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4歲科學家安樂死,祝福抑或惋惜?

104歲科學家安樂死,祝福抑或惋惜?

如果老有所養、所醫和善養,至少有大多數老人並不會要求安樂死或自殺,而是希望壽終正寢。

瑞士當地時間5月10日中午12:30分,澳洲最年老的科學家——104歲的大衛·古道爾(David Goodall)教授在瑞士一家診所自願接受安樂死,讓自己的生命小溪流向大海!

古道爾的安樂死是一個開放性的展示。

瑞士醫生為古道爾靜脈注射了致死性藥物,主要成分是戊巴比妥鈉(Nembutal,巴比妥鹽類藥物,是瑞士安樂死機構使用的主要藥物)。之後,老人安詳地離開人世,守候在他身邊的是幾位孫輩子女。

臨終前,在簽署大量必要的文書時,古道爾有點不耐煩地催促:「嘿,我們到底在等什麼?」後來,古道爾吃完了他最愛的魚薯條和乳酪蛋糕,欣賞了他最愛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接著用德語唱了一小段《歡樂頌》(Ode to Joy),現場響起一片掌聲。古道爾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這真是個漫長的過程!」

所有場景都在體現古道爾決意離開人世的真實心愿。

當今世界上法律允許安樂死的國家不多,即便允許,也有很多門檻,包括病人患不治之症並已臨近死期,現有的醫學水平和技術無法治療;病人極端痛苦,不堪忍受;必須是病人神志清醒時的真誠意願或囑託;必須是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為親屬、國家、社會利益而實施;必須採用社會倫理規範所承認的妥當方法並原則上由醫師執行。

安樂死是符合人性的,人沒有決定自己出生的權利,卻有選擇死亡的權利。但是,選擇安樂死必須是自願的,深思熟慮的,沒有絲毫的勉強和為難。古道爾並不符合患絕症的條件,所以選擇安樂死儘管是自願的,但讓人感到有些許難以言說的不得已。

幾個月前,古道爾在澳大利亞珀斯的家中不小心摔倒,由於是獨居,一直在地板上躺了兩天,直到清潔工(一說保姆)發現後將他送往醫院。此後,醫生告誡他,不能再自己去坐公交車,甚至不能獨自過馬路。為此,古道爾感到很不開心,感覺這樣的生活根本沒有自由和尊嚴可言。

從他生前的視頻看,古道爾是獨居,生活基本能自理。對於一位獨立性很強的人來說,生活不能自理就等於是「累贅」「廢物」,如同行屍走肉。或許,這才讓古道爾下決心以安樂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由於目前澳大利亞只允許罹患絕症的病人安樂死,古道爾不得不選擇赴瑞士進行安樂死。瑞士也是唯一一個允許對外國人實施協助自殺的國家。

如果換一種情況,古道爾的自尊和獨立性並非如此強烈,而是允許家裡有保姆或在養老院通過護工和護士照料其生活,也許他不會要求安樂死,因為他的生命機能還沒有徹底惡化,而且他的大腦還可以思考,甚至能做一些工作,如看稿件和寫作,也就沒有必要選擇死亡。

古道爾的女兒凱倫(Karen Goodall-Smith)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當然不希望父親選擇安樂死,但她和父親坦誠地交流過生死問題,能理解父親的選擇。

所有這些情況都是人們在選擇安樂死時的硬性條件。此外,還有的老人受到不得已的心理脅迫,即生存條件不只是吃喝的需求,還有被關照和心理慰藉的需求,可以簡單地表達為老有所養和老有善養。缺乏這些心理需求,一些老人會被迫選擇安樂死或自殺。現實中,這樣的情況屢屢發生。

中國目前的法律不允許安樂死,但這並不妨礙一些老人選擇自殺。根據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公布的結果,中國老人自殺比例是其他群體自殺比例的3倍。在一些地方,如湖北京山,有30%的老人選擇用自殺來了結生命。在這個地區,甚至出現了自殺屋、自殺洞。老人認為,葯兒子(喝農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更可靠。

由於貧困和疾病,老無所養,病無所醫,以及情感缺失,老人不願拖累子女,自己選擇在老屋或荒坡、樹林、河溝,安靜地自我了結。這實際上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安樂死,但並非安樂,而是痛苦地結束生命。如果能解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選擇自殺。

老人還面臨生活的另一種兩難選擇——「色難」。

由於色難,自尊心和獨立性很強的一些老人會感到如坐針氈、如臨深淵、戰戰兢兢、度日如年,有的甚至選擇安樂死或自殺。因此,對老人的不「色難」是老有善養的高標準。物質上給予老人的養老只是低層面的養老或孝敬;對老人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至少是態度上的和藹、恭敬、耐心、謙虛才是善養。所以孔子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其實,當老有所養和老有善養的條件都能達到時,安樂死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不容易的。美國俄勒岡保健科學大學的一項安樂死的調查結果顯示了這一點。在要求醫生對自己實施安樂死的病人中,當真的要執行死亡時,約有90%的人會撤回他們當初的要求。

安樂死在美國俄勒岡州是合法的,但是在病人請求安樂死並被確認合乎安樂死的各項條件後,最後用藥物實施安樂死的不足千分之一。這些年來,俄勒岡州的重症患者,如癌症晚期患者,要求安樂死的約佔病人總數的1%,但到最後,這些要求安樂死的病人只有10%由醫生按致命處方注射了藥物,安靜地離去,另有90%的申請者最終改變初衷,希望活下去。

其實,這個問題的癥結正在於病人、老人和失能者是否被善養或善待。從事這項研究的俄勒岡保健科學大學醫療倫理中心主任蘇珊·托爾等人發現,大多數要求安樂死的重症病人並非真的要求安樂死,他們只是對病痛或其他問題感到恐懼。真正的問題是,他們需要寬慰和心理疏導。事實上,當對這些人進行心理安慰,子女以和藹、孝敬的態度對待他們,並且有充分的配伴和心理交流時,90%的人就不會要求安樂死。

如果老有所養、所醫和善養,至少有大多數老人並不會要求安樂死或自殺,而是希望壽終正寢。所以,從最初的心態來看,申請安樂死的人並非是完全願意的和沒有受到逼迫的。如果住進養老院,有護工的照料和子女們的輪流探望,同時自己還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許古道爾就不會堅決要求安樂死了。

人類的文明正是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的路徑演化,當我們在展望人類從工業文明進入信息和生態文明時代時,完全應當把老有善養的因素考慮進去。如此,在人們不幸染病或進入老年時,才不會因為老無所養和老無善養,在無助的情況下萌生安樂死的想法並堅定地實施,就像古道爾那樣;或自殺,就像一些中國老人一樣。

堅守這樣的條件就是要牢牢紮緊殺人和自殺的柵欄,讓生命善始善終。

文:張田勘

編輯:閔青

校對:余運西

喜歡這篇文章?

在文末多多點贊吧!也可以轉發給你最關心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揪出讓你腰痛那些「兇手」
圍獵病毒,勝算幾成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