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年後別無退路 人文學科如何擁抱人工智慧

20年後別無退路 人文學科如何擁抱人工智慧

原標題:人文學科如何擁抱人工智慧 再過十年二十年,除了正視這一巨大技術變革,將別無退路

人工智慧 (AI)現在已經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一般來說,我們認為人工智慧主要是自然科學的事情,人文學科很難與人工智慧扯上關係。不僅大眾如此認為,人文學科內部也對人工智慧態度冷淡。雖然學者們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已勢不可擋,但畢竟離人文學科還比較遙遠,完全可以置之不論。甚至有學者認為,人工智慧只是一陣風,學術研究本不該盲目跟風,過度參與只會產生浮躁的成果和新的學術泡沫。可以說,這些觀念相當正常,並且一定要有這樣的聲音存在,才能使學術研究不會被技術過度捆綁,從而保持自身的純粹,以及具有獨立價值的思考。

但我們必須看到,人工智慧作為必將徹底改造整個社會生活的一項技術,也必然將徹底改造學術研究的方式和內涵。人文學科雖然是離技術最遠的領域,終也逃不過這一巨大浪潮。

所以,我們不如迎潮而上,思考人工智慧與人文學科的關係,即使我們不做這件事情,我們的後輩也必須做。因為再過十年二十年,人文研究將再無退路,除了正視這一巨大變革,別無他選。

我們已站在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上,後退即成傳統,前進則為新變

其實在人文學科內部,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存在著一股焦慮。一方面這是技術的自然發展所致;另一方面,我們也意識到這一變化將極大地改變研究的手段、方式和內容,甚至整個學術訓練都將發生相應變化。也許二十年之後回望這一時代,就會發現,我們已經站在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上,後退即成傳統,前進則為新變。

人工智慧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機遇,也許正是在這樣一種變革面前,中國的人文研究才有可能找到一條突圍之路,實現人文思想創新領先。但如何進行研究,怎樣找到一條道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學科的學者既要關心人工智慧發展的大趨勢,還應把這些新技術、新理念與自己的研究領域結合起來,只有一個個具體學科開闢出創新發展之路,才能真正實現人文研究的整體轉向。

作為一名文學和美學研究者,我關心的就是 「人工智慧與美學」這樣一個問題。二者怎樣結合?相信不同學者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下面就是我個人的探索之路。

首先,必須明確人工智慧的工業化道路與人文道路的區別。人工智慧的工業化,指的是人工智慧的現實發展及理論推進,它注重的是工業化實現手段。相對而言,目前大家更重視這一道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在大力加碼人工智慧的工業化實現。但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還與所有社會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技術在快速發展,相關的法律、倫理、人的觀念、使用技術的心態以及新的社會文化形式都必須跟上,才能保護既有社會心理和文化形式不被摧毀,新舊兩種文化形式才能順利融合。但是,目前各類媒體在談論人工智慧的時候,不能很好區分這兩條道路,甚至將二者混為一談,從而產生兩大害處:一是唯技術論,輕視社會人文研究,認為它沒有用;二是不注意區別,將技術科幻化,這不可避免地傷害社會人文研究。

人工智慧的人文道路不可避免地涉及想像的層面,這是一種新型的烏托邦,但它是有理有據的推測,而不是任意的想像。但工業化道路暫時無法實現人文想像的高度,這就會帶來對人文道路的複雜態度。但是人文道路不僅僅著眼於當下的工業化發展,還著眼於未來幾十年。簡單地說,人工智慧的人文道路主要是觀念性和文化性的,但人工智慧的工業化道路也必然是從觀念到實踐,而不是反過來。所以,這樣的觀念性也包含在人工智慧發展的自然之理。

只有把兩種道路明確地區分開來,我們才能逐漸明晰人文道路的方向和工作半徑,把握討論的分寸。在美學上亦是如此。現在的人工智慧達到人類美學的高度了嗎?並沒有。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人工智慧也提供了一些可供討論的美學話題,這是我們的機遇。即按照實例進行分析,同時沿著這樣的方向,對人工智慧美學問題的發展做出預測。當然,既然是預測,就不可避免地與對未來的想像結合在一些,一步步推進。

如果我們把創造力解釋為一種 「演算法」,這能否解決人工智慧的美學難題

「微軟小冰」是最著名的文學藝術類人工智慧。以前,人們認為,無論人工智慧會做什麼,它都不可能會寫詩,因為寫詩是最需要人的創造力的,但機器沒有創造力,它只有程序,只會排列字序,不可能寫出文學的 「明珠」——詩歌。但現在小冰能寫詩了,這就對我們的文學、美學觀念提出了挑戰。

對於小冰的詩歌創作,往往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觀念:一種認為小冰創作的不是詩,因為小冰不是人,是機器,沒有創造力,所以它創造出來的不可能是詩。這種觀點面臨的難題是,如果小冰創作出來的不是詩,那麼,為什麼我們把它的詩作與其他詩人的詩作混在一起,卻無法分辨出哪一首出自小冰之 「手」呢?另一種觀念認為,小冰創造的是詩,它具有獨特的創造力,只是我們現在不了解這一創造力來自哪裡,就像我們現在也說不清人的創造力來自於哪裡一樣。這種觀點面臨的困難是,回答什麼是創造力,如果它很神秘,無法說清楚,那麼,究竟是因為它根本不存在,還是我們無法理解它?

創造力的神秘是美學中一個由來已久的觀念。但 「微軟小冰」給了我們一個契機,讓我們從人工智慧的角度去理解人。如果說小冰有創造力的話,那麼這個創造力是什麼?相對於通用人工智慧而言,小冰其實只是一個比較初級的人工智慧,它只會寫詩,進行自然語言的學習和處理。小冰的「創造」應該視為一種演算法,它在效果上與人類創作詩歌基本相同,爭議集中在機制上。如果我們把創造力解釋為一種 「演算法」,這是不是能夠解決人工智慧的美學難題呢?我們甚至可以把人工智慧當作從美學角度理解人類創造力的鑰匙,這樣一來,美學的研究對象就不再僅限於人類,還包括與人類對照的人工智慧,演算法與創造力之間就形成了一種互動關係。

當然,這樣考慮問題的時候,就一定不局限於目前人工智慧的工業化發展,還包含了對於未來的展望,或者說理論性的設想。在人工智慧與美學這一話題上,如果我們設想一個人工智慧達成審美判斷,它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討論人工智慧的審美建模問題,也就是怎樣建立一種對於審美判斷的演算法。

人工智慧與美學問題,將與其他相關問題一樣,邊建構邊解構

我們所討論的是最基礎的建模方式,是一種相對哲學化的討論。就我理解,如果人工智慧要達到審美判斷,大致有兩種基本建模方式:一種是康德式,另一種是維特根斯坦式。兩位哲學家在人類審美的理解上代表了最深刻的兩種途徑,但他們的路徑也往往針鋒相對、互相排斥,往往很難判斷其高下。當我們把美學與人工智慧相關聯,將這兩位哲學家的思路視為人工智慧建模方式,即一種複雜演算法的組合體,可能就會產生新的觀念。

簡單地說,康德式建模方式注重底層規則組合,以達到整體判斷,其基礎規則必須非常牢靠,這可以稱作最底層的邏輯,每一步推導必須是堅實的,如此才能達成一種必然如此的審美判斷。而維特根斯坦的做法則完全不一樣,他完全放棄康德式的底層規則組合方式,更注意語言訓練,否定普遍性本質的存在。如果冒險一些的話,可以把他的方法類比為 「大數據式」,強調建模之後的訓練,重視輸出端管理。現在的人工智慧建模更流行這種方式。

哪種方式更適合人工智慧呢?這還真不好判斷。因為不同的建模方式依賴於不同的技術高度,維特根斯坦式似乎更適合當前的大數據式人工智慧,而康德式更適合通用式人工智慧。但這個判斷是以目前技術為基礎的,一旦新的技術發展起來,比如量子計算機成熟,那麼,這些建模方式就要重新評估。

在涉及人類審美的理解上,我更傾向於維特根斯坦是對的,而在人工智慧的審美可能性上,我更傾向於康德式建模方式,因為它更適合通用人工智慧。但無論康德式還是維特根斯坦式,這兩種分析都是以人為基礎的,如何 「轉運」到人工智慧領域,還需要極大的功夫。

人的心靈已經是一個事實了,它擺在那裡,無論觀察者怎麼想,它都已經在那裡,能夠進行審判判斷,可一旦加入人工智慧,事情就發生了巨變——現在心靈、創造、審美判斷等似乎都消失了,但人工智慧的輸出結果卻可能與人類的輸出結果一樣,這又如何理解呢?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就能回答的問題,我們只能把它列為任務進行探討,也許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就能漸漸打開思路,尋找到新的方向。

無論怎樣,這完全是一個新的話題。這裡的探討並不是要建立一個系統性的人工智慧與美學研究框架,而是展現一個初步的思考。在這個話題上,我們必須抱有開放心態,所有拿出來討論的方案都是為了聽取更多批評意見,所有方案都必將調整。對於人工智慧與美學問題,將與其他相關問題一樣,邊建構邊解構。每個人都有知識和觀念的盲區,重要的是開放的討論。

(作者王峰,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M站 的精彩文章:

摩拜在全國百座城市啟動「無門檻免押金」服務
外媒:一艘載90人船隻在泰國普吉島傾覆 數十人失蹤

TAG:中國經濟網M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