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

本文為讀書筆記的部分節選

談及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馮友蘭認為在中國每一個讀書人都會關心哲學。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接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如我們熟知的那般,古時孩子剛學認字,通常所用的課本便是《三字經》,每三個字為一組,每六個字成一句,偶句押韻,朗讀時容易上口,也便於記憶。《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而從古至今,兒童開蒙之時讀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是新儒家哲學中最重要的「四書」,如果按照我們當今所熟悉的宋明理學的順序,即朱熹的排序,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並給出一種宏觀至微觀的閱讀順序,先定基調後細細揣摩:「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是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於一體的巨作,其中截取了儒家當中的思孟學派(子思和孟子),宋朝的二程,即明道先生、伊川先生(程顥和程頤),最終將其發揚光大,既是一部儒家理學的名著,也改變了中國後期科舉考試製度,因此成為必讀書目。這「四書」也是宋以後道學(在西方被稱為「新儒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

馮友蘭先生認為西方人眼裡,中國人的生活滲透了儒家思想,儒家儼然成為一種宗教,而馮先生對比了西方哲學的根基,也就是古希臘的中軸三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認為儒家思想並不比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而且「四書」也並未談論到創世紀,也沒有天堂和地獄。馮友蘭先生似乎想在「四書」中把哲學從宗教中剝離出。「四書」一直談論的是我們人世之間發生的事,既未談到過去,也未談到未來,也不會談到死後究竟是上天堂還是入地獄。天堂和地獄在神學角度也是一種終極關懷,對於生死,人到底從哪裡來?人要到哪裡去?人的意義價值何在?中世紀基督教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人類作為上帝的對立面,是上帝所有的特點的不完美在世間的展現而得以存在,來確定了人的意義和價值。

當然,哲學和宗教的含義並不十分明確,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來說,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於作系統反思的人就更少。但是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這就是說,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並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馮友蘭先生在1948年寫這本書時,認為中國哲學缺乏思辨性,他認為哲學離我們很近,是對生活系統和生命的反思和思考,典型的特點便是具有系統性和反思性。雖然系統表達需要系統的訓練,對於普通的沒有接受過此訓練的人,還是可以進行反思,因為反思還是可以通過堅持努力達到的,畢竟吾日三省吾身。讓哲學在你這裡反思,抽離出來觀察理性,做一個生活的哲學家。

而這種思考,馮先生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對象。此時生活是我們思考的客體,在主體之外其他都是成了客體。正如佛家表達的內觀,看到你的內心,把肉身作為客體觀察,抽離和反觀來達到自我認知。憤怒的時候抽離,傷心的時候抽離,開心的時候抽離,做到一個情緒控制,此時純粹的主體以外都能作為客體可以反思,因此有關人生的學說,有關宇宙的學說以及有關知識的學說,都是由這樣的思考中產生的。宇宙是人類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出的舞台,宇宙論就是這樣興起的。這不由讓我想到莎士比亞《麥克白》:「生活就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兒意義。」而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由此而興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學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考什麼,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即反思之思。無論是懷疑主義的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我唯一存在的證明是我在思考。而斯賓諾莎認為思考自身就是一種知識。因此我認為作為哲學愛好者、學習者、實踐者嘗試的第一步都要做到自我的反思,「內觀」,因為中國哲學真正來自於實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史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法史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