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半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

上半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

文章導讀: 夏日炎炎,中國經濟迎來「中考」時刻。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表現如何?有哪些新特點、新亮點?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姚冬琴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7期)

圖為遠眺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夏日炎炎,中國經濟迎來「中考」時刻。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表現如何?有哪些新特點、新亮點?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內在穩定性協調性增強,轉型升級成效突出,新動能茁壯成長,質量效益持續改善,經濟運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邁向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6月26日發表署名文章如是說。

7月3日,他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進一步表示,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運行持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

經濟發展離不開信心的支撐。從反映市場發展信心的權威指數來看,央行發布的二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為75.8%,比上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10.4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開展的最新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5月,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22.9,與上月持平,高於2012年以來均值16.1點。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反映了什麼?

在今年前5月的主要經濟數據中,反映需求的指標,比如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討論。

今年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6.1%,比1—4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又是否會對經濟增長造成一定壓力呢?

在國新辦舉行的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就此問題進行了解答。他介紹說,固定資產投資通常分成三個領域看,即基礎設施投資、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1—5月份,製造業投資增長5.2%,比1—4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長10.2%,比1—4月份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回落3個百分點。從三大構成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回落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所致。

為什麼基礎設施投資回落了3個百分點?其中一個原因是,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過去相比,基礎設施大幅度增加的需求有所減弱;另一個原因在於,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對不合規、不合法項目要進行規範和清理,要求地方融資行為、舉債行為更加規範,因此,對資金的空間,以及有些項目因為不合規、不合法而停建、緩建帶來了一些影響。

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投資下滑,特別是基建投資的下滑,與政府行為,特別是地方政府行為的變化和調整密切相關聯。「按照改革的目標,地方政府的職能要重構,從過去管制型政府、投資型政府,轉變成服務型政府、法治型政府,這種轉變要求政府的投資能力弱化一些,更重要的一個是『擠水分』。」

再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情況,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比4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但從累計看,1—5月份是增長9.5%,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所以整體來看,消費增長速度是比較平穩、比較快的。

導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延期消費的效應。國務院公布自7月1日開始對汽車及部分日用品降低關稅,很多消費者會減少當期消費。

值得指出的是,從具體的消費數據來看,部分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速加快。5月份,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2.2%和7.6%,增速分別比上月加快1.4和0.9個百分點;化妝品類商品保持10%以上較快增長。這也體現了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和有效供給的不斷增加。

「雖然反映需求的指標,比如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從綜合生產指標、效益指標、結構指標、民生指標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在持續。」毛盛勇說。

圖為福建正在修建的高速路網。(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活力來自哪兒?

在上半年很多具體的經濟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到新動能的身影。代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的新產業不斷壯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帶動引領作用增強。

今年上半年,新主體、新成果不斷湧現。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創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場主體,日益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1—5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265萬戶,同比增長12.3%,日均新登記1.76萬戶。科技創新體制不斷完善,社會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發明專利數快速增長。1—5月份,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6萬件,授權量達13.9萬件。

新產業、新產品快速成長。1—5月份,高技術製造業中,醫藥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15.1%和10.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8.2和3.2個百分點。低碳化、智能化、網路化、信息化快速發展,促進新產品大量增加。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拓展。1—5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0.7%,其中,實物商品零售額增長30.0%,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20.5個百分點。「分揀機器人、無人機配售、面部識別支付等新技術逐步嶄露頭角,『互聯網+』與各行業各領域深入融合,網路購物、平台經濟等新業態高速增長,直播教學、遠程醫療等新模式悄然興起,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寧吉喆說。

6月3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8年6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運行情況。今年以來,製造業PMI均在50.0%以上的景氣區間運行,上半年均值為51.3%,6月製造業PMI為51.5%,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仍高於上半年均值0.2個百分點,製造業總體保持擴張。

數據顯示,6月份,創新驅動的產業,如醫藥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PMI均位於54.0%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保持較快增長。

資料圖:一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企業、政府、個人的「獲得感」如何?

觀察前5個月的經濟數據,最能體現「獲得感」的經濟效益指標也表現良好。

從工業企業來看,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7298.3億元,同比增長16.5%,增速比1—4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

新增利潤較多的行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增長2.6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1倍;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44.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7.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27.7%。這5個行業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近70%。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工業生產穩中向好、結構優化、效益改善,支撐工業經濟穩中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斷增多。」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司長文兼武說。

此外,減稅降費效果不斷顯現,成本下降、價格上漲,也實實在在助推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

從服務業企業來看,1—4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8.4%。10個服務業行業門類全部實現盈利;5個行業門類營業利潤同比增加,且利潤增速都達到兩位數以上。

經濟穩中向好,企業效益改善,進出口增長較快,有力支撐了財政收入增長。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650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也穩步增加。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繼續快於人均GDP增速。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1元,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6元,實際增長6.8%,繼續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中國經濟今年「下半場」如何發揮?

過了6月,中國經濟踏入今年的「下半場」。「下半場」如何出色發揮?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行穩致遠?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綜合來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穩定運行勢頭鞏固,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包容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當然,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有所上升,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也在6月14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談道,「對中國經濟全年實現6.5%左右的增長充滿信心」。

從外部看,外部不確定性、不平衡性、不穩定性有所增加,但是世界經濟復甦,包括世界貿易擴張的態勢延續是大概率事件。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外貿仍然有條件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從內部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年來一直穩定在60%左右,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強大。同時,新興動能不斷成長,改革開放激發了更多活力。從產業角度看,工業近兩年的增長是穩中有升,去年大多數月份維持在6.5%左右的中高速水平;但從今年前幾個月來看,工業增長呈現穩中有升態勢。服務業總體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所以從產業來看,中國經濟下半年有條件保持比較好的增長態勢。我對中國經濟全年實現6.5%左右的增長還是充滿信心的。」毛盛勇說。

下半年應持續擴大有效需求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汪紅駒

2018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供給側生產數據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但需求側部分指標下降,需求側與供給側數據不匹配,經濟預期分歧加大。

下半年在聚焦三大攻堅戰的同時,宏觀經濟領域面臨一些可能對需求側產生較大衝擊的問題,比如:美聯儲加息進程、中美貿易摩擦及走向、結構性去槓桿與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發展、投資增速下滑過快,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為防止需求側變數意外下滑傳導到供給側,應避免盲目放鬆財政和貨幣政策,而是通過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形成有效需求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擴大有效需求,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避免國際經濟風險對國內經濟產生大的衝擊。

保持宏觀槓桿率總體穩定,深化結構性去槓桿

防控風險是三大攻堅戰之一,必須要把握好經濟增長與債務增長的平衡,保持宏觀槓桿率穩定,既保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定力,也不能收縮過快。(1)把防範大規模失業風險作為經濟增長的底線,實事求是地評估經濟增長的需要與可能,提高社會政策托底能力,適度調低經濟增長預期,減輕地方政府借債投資的壓力。(2)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把防範債務危機作為債務增長的底線,防止宏觀槓桿繼續不合理上升,加大政府債務「開正門」的力度,使地方政府隱性負債顯性化,嚴控新增地方政府債務,提高債務透明度,降低債務成本,增強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3)要深化債轉股改革,清理殭屍企業。以商業銀行為投資主體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切割商業銀行不良債權,加快實施債轉股。(4)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防止結構去槓桿導致整體金融市場利率非理性上升。

結合三大攻堅戰目標要求,採取適度的穩投資政策

在防控金融風險前提下促進釋放有效投資需求,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長期增長的質量和能力。適度管控市區縣自行安排建設的一些低效基礎設施小項目,避免市區縣的過度舉債所帶來的金融風險壓力。優先安排跨區域互聯互通的涉及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我國仍然處於經濟空間調整和城市化大發展的時期,需要建設的重大項目仍然有很多,優先安排跨區域互聯互通的涉及國計民生的項目,使之能夠引導有效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加強省級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

加強旅遊、醫療和教育等有利於促進我國消費升級的基礎設施投資。這類產品的高端供給一直相對短缺,要通過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通過顯著增加投資來增加供給和提升質量。

持續完善經濟體制,構建良好營商環境。在政府服務、減稅降費、產權保護、市場准入、投資管制、國有企業、要素價格、產業政策等方面深化改革,釋放合理投資潛力,擴大企業有效投資需求。

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釋放消費需求潛力

2018年一季度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5.2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7.8%,雖然比上年一季度略有下降,但從2015年以來,消費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消費佔GDP比重大於投資佔GDP比重的格局已經形成。

下半年應繼續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深化供給側改革,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1)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消費政策體系,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加強信用、監管等市場體系建設,補齊消費領域基礎設施短板。(2)進一步推動居民消費擴大升級,提升消費者消費體驗和消費品質量。中國正處於服務消費比重快速增長發展階段,休閑旅遊、文化娛樂、健康養生等服務性消費空間逐步打開,促進互聯網技術與消費深度融合,發展網路消費、移動消費、跨境消費、消費金融等多種消費方式,提高消費品質量。(3)降低稅費,提高消費需求。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降低稅率,降低個人所得稅負擔,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環節不合理收費。(4)完善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維護金融穩定,保護投資者利益,防止財富縮水產生緊縮影響。儘快制定出台「資管新規」相關配套實施細則,為股市、債市投資者提供明確市場預期。

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保持合理出口需求

一季度經常賬戶差額近20年來首次轉負,逆差282億美元,較去年四季度減少9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39億美元。經常賬戶差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1.1%。我國貨物貿易進口增速強於出口,且服務貿易逆差規模持續保持強勢是經常賬戶差額轉負的原因。1—5月,以美元計的進出口增速分別為21%和13.3%,貿易順差99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66億美元,同比明顯收窄26.8%。

下半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至美國商品加征關稅措施可能落地實施,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升級。下半年要加快對外開放,保持出口需求合理增長,防止中國貿易順差持續大幅收窄。(1)加快推進負面清單政策落地實施,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力,提升有效對沖貿易摩擦潛在負面需求效應的能力;以開放促改革,促進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協同發展,通過政府「放管服」改革,整體上降低內外資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出口產業和出口產品競爭力。(2)切實有效地促進我國產業的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中國出口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向中高端位置轉移。(3)結合「一帶一路」倡議,統籌規劃,使中外合作方實現共贏。(4)保持匯率基本穩定,降低中美貿易摩擦的恐慌預期,爭取將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衝擊降至最低,防止貨幣危機。

建立長效機制,穩定住房消費和投資需求

2017年全國商品房去庫存速度提高,去庫存政策效果明顯。2018年上半年繼續去庫存。2018年5月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已降至5.6億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積為2.8億平方米。三四線城市地產庫存去化周期已降至多年新低。在這種情況下,1—5月份房地產市場總體上的平均價格上漲並不意外。1—5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回升至10.2%,為上半年經濟增長做出突出貢獻。但是在美聯儲加息縮表、全球流動性邊際收緊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利率上升壓力加大,房地產市場風險備受關注。

2017年中國城市化率為58.5%,戶籍城鎮化率只有42.35%,城市化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今後應統籌城鄉發展,對房地產市場綜合施策,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持續穩定平穩釋放住房消費需求和房地產開發投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一是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降低準備金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延緩國內利率上升進程。二是要堅持「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方略,落地實施租住同權,保持調控政策定力。切實落實好地方政府穩定房價的主體責任,對穩定房價不力的城市應兌現問責。三是加大對市場遊資及風險區域的監測預警。四是二線城市在人才引進的同時,應事先採取預案,應對可能隨之而來的住房投機炒作。五是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為有效擴大租賃住房供給提供經驗。

(姚冬琴|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