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約峰會召開前,默克爾擺出親華姿態,簽署1550億合作協議

北約峰會召開前,默克爾擺出親華姿態,簽署1550億合作協議

原標題:北約峰會召開前,默克爾擺出親華姿態,簽署1550億合作協議


沒有哪個時候比現在更需要朋友。對中美如此,對歐盟(尤其是德國)也是如此。


據日媒7月10日報道,中德兩國達成總額200億歐元(約為1550億人民幣)的合作協議,並在維護世界自由貿易方面取得共識。在貿易摩擦不斷激化的背景下,德國並未選邊站隊,而是優先維護自身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都堅持自由貿易,還曾經抨擊歐共體的關稅壁壘。然而1971年美國出現逆差之後,尼克松廢除金本位,為了「保衛美元」而提出「公平貿易」。1985年里根正式提出「自由和公平貿易」的概念,組成「反擊小組」,重創日本。如今川普喊出「美國不做貿易上的傻瓜」,直接秉承了里根的理念和打法。當美國工業獨孤求敗時,就奉行「自由貿易」佔領全球主要市場,當無法處理逆差時,美國就打著「公平貿易」的幌子玩起無賴手段,將國內危機轉嫁到國外。這種做法必然在全世界激起憤恨。


在記者會上,默克爾面對「更重視哪一方」的提問是這麼回答的:德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存在問題,但我們不會與對華關係進行比較。因為我們與世界最大的2個經濟體都存在分歧。中方則表示:願意求同存異,與德方「做尋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合作的典範」。


對德國來說,這次達成的協議就是及時雨。北約峰會定於7月11日和12日在布魯塞爾召開。鑒於6月8日的G7峰會變成「攤牌大會」,這次西方國家的聚首恐怕也難以擁有一張綻放笑臉的全家福。川普此前一直喋喋不休地指責歐盟「搭美國繁榮的便車」。在默克爾訪問白宮時,川普直接向她討債10000億美元——這是德國在過去14年里欠下的軍費總額。面對美國施加的巨大壓力,德國需要證明自己有強有力的同伴。懷裡揣著這個成果,默克爾應該又找到了底氣。


事實上,歐盟正在兩邊下注,試圖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


6月12日,默克爾曾經表示:如果算上服務業,美國對歐洲享有高額順差,現在的計算方式有問題。隨後在6月15日,德國總理暗示,將對美國互聯網巨頭的數字業務進行調查,或許將額外徵稅。然而,當白宮放出「如果歐盟讓步就放棄對歐洲進口汽車加征關稅」的誘餌時,德國很快就軟化了立場。默克爾7月6日明確表示「支持歐盟降低對美國汽車的進口稅」。特朗普也心領神會,聲稱這次大戰只針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威脅暫時消除,但歐盟已經對美國失望透頂。面對國際競爭,歐洲開始出現親華遠美的聲音。


英國《衛報》列舉最近中歐合作的3個進展:中英雙方合作成立150億美元的基金,與軟銀的「願景基金」爭奪投資機會與市場;中德雙方合作在德國建設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工廠,預計投資額為10億歐元,未來德國汽車廠商將採購40億歐元的鋰離子電池;中法兩國的頂尖公司在雲計算方面達成合作協議。

英媒認為,歐洲資本利用來自東方的商機,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面對美方發動的經貿大戰,歐盟缺少足夠的應對手段。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崛起中的大國多多開展生意往來,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德國《經理人雜誌》直接指責川普在分裂西方。如果德國乃至歐盟不做出改變,將繼續被美國敲詐和勒索。如今可行的應對之策就是尋找可以替代美方的合作夥伴,東亞大國成為最合適的對象。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大西洋聯盟」的分裂。歐洲與美國是堂兄弟,是最親密的盟友,而與東亞大國只是利益之交。歐盟依然對東亞大國抱有警惕,擔心自己的關鍵技術和企業被收購,擔心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成為科技強國。奧地利的《標準報》提出一個觀點:利用東亞大國的親近姿態來迫使美方改變態度,與歐洲和解。探客認為,如今歐盟陷入一種悖論,他們用來抵禦美國攻勢的鎧甲,同時又是自身的軟肋。


國際博弈基本遵循「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一個強國不能同時與兩個大國爆發衝突。歐盟終歸只能利用,而不可信賴。在大三角關係里,歐美關係遠比中歐關係要牢固,兩者不可相提並論。以德國為例,在美國的投資是在華投資的5倍,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總體來說,能讓歐盟保持中立已屬不易,聯手抗美只是幻想。打贏這場戰爭,終究只能靠自己。(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探客 的精彩文章:

比利時首相一見馬雲,就宣布了一個消息:要加入eWTP成為世界標杆
加拿大對美國動手,特朗普反常地沒有動怒,只因即將與大國攤牌?

TAG:海外探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