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鬼子兜襠布的4大作用,你能想像出幾個?

日本鬼子兜襠布的4大作用,你能想像出幾個?

不少日軍投降照片中,都有集體著內褲的俘虜照,他們身上最耀眼的一個裝備,就是胯上那一塊白布了。

有人說,日本人最不能丟掉的,就是兜襠布和「大和魂」了,可見兜襠布是日本鬼子最特色的標誌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說下這個兜襠布的前世今生,一塊布里的「厚重」文化。

(中國古代人身上的褌)

日本人身上的這塊布,原名叫褌,源自中國。

褌,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由胡服改造而成,漢朝以前,中國漢人是沒有內褲的,北方胡人因為騎馬打仗,穿的是有腿和襠的褲子。

從「褌」字字形上也可以看出,它一誕生就是為了打仗,左衣右軍,名為褌。

(土著人身上也有類似的褌)

中國軍史上有關於軍人用褌的記載,在敦煌出土的手寫文書中,有唐朝《天寶九至十載張豐兒等春冬衣裝簿》。

上載,唐朝每年2月和10月給士兵發軍衣,大致為:蜀衫一件、汗衫一件、褌一件、袴奴一件、半臂一件、襖子一件、綿袴一件、襆頭鞋襪各二件、每兩年發被袋一件。

(元代「浴馬圖」中的褌)

而對「褌」的記述更多,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是司馬相如為了保衛與卓文君的愛情,在老丈人卓王孫家門口賣酒,與雜人著「犢鼻褌」洗滌酒器。

還有竹林七賢的「阮咸曝褌」。

以上文獻資料語境都指出,褌,在古代是個貧苦勞動人民和士兵才穿的衣服。

這一文化被日本從唐朝引進過去,得到很好的保留和繼承,相撲運動至今是日本國粹,其身上的褌也成了日本「獨有」的標誌性文化。

(盟軍內褲與日軍不同)

總體說來,日本的褌有4個用途:

1、軍人標誌

軍史中有種說法,判斷一個俘虜究竟是不是日本人,就扒下他的褲子,如果是兜襠布,就是日本人無疑,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服標配之一,就是軍人褌。

(日軍標配:軍人褌)

也是因為這,日本鬼子兜襠布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丟掉。

日本投降後,軍人褌和日本軍服一起被美國廢止了。褌變成了現代的內褲。

(日軍身上的褌)

2.成年禮

褌在日本雖然很普遍,但在日本少年未成年之前,一般是不穿褌的,男子20歲時用褌把象徵男性的標誌緊緊兜起來,繫於臀部。作為成年禮的一種。

3.急救

褌在當代的日本,實際用途很少,因為只在節日禮儀和游泳時穿,禮儀上的褌被賦予文化意義,而游泳的褌就有實際作用了,在溺水時,它可以很結實地被人從後面拉住,拖上水面。

(1946年6月沖繩島投降的女孩)

4.投降

這個是軍事作用。由於自身白色,在投降時如果找不到白布,解下身上的褌,展開支於頭頂,就是一個很好的降旗。

1946年6月25日沖繩島投降的這個女孩,其舉的白色降旗,用的就是躲在洞里的父親兜襠布。

===================

文獻參考:《「犢鼻褌」考釋》,閆艷, 孔垂懿。《唐五代的衣食住行》,黃正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為啥喜歡去日本留學?日本人這樣說
日本投降簽字現場,3個細節讓鬼子感覺中國很「寬容」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