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什麼不能說哪個法門最殊勝?

為什麼不能說哪個法門最殊勝?

庫、奧、仲三弟子又問道:「 一切修行的法中,什麼最為殊勝? 」

阿底峽尊者說:「最殊勝的智慧,是悟解無我; 最殊勝的持戒,是調伏自心;最殊勝的功德,是利他心切;最殊勝的教導,是時時觀察自心……」

你們看,尊者沒有回答「就是這個,只有一個」,而是回答「不同的法有不同角度的最殊勝」。不可以說修行的法裡面什麼最殊勝,而是「這個階段、這個角度什麼是最殊勝」

比如我們講的,智慧上文殊菩薩殊勝、大悲心上觀音菩薩殊勝,不可以說,菩薩裡面哪個是最殊勝。

一樣的道理,不可以說修行的法裡面什麼是最殊勝,不可以只認一個是最殊勝,沒有這樣子的認法。

我們灌大威德金剛頂的時候,大威德金剛是最殊勝;密集金剛灌頂的時候,密集金剛是最殊勝。那麼,講大威德金剛殊勝的時候,也是以什麼角度來描述最殊勝,不可以說所有的本尊裡面祂是最殊勝,不是這樣子理解。

總的來說,學佛中相較於學習來說實修是最重要的。修有好多種,比如布施的階段、持戒的階段、忍辱的階段,你修什麼樣法的這個階段,你修的這個法就可以說最好、最殊勝了。

不可以說修布施的時候,說持戒最殊勝。修布施的時候,那你就到修布施的最頂尖,這個最殊勝的意思是最頂尖的,認識頂尖的界限很重要。

我們如果沒有認識這個的話,有時候方向會錯。比如布施來說,不貪是頂尖。幫助別人的時候付出一個東西,不管給物質也好、法也好,不管什麼東西,我們內心完全沒有對它的貪心,這就達到布施的頂尖。

所以布施的頂尖不是外面的行為,而是對所布施出去的這個法,心裏面沒有一點貪,沒有一點保留。「我要保留」的這種心態完全沒有的話,那你布施就做到很好了。

所以,我們心達到什麼境界才叫布施圓滿?這個方向和頂尖的界限要認識,這個很重要。如果這個沒有認識的話,我們布施的時候,就完全不會重視,如果很清楚目的地是什麼的話,那就很重視:布施的同時,我內心裏面對這個有點貪心,我這邊保留一個東西,我捨不得布施出去,這樣的心沒有對治的話,你布施怎麼做?做了半天、做了一生,布施也沒有修得最好,這是不會修布施的表現。

我們一生一直修布施,結果不會修布施,對財也好法也好,有一個「我要用的」這種心態存在的話,那你布施沒有到圓滿。

所以呢,我們為什麼特別要認出來「修不同的階段,什麼是最殊勝」?

因為修的時候要重視哪一方面,這個抓到的話,就會修得很成功;如果這個沒有抓到的話,你就會修歪了。

簡單說學佛是一種身心健康、自己很幸福,生生世世的一種幸福,學佛就是為了這個。如果我們方向搞錯的話,學佛好像是外面的一個行動出來,念了多少遍、拜了幾百萬、幾十萬,那就是方向搞錯。

佛法真正修的是什麼、目的是什麼,真正認清楚的話,你修的時候自然整個方向就對,佛法對我們的幫助就會發揮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對密修士來說,這是比灌頂更重要的事情
對世間的執著是獲得證量的最大障礙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