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學者稱,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完全被動,是吃了這方面的虧

有學者稱,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完全被動,是吃了這方面的虧

文 | 劉紹銘

「不可否認,以兩國當時的軍事力量來說,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取得勝利,幾乎是絕對肯定的事實。但在缺乏合格和受信任的譯者的情況下,中方無論是在戰爭情報還是談判的過程中,都完全處於被動的位置,這實際上也影響了戰爭的成敗及後果。相反,如果清廷能認識到翻譯在戰爭和外交中的重要性,他們又是否會這樣一敗塗地?」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王宏志教授的論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譯者》,收在王宏志主編的《翻譯史研究》第一輯,復旦大學2011年出版。我們接著往下看。

當年領命到廣州去禁煙的林則徐,雖然知道「時常探訪夷情,知其虛實」,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重要性,但可惜給他當翻譯的通事,沒有一個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王教授在書中提到1839年10月有一艘名為The Sunda號的英國三桅帆船,在海南島附近遭遇風浪沉沒,林則徐接見了倖存者中一位名叫喜爾的醫生(Dr. Hill)。

據喜爾事後的報道,這些通事在口譯時說的都是「廣州英語」,「含糊不清,十分緊張,以致於他們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難」。

王教授隨後引注了喜爾記錄中的「廣州英語」:「this not all same one other day.Today yumchae all same emperor,all that mandarin have come,all that hong merchant,must crook foot litty.」這兩句英文是真的不好懂,王教授也沒給我們解說,他只是根據喜爾醫生的記錄告訴我們,原來這是「要求他們見到林則徐時必須下跪」。

根據這個場景,我們或許可以將這兩句廣州英文這樣翻譯:

「this not all same one other day」可以譯為「今天不同往日,或者說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至於第二句中的「yumchae」如果是粵語「欽差」的音譯的話,那「Today yumchae all same emperor」就應該是「今天欽差大臣位同皇帝」的意思;「all that mandarin have come」應該是「所有大官都來了」的意思;「all that hong merchant」就是「所有的商行商人」;至於最後「must crook foot litty」,「下跪」的普通說法是「kneel」,但廣州通事改成「crook(彎曲)」,倒也傳神,可是這「litty」,辭書未見載,還真不知是啥。

看完王教授引住的這些,心裡不由暗自一聲「天佑中華」。鴉片戰爭爆發前,林則徐收到一些情報,說英國人可能會發動戰爭,他看到了相關的譯文資料,確信「夷兵涉遠而來,糧餉軍火安能持久。我天朝水師勁旅,以逸待勞,豈不能制其死命」。

林則徐認定,英國人只善於水戰,一旦上陸就會變得手足無措。且看他在1840年7月10日上的奏摺中是如何說的:「『英夷』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制其死命。」經兩廣總督這麼一說,普通百姓有一陣子還真就相信「英夷」因腰和腿裹纏得緊緊的,只能挺直腰板走路,一仆跌倒,再也爬不起來。

百姓被糊塗的通事給誤導也就罷了,負責保家衛國的朝廷官員也將通事的情報信以為真,那後果就相當的嚴重了。

當時的閩浙總督顏伯燾沒想到還要在陸上迎戰「英夷」,完全相信廈門的炮台及石壁能夠阻擋英國軍艦的炮火,可沒曾想,英軍從兩側偷襲登陸,根本就沒出現「一仆不能復起」的現象。天朝水師剛一接觸,瞬間就潰散了。而作為最高統帥的道光皇帝,一直到看了顏伯燾的奏摺,方才知道「英夷」士兵是水陸兩棲動物。

看了王教授的文章,深感清廷當時對辦洋務就從來沒有認真過。當時所謂的「通事」,不是曾在「夷地」居留過一陣子的「海員」,就是廣東洋行的「買辦(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即便會一點「夷語」,也不一定就懂「夷文」。

另外這些通事的口語能力也好不到哪裡去,「一名由伊裡布派遣到英陣營傳遞消息的通事,由於沒法準確表達,幾乎被英兵所射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千多年前,這個國家就已經實行「一國兩制」了,還是個少數民族
「巨無霸」是個人名,而且「巨氏」來源不止一種,有好幾位先祖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