽,好像很輕慢沒瞧在眼裡,瞧不起,用一種譏諷的口吻說,「《楞嚴經》與念佛法門有什麼關係?」很輕藐,藐視輕慢的口吻來問我。我反過去問他一句說,「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與念佛法門有什麼關係?」他二話都不說,就走了。《楞嚴經》裡面頂重要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你要是說《楞嚴經》與凈土沒有關係,這兩個菩薩在二十五圓通里代表特別法門,那怎麼沒有關係!可見得那個日本博士頭銜是有,肚子里一肚子草包,這麼明顯的都看不出來。念佛修的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楞嚴經》怎麼不是凈土中心點!所以那個日本人我們不要被他嚇唬到,他那些博士我看都不值錢,都是不通。

——凈空法師語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楞嚴經》參習(166)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楞嚴經》參習(16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心猶未開,重增迷悶」——《楞嚴經》參習(165)
「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志樂經》學記(1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