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時鄭和七下西洋,語言不通,是如何與外國交流的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明朝時鄭和七下西洋,語言不通,是如何與外國交流的的?原來我們想的太簡單

其實鄭和下西洋所走的航線是千年前早就存在的,也並非是中國人第一次去到很多地方。《後漢書》記載「與安息、天竺交市與海上,得利十倍」。受限於航海技術,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沒有陸上絲綢之路那麼有引人注目,很長時間基本湮沒在歷史之中。

到了唐朝,那就是真正的「萬國來朝」、「萬國來商」。據《資治通鑒》750年—761年,前來鎮壓劉展叛亂的唐政府軍在揚州和楚州這兩個繁華城市劫掠,殺死的外國商人就有數千人。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唐時,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相當頻繁,文化實力彰顯無疑。

在宋朝,航海家們對季風和洋流已經頗為熟悉。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寫道:「在11世紀中,他們在潮汐理論方面一直比歐洲人領先。」流風所及,甚至宋朝的士大夫對海洋氣象、水文知識也不陌生。

到了朱棣時期,被後世大肆宣揚的鄭和下西洋出現了。早在朱元璋時期,南京應天府就有設會同館,明成祖朱棣時期又設立隸屬於翰林院的四夷館,從國子監招生培訓,專門負責翻譯工作。

永樂五年九月,朝廷褒獎有功人員時敕諭如下:

己卯,賞使西洋官軍舊港擒賊有功者:指揮,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裡;千戶,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裡;百戶、所鎮撫,鈔六十錠,彩幣二表裡;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裡;校尉,鈔五十錠、綿布三疋;旗、軍、通事、軍伴以下,鈔布有差。

在船隊中除了一般的軍官、總旗、小旗、軍士及其家中子弟以外,還有一些身份特殊的人:錦衣衛校尉,醫士,僱傭來的外國領航員——番火長,以及「通事」,也就是翻譯。

鄭和下西洋,揚大明國威,開通海上絲綢之路,船隊兩萬多人,隨行的翻譯自不在少數,有名有姓的有馬歡、郭崇禮、哈三等人,這幾人精通波斯語與阿拉伯語,還有的本就是清真寺的掌教,而鄭和下西洋所到國家多是穆斯林國家,這幾個人都精通阿拉伯語,所以交流起來問題還是不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汽車的浦和 的精彩文章:

讓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那個惡少最後怎樣了?答案你絕對想不到!
豬八戒的真實地位其實堪比如來,全因為他的師傅!

TAG:玩汽車的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