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樓市大變局前夜:沒人主動減速的話 那就一起完蛋!

樓市大變局前夜:沒人主動減速的話 那就一起完蛋!

來源:鳳凰網房產(houseifeng),作者:若穎

寫這篇問題時候其實還有一個標題,就是「商品住房還要不要存在?」要不要存在,從社會主義性質、共同富裕的目標以及個人意願來說,我不希望存在,但這是一個質變,我相信國家還不願意讓商品住房發生質變,所以我就提出了「要以什麼方式存在」。

近些年來,和以往房價主要是一二線瘋漲不同,如今中國房價是全面上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地下到地上,幾乎不留一個死角!

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在神州大地上,無論置身於何地,幾乎都能聽到房價暴漲的消息,到處都有買不起房的感慨。如今,別說三四線城市了,即便小城小鎮房價,都給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煥然一新之感覺!工作在一二線城市的「飄一族」,以前還能回鄉置業,現在卻是回不去的故鄉。原因很簡單,故鄉房價也貴的離譜,看似很高的收入,在房價面前卻不堪一擊!

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房地產市場開發投資21200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住宅開發投資14700億元,同比增長13.3%;一季度全國新建住宅銷售均價8275元平方米,同比增長8%;其中,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銷售均價超10000元平方米。

實際上,房價高不高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收入高不高!如果月入百萬,全國均價漲到10萬,也不會覺得貴,但目前中國人收入真不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月均收入為2165元!簡單算一下,就可以看到,如今全國均價(8257元/平)是收入的4倍!按年收入算,房均價是年收入的1/5。一套100平米的房子,需要至少奮鬥20-30年。

1

國之哀傷

我們常常講萬惡的資本主義,優越的社會主義。

這些年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有目共睹,在生活的便利性、社會的安全性、文化的先進性、設施的完備性等等方面,我們享受到了很多福利,有了強烈的優越感與自信。但是,今天說的是商品住房,暫時把滿足感放一邊。任何國家與社會都有自己的矛盾與問題,我們就來說說商品房的問題。

來看看資本主義國家居民收入與房價吧:

2016年美國房價均價是800-1000美元/平米,2016年美國人均年收入39192美元。房均價是年收入的1/39。奮鬥6年買房。

2016年英國平均房價是700-900英鎊/平米,2016年英國人均年收入45000美元。房均價是年收入的1/50。奮鬥5年買房。

2016年日本平均房價是2700-3600美元/平米,2016年日本人均年收入16058美元。房均價是年收入的1/4.5。奮鬥20年買房。(地小沒辦法)

2016年新加坡平均房價是7200-20000美元/平米,2016年新加坡人均年收入53224美元。房均價是年收入的1/4。(利息極低,同時政府建組屋滿足85%住房需求,組屋房均價是年收入的1/14,奮鬥7年買房)

我們國家把住房給市場化了,全民商品化了!所以就導致如今的結果:房價飆升,商業銀行、房地產、中介、財團聯合炒房;沒買房的喊房價高,買了房的希望漲而且房價降了還要鬧;搞實業的企業基本都在房地產市場插了一腳,企業辛苦一年的利潤還不如囤幾套房來錢快……

這是亂象!

年輕人大學畢業,立馬就被房子套牢,而且套你個20年抬不起頭;套一個也行啊,關鍵套了兩個家庭!!創業?有創業資本還不如買個房等升值呢……

這是亂象!

上一輩的人,上世紀末用攢的錢買了房,本世紀初繼續攢錢給孩子付首付、幫孩子還房貸,就算不幫還貸,那也要用積蓄承擔孫子一輩的教育和生活,還指望著繼續攢錢給孫子付首付……直到自己老去……

這是亂象!

中央知道房子關係民生,調控房價調控了十來年,但是屢調屢漲,剩下一大波人民在失望中用好幾個人的錢包湊了首付,還有一波相信黨和政府的人民在落寞中持續堅守,直到淪落為永遠買不起的那個階層。在房價控制上,地方與中央不同步,上令下改,不斷打擦邊球。是國家管控力不足?是地方政府搞土地財政?是對地方官員政績考評不完善?還是是政商勾結?各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問題,根源是利益的驅使和對民生的冷漠……

這是亂象!

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意識,房子是用來炒的,炒房能賺大錢,能幹的商人、經理人都投資房產了,民企就剩下任正非、馬雲、董明珠、雷軍等人還在撐著實業;多數年輕人腦中關注的,大部分還是房子,不是努力工作攢錢準備買房,就是努力工作攢錢準備再買房……

這是亂象!

在當今世界上、在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的房價這麼離譜、失去理性的(上世紀日本房產泡沫是美國操控,我只說21世紀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全民炒房,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把人民基本住房保障發展的這麼離譜的,連新加坡政府都知道管控80%的住房滿足基本需求保障,將組屋與商品房分開。房價真的不可控制?

2

商品房的由來

我國是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國家,土地由國家和集體管控,不像資本主義國家一買房土地就是你私有的,而且是永久性質的。土地所有權歸哪裡?一個是歸國家,包括城市土地、河流,大部分森林草原,以及部分城市郊區土地;另一個是歸農村集體,包括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及部分郊區土地。農村的土地大家都知道,實行分宅基地,現在管控更嚴了,只能有一個宅基地,而且農村包括城中村土地不能用於商品房建設,建了也是小產權,國家不予保護,集體或國家收了也就收了。那麼市場上的所有商品房,基本都是國家用地。

商品房是怎麼來的呢?

新中國成立後原本沒有商品房的。商品房在中國興起於8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很長時間一直實行單位分房,但對於那些不符合分配條件的,只能望房興嘆。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解決住房的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

然後1979年上海賣了20套住宅改僑眷;1980年開始出現外匯公寓、住宅;上海提出以市場價或者優惠價出售給單位職工,住宅的商品屬性開始滲透到普通住宅中。1979年廣州建了中國第一個商品房住宅小區「東湖新村」;而後在大城市陸續實行商品化試點,1988年,試點城市的做法和經驗得到充分肯定,便開始部署全國範圍的房改。(在那個年代工作的應該知道,最初單位讓職工把分的房買走歸自己,很多職工非常不願意,隨後單位開始提高房租、增加工資,鼓勵職工買房)

那個年代,人民還沒有建立住房資源依據市場配置的觀念,基本都是單位分房,而且戶籍制度限制那麼死,人口流動性不大,都在自己的老地盤上班工作,都有房住,沒有普遍形成「商品房=錢,錢=商品房」而且還會增值的觀念。所以市場上的商品房份額非常小。

再往後,重點來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決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對房子的影響就是「單位不分房了」,房子也是市場商品,可以自由買賣。

再往後,人們的觀念變化,都想去外面看一看、闖一闖。闖的時候沒住的怎麼辦,買啊。只要有錢,就買買買。然後就房價就出現了一輪又一輪驚心動魄的起伏。這近20年來,大家工資可能翻了1-3翻,但是房價翻了5-10翻,甚至十幾翻。

也就是說商品房是隨著改革開放而來,是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這個手段是個雙刃劍,帶動了經濟、促進了城市建設,但是社會是發展的,制度和機制不改革,商品房現在開始傷及了民生。

2006年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刺激方案和各地對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提振措施出台,經濟開始強勢崛起,中國的房地產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發力,出現了爆發性的反彈,完全出乎人民的意料。

從積極意義上說,中國商品房的發展,給全民安居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讓沒在公家單位上班的,也可以住樓房,讓在外地闖一闖的,也可以住自己的房。但是由於市場監管沒有跟上,導致無止境的開發和瘋狂炒樓。

我想,用房產拉動經濟,絕不是小平同志的本意,他想的是「解決住房的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如果他還在世的話,都會喊聲「我了個去」。

2

房價為什麼瘋長

房價漲的這麼離譜,這麼不接地氣,那麼罪魁禍首是誰?是炒房的嗎?其實不是,炒房的和炒股的一樣,追求利益而已,誰讓房子真么有利可圖的,沒有可圖的利益他們也不會來,他們只是助推了一下而已。

我這裡認為,本質原因在監管不力,「口子」開太大,制度又不完善。關鍵原因在銀行和房地產企業。銀行和房地產企業之間,問題最大的又在銀行。下面就說說各自的問題吧。

一是監管的問題

把住房商品化無可厚非,但是全面商品化,那就是中國最大的悲劇。「居者有其屋」是革命先烈的理想、勝利後的承諾,時至今日,人口流動開始後,這句話就是一句空話了。

前面講到,房產商品化試點城市的做法和經驗得到充分肯定,地方政府發現,除了收稅,現在可以賣地,大把土地可以賣啊,賣了就是錢啊,提高自己GDP的啊。

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家注意第一句話是「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大家在初中高中政治都學過,耳熟能詳啊。這句話很激勵人、也很撩人,但是你有沒有認真想過,這是指向多麼鮮明的一句話啊!各級地方政府一頭扎在「經濟建設上」,其他不管不顧,什麼環境啦、污染了、民生啦統統無關緊要,因為上面只看經濟,這是政績考評的硬性指標,也是最容易出成績的指標。就這麼搞到21世紀,隨後國家相繼出台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美麗中國、關注民生、政府機構改革等等,因為國家看不下去了,這樣的發展換不來美好的未來。

舉個例子吧,如果你上中學時候,國家告訴你「以學習為中心」,「德、體、美、勞」壓根不提,學校會怎麼樣。學習成績固然是提高,但是步入社會呢,不敢想像。

其實不管是我國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經濟命脈、人民衣食住行大都實行國家管控、滿足基本保障需求。我們國家缺就缺在對「住」這一最大生活保障上,市場化、商品化了,反而沒有實施任何有效管控。

「衣」「食」—衣服、食品市場屬於完全競爭市場(這個詞可以自己百度查一下),門檻極低、沒有差別化,價格不會大漲大跌。

「行」,國家控制公路、鐵路、空運等交通,這方面很有我們的優勢,國家賠著錢建了很多公路、鐵路、機場,什麼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網、「四橫四縱」,不掙錢的,國有企業給建,即滿足人民需求又帶動經濟發展。

「用」,大家用的電、水,這些也是國有企業把控,不會市場化,同時價格也公道,因為這是人民基本保障需求。現在有「樓市」這一說法,你們聽過「電市」、「水市」嗎,還好沒有聽到,當你聽到的時候,定然處於「水深火熱」的社會了,一點都不為過!

「住」的方面呢,不能自己蓋、蓋哪都違法,不能去農村買、不能買小產權,買了不受保護,說拆就拆;那怎麼辦,唯一的路子就是在市場買。買不起呢,可以貸款讓你買;還買不起呢,只有租,但是房東想趕你走就趕你走。怎麼辦,結果就是拼死拼活也要買!!!

這帶來的問題很嚴重,最低生活底線的物品,要去市場化的商品去獲取,而且房地產市場又屬於賣家市場!

所以全面商品化後,是中國人民的最大悲劇。

二是監管缺位,偏離商品化的初衷

現在都在講「不忘初心」,住房商品化的初心是「解決住房問題」,現在呢,各地方政府一手牽著銀行、一手牽著房地產企業,把老百姓的住房需求,當韭菜一樣,一波一波的收取。還好,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前些年國家才開始搞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共有產權房,政府意識到自己問題了,但是供應量少、配套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對經濟適用房抱著應付差事的態度。

房地產調控調了十幾年,房價降了的時候,各省、市開始「救市」,「救市」啊!!能有什麼辦法,誰敢說政府和銀行、房地產沒有利益關係!!!車降價了聽過政府救市嗎?飛機票降價了聽過政府救市嗎?超市商品降價了聽過政府救市嗎?老百姓種的糧食降價了政府有救市嗎?

所以,這麼些年來,監管缺位在房地產上不只是監管不到位,是直接促進了房價飆升。

這些年來各地都發展了經濟適用房,但是大多數是地段差、交通差、周邊教育資源差、配套設施差,說白了,就是為了建這個房而建這個房。不少地方為了體現「保障性」,限制家庭年收入不超過5-6萬,可是窮的還是買不起,很多地方甚至申請不到,反而被一批中等以上收入家庭提前內部關係申請走了。

政府在對待商品房上,制度調整嚴重滯後,配套政策沒有跟上,中央沒有規範文件,地方政府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是監管上的嚴重缺位。等到悔悟過來以後,發現已經被商業銀行綁架,銀行被房地產綁架,房地產被「房價必漲」的全民呼聲綁架,全民呼聲呢,是被政府的長期缺位、監管不力而綁架。

現在就是大家手拉手轉圈,越轉越快,總有被甩出去的時候,沒人主動減速的話,那就一起完蛋!

誰來先松個綁?老百姓嗎,房地產嗎,銀行嗎?國家的事,國家去做,不然百姓選你幹嘛。

三是落後的不動產登記制度

大家手中幾套房,有的人說我只買了1套,有的說我還沒有房。其實非也,也許一個普通山村老農,手中有好幾套房,海南還有別墅,上海還有複式。怎麼會呢?

這就要說到不動產登記了。今年開始實施不動產登記全國聯網,引起房地產行業地震,為什麼這麼說?

以往的不動產登記都是各省、市自己登記,從來不聯網,一個貪官自己名下沒有房,但是實際有好幾套房,北京1套、杭州1套、成都1套、海南也有,然後工作在濟南,紀委在本地查也查不到什麼;就算到外地查,可能房子都是登記在「身份證複印件」下,根本查不到。是誰的「身份證複印件」呢,你辦理手機卡時候複印件、人才市場交的複印件、銀行開戶的複印件、身份證丟失了的複印件等等,自己很少會去房管局查名下的房。殊不知,也許你複印件下面登記的房,就在某個炒房團手中,在某個貪官手中,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不需要本人嗎?開玩笑,有複印件就行。

所以這兩年,大家在公安局、車管所等辦理業務需要交複印件的,有些負責點的,務必讓你在複印件上寫上一句話「此複印件專用於辦理XXX」,寫上簽名和日期。

現在不動產全國聯網以後呢,貪官、炒房、名下多套房的估計要急哭了。

所以以往落後的不動產登記制度,給腐敗、炒房、房貸滋生了很大的隱患。

福利啊,大家趕緊查下自己名下有沒有房,幾套房,也許你突然間就是富豪了,趁機把房子收回來!!

下面說銀行了。銀行的問題最重,重過房地產。世界500強裡面,中國工商銀行22、建設銀行28、農業銀行38、中國銀行42均排名前50。排名最靠前的國外銀行是法國巴黎銀行(排43)。看,我們中國的銀行業取得多麼驕人的成績啊!銀行怎麼掙錢,放貸收利息唄。看看我們中國的銀行颳了多少民脂民膏,不管是個人消費貸、房貸,還是商業貸,所有的貸款利息最終全部以價格形式轉嫁到群眾上。老百姓就是「韭菜」,一茬茬的掙錢,銀行那邊一茬茬的收,簡直不要太輕鬆,隨隨便便就登上了世界前50強。

一是銀行壞賬銀行不怕

壞賬也就不良貸款,就是放出去收不回來了。中國銀監會披露中國商業銀行2016年壞率1.74%。但是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國際認為,其實真實壞賬率是銀行披露的10倍即17.4%,高達近20萬億人民幣;法國里昂證券認為高達8.1%。中國央行政策顧問黃益平表示我國的壞賬率被低估;我也私下問過在銀行從業的朋友,他們表示真實的壞賬率要遠高於國家披露數據。

但是商業銀行不怕,他們有「奶媽」央行,而且自己手中的問題可以由下一任解決。確實,央行在不斷的扶持、幫助商業銀行。因為國家宏觀調控的財政方面實施要靠央行,央行要靠自己不停奶著的商業銀行。

所以銀行就敞開懷的放貸,尤其是房地產上,積极參与放貸,不斷進行資本收割。

二是商業銀行在房價上的收割

舉個例子吧能說明問題:

和典當行同心吃飯喝酒,問他:「你買了多少房、多少鋪面」。

「房子22套,鋪面12間」同學炫耀的說。

「那你花了多少錢呢?」同學雖然是富翁,但不能把幾千萬的資產都壓在房產上吧!我心裡默算了下,對此非常懷疑!

「現在買房,傻瓜才掏錢!虧你還是生意人」,同學鄙視的說。

同學的話令我震耳欲聾,目瞪口呆,我連忙虛心請教。

買房不掏錢,你怎麼操作?

同學的話:你知道,我的典當行是靠錢生錢,第一次買房時候,我雖然有能力一次性付全款,但是還是不想那麼多現金被房子壓死。那是流行「零首付」,於是,我一分錢沒花,貸款18萬買了房。(貸款期限1年)

1年期滿,要還房款和利息了,也不知道我幸運還是倒霉,那時我的資金被一筆業務佔用了,我不僅還不起房款,還得另外新增貸款。迫不得已,我找關係—銀行的信貸經理勾兌。當我不好意思的把「延期還房款並另外新增貸款」的要求說出來後,沒想到信貸經理詭異的一笑,非常爽快的答應了。

信貸經理的主意很簡單,讓我老婆,以兩倍的價格,貸款買我的房子,貸款期限也是1年。

「兩倍的貸款,那就是兩倍的利息啊,這不是變著法剝削我嗎」我還沒有反應過來。

「如果到時,你不還款呢?」信貸經理很鎮定。

「啊……」

「被銀行收房,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關鍵是你除去稅費後,我還憑空得了17萬,這17萬我可不能一個人得,我至少要分給信貸經理5萬」。我很快反應過來,對信貸經理會心一笑。

這就是我第一次買房經歷。後來的買房經歷與此類似,就是堅決不掏一分錢,全部用銀行的貸款買房;然後,如果遇到,不明真相的投資者(說是投資者,其實是傻帽接盤俠)買房,那就高價賣給他。如果一直沒人買,那就把房子加價賣給自己,或者賣給親屬,不斷用銀行的錢來還銀行的債。

我不信,這麼荒謬

同學又說了另一個事實:隔壁村王二麻子從落魄到房地產的億萬富翁。說王二麻子表面風光,其實他拿地的錢,是從銀行貸的款;修房子的錢,是建築商墊資。總之就是一個「空手道」。

房子修好後,王二麻子在正式開盤前,通常要舉行一個「內部認購會」。其實就是王二麻子召集公司內部員工和炒房客(甚至是招聘會上收集的很多「身份證複印件」),以這些人的名義買房,全部用銀行貸款買,這就是開發商囤房。

並且,此次交易報給銀行的交易價,必須比實際內部交易價提高30%。為什麼要提高?因為貸款買房要首付兩成啊!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收回100萬,那必須以130萬的房價向銀行貸款,這樣銀行放給你的就是:130萬×0.8=104萬;4萬給銀行經理當好處費,自己口袋得100萬。

就這樣,通過開盤前的內部認購,王二麻子其實已經全部收回了投資,把所有風險都轉嫁給了銀行。這個時候,王二麻子才會開始打廣告賣房子,並歸還「買地的銀行貸款和修房子的建築商墊資」。

後面又怎麼操作呢

後面方法其實和我炒房一樣,如果有不明真相的人買房,那就高價賣給他;如果一直沒人買,那就不斷加價轉貸給自己,不斷用銀行的錢還銀行的貸。

不過,由於已經收回了按揭時候的首付款,所以後面不需要每次加價30%,只要按樓市本來的上漲幅度加價就行(即每年上漲14%)。

萬一房價上漲幅度不足支付貸款利息呢?笑話,這些年來,房價漲幅從沒有低於當年貸款利息。

我:想想就覺得可笑,還有學者說「建築成本和地價不斷上漲,是房價飛漲的原因」。這簡直就是扯淡!其實金融成本,才是房價上漲的大頭。

總結:所以中國樓市的實情:房子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住的,商品房是賣給銀行的,不是賣給老百姓的。房價上漲是銀行對資本的不斷收割。房地產、炒房團利用和綁架了銀行而已,但是銀行積極的參與、慷慨的放貸、知其由而促其成,沒有底線的進行資本收割,這是銀行道德的喪失,是銀行最大的問題,抬高房產評估價是銀行最噁心的手段。

地產開發商的問題。大家區分兩個概念,房地產建築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公司。兩個公司性質完全不一樣的。建築公司屬於國家大力發展的搞「實業」的公司,而開發公司呢,屬於玩資本和服務的工資。建築公司只是老老實實賺材料費和施工費,只是經常剋扣農民工工資而已,而開發商是儘力抬高房價的。

前面那個故事講了,開發商可以不花錢,利用銀行貸款撐起個樓盤,而且多數開發商是高負債的。實質就是利用銀行的錢過活、利用購房者的錢享受。

房地產的暴利,這個就不多說了,抬高房價、降低質量(連「第一房企」的建築質量都遭到各地投訴)、捂盤銷售(囤房不賣、等漲價了賣)、搖號買房(就是搞飢餓營銷)、內部售房(先賣給一些政府官員啊、炒房的啊等等,然後官員在開盤時候或隔個一兩年再漲價賣出去,屬於暗地行賄)、製造搶房假象(開盤時候拉一幫群眾假裝購房者搶房,吸引實際購房的在高價入坑)等等,無所不用其極,簡直罄竹難書!多少業主深受其害但是又興高采烈,真是悲哀,誰讓房價漲的這麼離譜呢,而且是一直瘋長!

可笑!可悲!

3

商品房要怎麼存在

住房要回歸到它的本質屬性,就是用來住的。這也是這一屆領導集體所堅持的。

但是對於「商品房」,我覺得這個名詞應該逐步淡化,應該讓住房儘快脫離「商品」的市場屬性。

應該學學新加坡(雖然人家親美,經常傷害中國),學學人家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做法,尤其是在房子上,不能太過於市場化,政府應該加大政府的保障力度,而不應讓市場去自主調節,商品房可以存在,但是不要在人民生活住房中占絕對地位。占絕對地位的應該是經濟適用房、福利住房(其實共有產權房應該趕緊叫停,初期購房者出價少,但後期回購產權又回到市場價,市場價本身就離譜)。就如前面說的那句話:現在就是大家(政府、銀行、房地產、老百姓)手拉手轉圈,越轉越快,總有被甩出去的時候,沒人主動減速的話,那就一起完蛋!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歡迎大家積極討論,國家養了那麼多官員,這個問題留給他們去解決吧。

我相信,黨和國家能夠不忘初心,能夠讓居者有其居,能夠讓住房回歸到它的本質屬性,不會讓房子把年輕一代的激情綁架,不會讓房子把國民經濟綁架,不會讓這個泡沫越吹越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房產 的精彩文章:

一聲驚雷!樓市萬億財富崩塌,直擊要害!

TAG:鳳凰網房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