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俊毅·跨界攝影家葉淺予

趙俊毅·跨界攝影家葉淺予

跨界攝影家葉淺予

民國初期,我國畫家大都會使用照相機,比如張大千、徐悲鴻、劉海粟、豐子愷等等,不勝枚舉,他們拍照片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繪畫,不過凡事有例外,葉淺予(1907—1995)既是畫家也是跨界攝影家,一肩雙挑。

《時代》的插頁 葉淺予攝

《時代》的封底 葉淺予攝

《時代》的封面 葉淺予攝

《時代》的封面 葉淺予攝

《時代》的封面 葉淺予攝

1929年10月20日,有一份綜合性的《時代》畫報在上海創刊,年僅22歲的編輯葉淺予負責漫畫插圖和圖片編輯,為了辦好這份半月刊雜誌,葉淺予除了本職的繪畫之外,還要掌握攝影技術。葉淺予自學攝影一是閱讀相關書籍,二是用試誤法在實踐中摸索攝影,三是向老攝影家求教。說來也巧,郎靜山開設的攝影廣告社就在時代編輯部旁邊,葉淺予只要遇到技術上的問題就向郎靜山求教,一來二往頻繁接觸,郎靜山成了葉淺予的良師益友。

在《時代》畫報上,葉淺予先後推介過華社第三屆影展、第四屆影展、黑白影社影展、三友影會影展、中央大學影展、廣州紅窗社影展等。《時代》畫報還是展示攝影家作品的窗口,郎靜山、吳中行、陳傳霖、盧施福、吳印咸、劉旭滄、趙澄、魏守忠等人經常在畫報上發表作品。《時代》畫報非常重視攝影的故事性,張印泉拍攝的「故都春色」、「秋日北國的農村景色」、「晨曦中的北平」等組照,既有照片又附上文字說明,可謂圖文並茂。幾乎每一期《時代》畫報都能看到葉淺予的漫畫作品,除此他經常發表攝影作品,其作品的署名有時用本名,有時則用筆名「葉初萌」,為了避嫌還是其它緣故?就不得而知了。

1933年10月,葉淺予加入了黑白影社,這是他從美術界跨入攝影界最明顯的標誌。1934年至1937年,葉淺予被推選為黑白影社的執行委員會委員,並作為《黑白影集》的編輯,影社舉辦的第二屆影展他有10幅作品入選,第三屆影展有7幅作品入選。在《飛鷹》攝影刊物上,葉淺予發表的攝影作品以及與攝影密切相關的漫畫作品,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極深。「標準攝影家游北平」諷刺了唯器材論的攝影家,照片拍的不怎麼樣,但攝影器材全部是最高檔的,這些愛擺派頭攝影家時至今日仍到處可見;「王盛攝影個展」幽默、詼諧地諷刺了一些攝影家的浮躁心態,剛拍了兩年照片,就心急火燎想辦個展,以顯示自己的藝術才華,這幅漫畫作品對當今攝影界的個別人,仍具有警醒作用;《兩雄相遇》諷剌那些搶鏡頭互不相讓的攝影記者,畫面基本以灰黑二種色塊組成,一改純線條勾勒的方法,別具一格地突出了諷剌的主題。

老漁翁 葉淺予攝

馬車 葉淺予攝

秋 葉淺予攝

上海社交之花楊華美女士 葉淺予攝

桃色之夢 葉淺予攝

舞藝家張素珍女士 葉淺予攝

小立 葉淺予攝

漁家女 葉淺予攝

捉魚的小夥子 葉淺予攝

1934年,葉淺予與周天放合著了一本《富春江遊覽志》,書中所刊載的四十餘幅照片,全是葉淺予深入富春江兩岸辛勤創作的成果。葉淺予雖然使用碩大笨拙的相機在拍攝,但他堅持抓拍或者是偷拍,極少用擺拍的手法,《捕魚的小夥子》、《漁家女》這兩幅作品就是抓拍所得。小夥子身背著魚簍在摸魚,葉淺予湊上前去與小夥子聊天,相互熟悉了以後,葉淺予端著相機就是不按快門,等待最佳的拍攝時機;《漁家女》是在富春江上拍攝的,葉淺予用同樣的方法抓取漁家女划船時最美的瞬間,這幅作品還是葉淺予的代表作。1933年4月,葉淺予拍攝的《馬車》榮獲芝加哥攝影展覽獲攝影特等獎。全面抗戰初期,葉淺予等人編輯、設計出《日寇暴行實錄》畫冊,為了保證印刷質量,葉淺予帶著所有照片從武漢到香港,畫冊在香港印製出來以後,葉淺予又護送著畫冊返回內地。

葉淺予的漫畫作品1

葉淺予的漫畫作品2

葉淺予的漫畫作品3

葉淺予的漫畫作品4

葉淺予的漫畫作品5

葉淺予的漫畫作品6

新中國成立以後,葉淺予放下心愛的相機,專心致志從事繪畫工作,但他仍關心我國攝影事業的發展。1982年6月,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葉淺予以「繪畫和攝影」為題,為攝影界五百多人上了生動的一課。葉淺予說:「攝影與繪畫雖然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創作上有不少共同的規律,但攝影不應一味地去摹仿繪畫。在攝影與繪畫之間,應該不斷地把距離拉開。攝影家應該做畫家做不到的事情。比如黃山,畫家畫來畫去,都相差無幾。攝影則可以選擇新鮮的角度,捕捉美妙的瞬間。」對於當前攝影創作的不足,葉淺予認為有兩點:「一是膚淺,二是做假。膚淺是指對生活的研究不夠深入,對自己身邊的各種事物不感興趣,甚至有一種非要到外地才能搞創作的風氣。住在北京而不畫不攝北京,這種現象,令人不可思議。虛假主要是來自擺布,甚至在拍攝新聞照片時也經常擺布,這樣做,會使攝影失去自己的藝術生命。藝術必須真實,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承認。」在改革開放初期,葉淺予所談的繪畫與攝影、彩色與黑白、攝影民族化和人像攝影四個問題,對於國內廣大攝影愛好者幫助極大。

每當提及跨界攝影家,就會引來諸多非議,沒錯,歷史上凡腳踩兩條船,從別的藝術領域跨到攝影界或從攝影界跨到別的藝術領域的,其結果都不是太好,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嗎!郎靜山與張印泉都會寫寫畫畫,從別的藝術門類汲取養分服務於攝影是很正常的事,但他倆從未跨越攝影界到別的藝術領域,他倆把畢生精力都獻給我國的攝影事業,所以他倆在中國攝影界出類拔萃。著名畫家葉淺予年輕時在畫報社做美編,為結識攝影家徵集優質的攝影稿件,所以他左腳踩在繪畫這條船上,右腳跨到攝影這條船上,用攝影反哺繪畫,豐富繪畫的知識,從攝影創作中開闊視野。新中國成立之初,葉淺予漸漸離開了攝影界,一門心思從事繪畫的創作,但他在攝影界積累起來的經驗,反過來又成就了他的繪畫大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知識 的精彩文章:

程玉楊大畫幅攝影作品賞析·《神·人》
盛夏悄悄走進 又是一年賞荷時·趙岐

TAG:攝影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