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經濟公司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新經濟公司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近年來,我國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了質量效益穩步提升。2017年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約3.35萬億元,增長18.99%。

專家認為,上市公司經濟發展的韌性、結構優化、新動能等方面呈現出多個新亮點,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正在形成,新經濟上市公司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趨勢正在形成

根據滬深交易所統計數據,滬市公司201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同比上升14.46%;共實現凈利潤約2.62萬億元,同比上升18.55%,增長率創近年新高。深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0.4萬億元,同比增長23.46%;實現凈利潤7295億元,同比增長20.58%。

滬市大型公司和中小企業齊頭並進,凸顯市場經營質量協調發展。上證50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48萬億元,同比增長13.67%;實現凈利潤1.61萬億元,同比增長13.92%;代表中小成長企業的上證380公司同樣實現穩步增長,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70萬億元,同比增長18.57%;實現凈利潤0.25萬億元,同比增長26.99%。

深市龍頭企業和小企業業績分化明顯。市值前20%的企業貢獻了深市六成收入,2017年營業總收入增長24.53%,凈利潤增長29.25%;而市值後20%的企業營業總收入增長11.84%,凈利潤下降147.49%。

國企改革整體性突破的積極態勢已經形成。其中,滬市國有企業併購重組金額超過5400億元,重大資產重組金額接近2000億元。深市共39家國有企業完成重組方案實施,助推國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其中,中國聯通引入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戰略投資者,同步完成增強資本實力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成為國企混改的「里程碑」案例;中國重工推出首單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方案,整體降低資產負債率5個百分點,開拓出國企可持續化降槓桿的新路徑;招商公路發行A股換股吸收合併華北高速,成功實現產業資源整合、國有資本布局優化,成為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的又一典範。

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這是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成果。

新經濟公司成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在創新引領下,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行業公司迅速成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高端製造業在創新驅動下,形成高質量發展趨勢。深市133家高端製造公司收入和凈利潤增幅分別為40%、101%。例如京東方圍繞核心技術持續突破,躋身半導體顯示領域的世界頂級供貨商,多年投入收穫爆髮式增長,2017年凈利潤增長三倍。亨通光電2017年積極尋求智能電網領域高端轉型升級之路,布局 5G/6G 未來通信技術及晶元產業,營業收入再創新高,凈利潤更增長約60%,連續三年保持高增長。

——湧現出一批代表未來技術革新和發展方向的「新企業」。例如恆瑞醫藥每年投入銷售額10%左右的研發資金,2017年公司抗腫瘤產品快速增長的同時,麻醉、造影劑等新產品為公司成長注入新動力,推動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4.25%。

——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引領一批公司致力於新能源產業。比如隆基股份長期專註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多項核心技術與產品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全年公司實現凈利潤35.65億元,同比增長130.38%。

——在創新的促動下,還出現軍民融合的新現象。如聯創光電作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技術企業,擁有國內最早的宇航級高可靠元器件研發生產技術,國內第一條物理髮泡射頻同軸電纜生產線。公司產品持續應用於國家「神舟」飛船系列,為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資本市場服務新興產業尚待提高

不過,近期中美貿易摩擦有所升溫,上市公司面臨的潛在風險需要保持高度關注。一些存在的短板對上市公司持續穩定發展產生制約,需要在後續改革中予以關注和解決。

雖然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向好,創新型企業依然面臨著上市難的問題。在2014至2017年間,高端設備製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公司數量佔比僅上升3.6個百分點。

談及這一問題,上交所相關負責人稱,目前A股市場新動能規模尚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仍需培育。「未來將提升制度包容性,優化IPO發行上市條件,重點扶持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新經濟、新藍籌企業上市,促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經濟的快步發展。」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的攻堅時期,應進一步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當然,新興產業的高成長伴隨高風險,支持創新的政策和資源的投入也需要轉化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新興產業的波動,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同時也要給予更多包容。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生產經營風險。2017年僅滬市就有118家公司凈利潤下滑幅度在50%以上,74家公司出現虧損,占公司總數約5%。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公司主營不暢,甚至公司長期失去造血能力,淪為市場所詬病的「殼公司」,面臨退市風險。

特別是,一些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在從嚴監管背景下出現信用風險,利用不同形式損害公司利益,干擾公司經營,甚至直接出現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問題。對於這些情況,需要繼續從嚴監管,防範出現重大風險。

對此,專家建議,在制度上要寬嚴相濟,完善併購重組、上市公司收購和再融資制度,引導上市公司真正利用平台優勢提質增效,防止「脫實向虛」和概念炒作。

此外,著力從規範控股股東行為和加強對董監高的正向激勵兩個方面,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經營質量。並且,進一步落實完善退市制度,實現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

記者 桑彤/金融世界

關注金融世界微信公眾號

享受個人財富持續增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世界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需發展與安全並重

TAG:金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