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夸父追日》教學片斷反思

《夸父追日》教學片斷反思

5月,有幸在磻溪小學聆聽了桐鄉市濮院矛盾實驗小學吳炳發老師的《夸父追日》一課。這個課堂教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一個教學環節:

1、出示《山海經》中的原文。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選自《山海經》

2、指名讀,並說說大意。

3、與課文對比,你發現了什麼不同?把這些句子找出來。

神話故事的教學,我也聽過很多。吳老師這樣的教學設計我覺得有這樣幾點是值得我認真學習的。

首先,是語文老師課堂教學要有原文意識。很多現行小學語文課文,在編入課本時,已經被主編出於各種需要進行了大量的裁剪或者改編,有些改得好,有些改得面目全非,與原文相比,遜色很多。也有少數在改編時甚至出現錯誤最後不得不移出課本,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吳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想到了要去找出這個神話故事的原文並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就是一個語文老師該有的教學姿態——即教學之前看一看原文,哪怕最終不會把原文呈現給學生。另外,吳老師呈現這個故事的原文,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讓學生能夠試著去讀懂小古文。古文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離我們的學生漸行漸遠,可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代表,文言文的學習理解,應該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如果語文老師都能像吳老師那樣,在日常教學中留意這樣的教學時機,藉助學生對課文的預習,讓孩子試著去解讀文言文,久而久之,學生的文言文能力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這又是吳老師這一原文意識所造之福。聽說今年嘉興一中實驗的招生面試題就含有小古文的閱讀理解,很多去面試的學生見了都傻眼了,做不出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平時教學時也有吳老師這樣的教學遠見,受益的就是學生了!

其次,我想說的是吳老師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語言,在不同文本的對比閱讀中,讓學生真切體會文體特點。使他們真正懂得文言文的言簡意賅,也明白了神話故事的神奇之處和口語化特點。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文本的對比閱讀中,學生才真正明白了神話故事必須要體現故事的神奇之處,而原文則沒有誇張的描寫,只是客觀的陳述: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種對比閱讀的效果,明顯強於對課本上單一文本的解讀。同時,在這兩相對比中,文言文的理解和課文的理解都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和層次,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神話故事必須要講得神奇,讓人聽了難以忘懷。

第三,吳老師的這個教學設計也給了我另一個啟發,那就是我們語文老師教語文,必須要盡量學會使用語文的手段去組織我們的課堂教學,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使用絢麗繽紛的各類課件,寄托在音響手段的情景設置等這樣一些非語文的教學手段上。只有在將學生課堂內有限的時間真正用於高質量的理解並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是有實效,有長效的。否則,很有可能教師每節課教得很累,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是很重,然而當讓學生自己真正開始使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時,還是寸步難行。目前大部分學生學了那麼多年語文課,還不能真正寫好一篇文章,也不能當眾開口大方地即興演講,就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長期低質無實效的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璧瑜往事 的精彩文章:

TAG:璧瑜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