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它曾是古人的「不求人」,後來成為皇帝登基大典的必需品

它曾是古人的「不求人」,後來成為皇帝登基大典的必需品

在古代的文玩中,有一樣東西的出現頻率很高--如意。

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第一次看到如意是在《葫蘆娃》上看到「如意如意,如我心意,快快顯靈.....」

後來,在看了無數部古裝劇後,對如意的了解又進一步加深。

它總是以巧奪天工+無比貴重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比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禮儀的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順利。

光緒皇帝有一則與如意有關的故事。

據說,當年光緒選妃時是由慈禧包辦的。最後入選的5人分別為慈禧太后的弟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

當時在場的太監唐冠卿事後有一份細緻的描述:「選後是在體和殿,事前準備了玉如意一柄,繡花荷包兩對,誰收到玉如意就是皇后,收到荷包為嬪妃。

光緒手持玉如意來到德馨的長女面前,剛要交給,慈禧太后大聲說『皇帝!』並暗示光緒將玉如意交給桂祥的女兒。

光緒無奈,只好照辦。慈禧強迫光緒選擇了並不喜歡的皇后,又擔心德馨的女兒,一旦選入嬪妃,必有奪寵之憂,於是不讓光緒自己再選,直接授意將荷包交給長敘的兩個女兒。」

如意作為道具的功能,在這裡再度呈現。

然而,如意最初產生之時並沒有現今的美好寓意,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如意在不同時代擔當著不一樣的角色。

相傳如意最早是作為兵器使用,據古史記載,「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以辟眾魔。」

所以在古代如意還有辟邪的作用。

不僅如此,如意最初原型還是民間的一種饒痒痒的寶貝。

據《事物紀原·什物器用部·如意》記載:

「吳時秣陵有掘得銅匣,開之得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螭彪、蠅蟬等形。胡綜謂:『秦始皇東遊埋寶以當王氣,則此也。』」

據此推測,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時期就有了玉做的如意。

最早的如意,和現在用的痒痒撓一樣,長得非常寫實。

《裨史類編》中載:「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長可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意」。

也就是說,那時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

現代的「不求人」

那麼,一個普通的痒痒撓,為什麼能從普通生活用品晉陞為寓意美好祝福的工藝品?

其實,這轉折點實在是……有點滑稽。

大家都知道,魏晉人喜歡煉丹服藥,因此經常會出汗身癢,於是那時的文人便養成了手持如意邊撓癢邊講玄學的習慣。

加之那時寬衣大袍,魏晉人又天生有一種瀟洒氣質,因而手持如意,便帶有一種非同尋常的美感。

由此,借用如意助談興的做法很快盛行到各種場所。

由於被貴族人士青睞,如意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唐朝時期,如意開始被賦予吉祥的寓意,正式從日常用品升級成藝術品。古人開始用金玉製作,並在上面繪上象徵吉祥的靈芝紋,捲雲紋,心形紋等,人們互相贈送,以表達美好的祝願。

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的藝術品。如意由於皇家的喜愛,開始了大變身。

近年來,玉如意成為拍賣會上的一大亮點。

如2004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柄估價為20萬—30萬元的 「清乾隆白玉雕年年有餘紋如意」,以143萬元成交,一時轟動整個收藏界。

在北京美三山2016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時期的「白玉靈芝形三祝如意」,經過現場激烈競拍,最終以6800萬元的市場高價被資深藏家拍得。

這件如意長82cm 寬10cm 高24.5cm,由頂級和田白玉雕成,是目前拍賣市場出現的最大的皇家白玉如意。

如意的收藏,往往同時具有保值增值和祈福納祥的預期。

隨著近幾年,國內各級市場的興盛,尤其是拍賣業瓷雜器物的火熱,如意的成交價格不斷攀升,刺激了人們投資收藏如意的積極性。

但市面所見如意以清代最多,明代製品已不多見,收藏者須避免「盲目崇古」。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頑派 的精彩文章:

與天爭輝的青金石,從5000年前一直紅到現在,堪稱文玩界常青樹!

TAG:文頑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