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崢嶸歲月,「小腳女人」的一生

崢嶸歲月,「小腳女人」的一生

恩澤似水流不盡

——回憶奶奶的凡人瑣事

作者註:此文曾發表於《北方新報》2008年12月17日《草原往事》欄目和《長河》文學雜誌2007秋冬合刊。明年是我奶奶逝世30周年,現將此文再次發表,以此紀念我的爺爺奶奶。2008年夏季刊《長河》雜誌劉風老師的評論文章《長河日出紅勝火》曾對此文加以點評,也一同發表,全文附後。

我奶奶離開我們已經十八年了,那是1989年8月5日。她走的是那樣匆忙,讓她的兒孫們連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那年她整整八十歲,臨去前她腦子非常清楚,還很健談。

奶奶去逝後,我常常思念,幾次提筆想寫一寫奶奶的凡人瑣事,可不等寫下「奶奶」兩個字,就淚如雨下,只好擱筆,一晃十八年過去了。十八年來,我無法忘記我的奶奶,過去的歲月和許許多多生活細節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人啊,不管是三十歲還是五十歲,只要疼你愛你的人還健在,你就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你就有讓人羨慕不盡的福氣!

我經常講,奶奶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曾改變了我們這個家族的命運。如果沒有她老人家,我們這個家族就不可能走出那個祖祖輩輩生活了多少年的「沙窩窩」。今天的我肯定還和我的祖輩一樣,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奶奶出生於1909年,是個典型的「小腳女人」,一輩子都是跪著在勞動,鋤地、割地都是如此,腳疼是她一生的苦痛。

雖然裹腳布束縛住了她的雙腳,卻始終沒有束縛住她想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

她大字不識一個,但人生的道理卻悟得相當透徹。她常說,沒文化猶如土牛木馬,識文斷字才能知書達禮,才能出人頭地。

解放過來時,父親已經十幾歲了,早過了上學的年齡,已經是地里的好把式了,可奶奶毅然決然地將父親送到了學校。因為父親的念書,爺爺沒少和奶奶鬧矛盾。剛剛翻身的爺爺,從地主老財那裡分到幾十畝土地和十幾頭牛,需要勞力啊!爺爺就這麼一個兒子,怎麼能讓他念書呢?爺爺想不通。但奶奶執意不肯,砸鍋賣鐵也要供父親上學。就這樣我父親半耕半讀,直到五年級畢業。那時農村的五年級學生比現在出個大學生還吃香啊。鄉領導知道後,立即讓父親當了鄉上的文書。

我奶奶這個小腳女人改變了一個男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家族的命運。

現在我父親早已退休在家頤養天年。我們兄妹四個加上我的兩個女兒都上過大學,有的讀到研究生、博士生,有的在北京工作,有的在國外生活。

我父親參加工作以後,我母親成了家裡唯一的勞動力。一位善良的農村婦女挑起了家庭的大梁。但由於文化和觀念的差異,加之過去沒有感情基礎,在五十年代無條件離婚潮流的影響下,父親與母親分手了。母親含著眼淚,裝著一肚子冤屈,背著嗷嗷待哺的我,嫁到了一個離我們村15公里的地方,當時只有兩歲的我改了名,也換了姓。

我的繼父原是光棍一條,窮得叮鐺響。母親嫁過去後,生活更加困難。

我過了一段吃不飽、穿不暖、窮極無助的日子。到了五、六歲我就成了媽媽的好幫手。我幫母親看大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做飯、餵豬、放毛驢、掏苦菜,我什麼都干,什麼都會幹。寒冬臘月沒等雞叫就出去撿牛糞(當燃料使用),這一切的一切,在我心靈留下了一段難以抹掉的深深的烙印……

母親和我的離開,著實想壞了我的奶奶。一個農村小腳老太太,或步行或騎毛驢隔三差五來找我媽,先開始是借口來看孫子,後來就軟磨硬纏往回要我。為此奶奶也沒少受母親的氣。這個過程持續了六年。到我該上學的時候,繼父將我送到生產隊里的民辦學校(其實只是個識字班),僅僅上了一天學,放學回家時坐在繼父的二餅子牛車上,我拿著一截粉筆在車牙箱上胡寫亂畫。可第二天就沒到那個學校去。此事傳到奶奶的耳朵里,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奶奶又一次來找母親,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談判」,最後達成這樣一條不成文的協議:我奶奶送給繼父一頭白毛驢將我換回。

我又回歸王家,隨生父姓了王。

當時,這頭毛驢剛生下一個小驢駒,母子難分。好心的繼父要求把大小駒都給他,由他飼養,斷奶後歸還小驢駒。

至今我仍記得非常清楚,一年後我和奶奶拉著小毛驢回家的那一幕:那是一個深秋的午後,奶奶來到母親家,提前與我「套近乎」、「拉關係」,她給我買好吃的,給我講上學的好處,問我想不想上學?我說「想」。「那麼明天跟奶奶走,咱們去學校念書好不好?」。我說「好」。「明天走時弟弟肯定要哭,不讓你走你咋辦呀?」奶奶提前給我打上了預防針。我說「我先到房前的沙蒿林林藏下。」

那時候的農村,孩子多,父母天天出去勞動,哪能顧來照看孩子?多數都是娃娃看娃娃,娃娃哄娃娃,我比弟弟大三歲,弟弟與我形影不離,走到哪裡跟到哪裡,一看不見我就哇哇地哭鼻子。我們弟兄倆個真是難分難離啊!

奶奶的叮嚀我是牢記在心,第二天上午是我和弟弟媽媽分別的日子,我早早兒就跑到門前的沙蒿林藏下,我看見我媽媽背著我弟弟早已泣不成聲向房後走去,我的弟弟爬在母親的背上哭得撕心裂肺……我聽見弟弟邊哭邊吼「我要哥哥,我要哥哥……」

奶奶強拉硬拽著那頭剛剛斷奶的小驢駒,也是「嗷嗷」地哭叫個不停,一步三回頭地望著生他養他的母親,告別了讓它眷戀的那片熟悉的草原。

而只有八歲的我,不知用什麼語言來安慰我的母親、我的弟弟。我藏在沙蒿林林淚如雨下,我能做的就是不敢抬起頭再看一眼媽媽和弟弟,生怕被媽媽和弟弟看見難以別離啊!

回奶奶家裡只過了一夜,第二天大清早奶奶就把我送到了離家十多公里的父親曾經念過書的那個學校——通格朗,接待我的是我的啟蒙老師劉勤學。他對我非常關照,把我安排住了下來。由於我晚去了一個月,我記得拼音已全部學完,已開始學「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了,為了彌補我的拼音,劉老師手把手給我補課,記得第一次考試我只考了20分,面對這個分數,我嚎啕大哭。第二個學期我的學習成績居然名列前茅,並坐上了班幹部第一把「交椅」。

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非常時期。父親在城裡工作,鄉下只有爺爺、奶奶和我。爺爺奶奶都快70歲的人了,家裡實在沒有勞動力,加之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戰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洗劫,我決定回家幫爺爺奶奶放牛幹活。奶奶成天勸說我要繼續讀書,父親也來了幾次信要我讀完初中。這樣當年秋天我又戲劇性地回到了我母親所在地納林希里中學,混了兩年。七年級畢業時又趕上復班,所有年級不準升級,這回我下決心回家務農了。直到現在我連個初中畢業的「證書」都沒有!

一九七一年我父親由伊金霍洛旗人民武裝部調到達拉特旗人民武裝部工作。一九七三年因繼母生孩子我奶奶就到達旗伺候月子,家裡就丟下我和爺爺。秋天爺爺孫子倆個人既要放牛,又要收割莊家,還要為牲口儲備過冬的草料,倆個人忙得不亦樂乎。一日,爺爺說讓我去達旗找奶奶讓她趕快回來。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遠門,我徒步幾十公里走到新街然後坐班車到達旗。

來到父親家後,父親說奶奶昨天已啟程回家了。就這樣奶奶孫子錯過了見面的機會。然後父親對我說,你不要回了,先在達旗找點零活干,等到十一月十五號讓我去達拉特旗張鐵營子苗圃「上山下鄉」。那時我不懂什麼「上山下鄉」,我在農村什麼苦沒吃過,什麼活兒不會幹?!殊不知父親早將我的戶口「農轉非」,我莫名其妙地成了城市「知青」,參加了那場「史無前例」的「上山下鄉」運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一九七五年全旗幾百名「知青」開始返城,達旗98%的人被安排到國字型大小企業,唯獨我有幸被旗委組織部選中當了一名國家幹部。

我的「有幸」完全是因為奶奶的緣故,要不是她老人家,我可能上不了學,即使上了學也上不了初中。是奶奶,這位飽經滄桑歷經苦難的小腳女人,又一次改變了我的命運!

奶奶是一個機智勇敢、幽默風趣的人。記得文化大革命那陣子,我家鄰居何文明經常被拉出去批鬥。何文明是「富農」成份,為了拷問家裡還藏有多少元寶,他被「造反派」打得死過去再拿涼水潑過來,後來留下了終生殘疾——瘸子。一日,奶奶聽說何文明茶飯不思,想「自絕於人民。」

當時奶奶忍無可忍,懷著強烈的義憤,不顧個人安危,從家裡提了個框子,拿了幾個窩頭隻身來到批鬥會現場,全場人目瞪口呆,不知她要幹什麼,奶奶往何文明身邊一站,指著何文明厲聲斥道:「富農分子何文明你給我聽著,毛主席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你飯也不肯吃,想自絕於人民?你先老老實實給我吃飯,再老老實實認罪。」奶奶說著就從框子里拿出了幾個窩窩頭。

那時誰敢違背毛主席指示?也不知奶奶從哪裡學了這麼一句毛主席語錄「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果然這句話非常湊效,馬上有人上來替何文明鬆了綁。於是造反派們眼睜睜看著何文明在吃飯。有人不高興,但也無可奈何。奶奶明明聽見有人在一旁嘰里咕嚕,卻有意高聲喊道:「你慢些兒吃,操心噎死了!噎死了下次開會,群眾就沒有鬥上的了。」

其實奶奶對何文明家裡有幾顆元寶是清楚的,因為何文明的弟弟是我的姑父,是奶奶的女婿,弟兄倆個在分家時每家分了三顆元寶,奶奶擔心何文明把這個家底給捅出去。臨走前奶奶又走到何文明身邊厲聲斥道 :「你要老老實實交代,不許你亂說亂動。」奶奶乘人不注意給何文明使了個眼色,背後的潛台詞是「打死也不能承認。」

奶奶的這一舉動讓造反派們有所察覺,但也抓不住把柄,後來有人想給我奶奶扣一頂「保皇派」的帽子(其實他們連什麼是皇上也鬧不清),揚言要批鬥我奶奶。但就憑奶奶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卻奇蹟般地震懾住了這群「二八」小子,化險為夷,誰也沒敢動老太太一指頭兒。

那些荒唐的日子,後來成了我奶奶的笑談。她經常給我們講這個故事,他說她去批鬥會現場有三個目的:一是怕何文明真的受不了「自絕於於人民」;二是怕何文明真的把那幾顆元寶給交代出去;三是人家老是說我們家不積極,當老好人,所以也想藉此表現表現。

奶奶是一個樂於助人、善解人意的人。左鄰右舍大事小事、矛盾糾紛都要找奶奶,奶奶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成了遠近聞名的吹情說理的女強人。誰家有個三長兩短,缺糧斷炊,奶奶出手大方,在那個少吃沒喝的年代,她從不讓人空手回家。經常是張家三塊,李家五塊;王五一碗面,李六一升米地在接濟著窮人,只要她有,絕不會吝嗇。

奶奶對子女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我們兄妹四個都由奶奶一人拉扯大,那時父母在城裡工作,我的三個妹妹一斷奶便送到了鄉下奶奶家。妹妹們都是挨肩肩長大,有一段時間奶奶一看就是兩個,還誤不住給生產隊勞動。每到出工時奶奶就牽出那隻用來換我的白毛驢的小驢駒,把褡褳往驢背上一放,一邊裝一個妹妹,就這樣用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馱著妹妹去勞動。

有一次我在納林希里上中學,我的繼父騎著一輛「紅旗」牌自行車在人民公社轉悠,我看見後實在愛得「忍無可忍」,就向繼父提出騎一騎的要求,繼父也欣然答應,讓我過了一把騎車癮。至此「自行車」在我的腦海中盤旋不去了。放學回家後我就跟奶奶說,爺爺奶奶什麼也沒說就將家裡的一垛草給賣了,又將省吃儉用的僅有的一點積蓄拿出來,共計湊了100元給了我,我拿上錢興沖沖地買了同學一輛二手「飛鴿」。這事在學校和老家轟動一時,羨慕的眼光比現在開回一輛「寶馬」都強百倍千倍,這也著實讓我風光了一陣子。

由於我的特殊經歷,奶奶平生最牽掛的就是我。我剛成家自立門戶之後,我們夫妻兩個只要過去看她老人家,臨走時她老人家總要給你手裡或包里塞點什麼東西,就怕你餓著、凍著。奶奶的這些舉動總是讓我很難為情,甚至熱淚盈眶。一九八三年,我破天荒地考上了成人大專,每次回來我總要到父親家看望奶奶,一進門老人家便坐不住了,趕快燒火打炭,剝蔥剝蒜,急馬溜星給我煮幾個當時最珍貴的荷包蛋……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

這種情,這種愛,這種割捨不斷魂牽夢繞的骨肉親情,是人類最可貴的感情!這種人親人、人愛人、人疼人的美好情結用任何語言形容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奶奶與她的一雙兒女

奶奶是個閑不住的人。一九七六年年近古稀的爺爺奶奶被父親接到城裡,本該清清閑閑地安度晚年了,然而勞作受苦一輩子的她一刻也坐不住,所有的家務事,做飯掃地她全包了。她還在院子里開闢了一塊地種菜、養雞,父親怕她累著不讓她干,她卻說農村人做慣了,坐不住。就這樣她把一個不大的院子裝扮的小花園似的,奼紫嫣紅,生機勃勃。不但一家人的蔬菜全部解決,還去接濟左鄰右舍。十幾隻老母雞咯咯地圍著奶奶滿院叫。奶奶知道自己年齡大了,怕有做不動的那一天,幹活像是爭分奪秒,家裡幾代人的被褥、衣服她給拆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整整齊齊,至今老人留下的那些東西我們還在使用,被子還在,褥子還在。睹物思人,常常心酸不止,感慨萬端。

奶奶經常告訴我們,過日子要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穿不窮,吃不窮,打當不到受一輩子窮。切忌「有了一頓,沒了不動」。她老人家就是一個特別會持家的人,窮日子也能過得有滋有味。在那個困難年代,我家也從沒斷過頓,揭不開鍋。

有一年,鬧災荒,顆粒無收,爺爺奶奶就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摟登葙、割綿蓬、打鹼蔥(都是幾種沙生植物)養牛喂人,讓我們度過了艱難的歲月。我上初中時的乾糧一半來自綿蓬、鹼蔥的草籽。那種苦澀的味道不到餓得發瘋時實在難以下咽。然而就是那些難以下咽的東西養活了我們。

奶奶去了,沒有奶奶的家是多麼的凄涼啊!我盼望奶奶能走進我的夢境,可夢裡總也看不清她老人家的容顏。好在在她去逝前我請我的一個朋友給奶奶錄了一回像,後來我把它刻成碟,每當我思念的時候我就拿出來看一遍,奶奶的聲音就又一次回蕩在耳邊,奶奶的笑容還是那樣的親切……

奶奶啊,今生今世做你的孫兒是我最大的幸福!假如還有來世的話,你還做我的奶奶!

附:2008年夏季刊《長河》雜誌劉風老師的評論文章:《長河日出紅勝火》,全文如下:

《恩澤似水流不盡》(2007年秋冬號·王衛東)是一篇記人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稱口吻傾注真情,抒發實感,讀來使人動情,不禁產生共鳴。這篇散文,就其布局而言,屬於回憶式倒敘結構。開篇,交代寫作緣由,中間用四個部分記敘奶奶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一)概括敘述奶奶是一個偉大的女性;(二)敘述奶奶在艱苦的環境中為了改變父親和「我」的命運而和命運抗爭過程;(三)寫奶奶的為人(助人為樂、關於子孫、勤儉持家);(四)寫奶奶去世時,「我」給奶奶錄像刻蝶。回憶結束,作者以「最大幸福」與開篇「羨慕不盡的幸福」呼應,結構較為完整。敘述、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是本文寫作的主要特點:間潔流暢的敘述、點到為止的抒情、恰到好處的議論、尤其在關鍵之處作者飽蘸濃情的說理,使抒議相融,情理相合。運用民間方言俗語,簡潔明了,形象生動,真實親切,與讀者拉近了距離。如奶奶談論「文化」時,說「土牛木馬」、「知書達理」;寫奶奶是女強人時,說「吹情說理」;寫奶奶與「二八」小子較量時,用「誰也沒動一指頭」;用「急馬流星」、「燒火打炭」、「剝蔥搗蒜」寫奶奶為念大學回來的「我」做飯;還用「有了一頓,沒了不動」來教育子孫們勤儉持家等。

散文講究疏密有致,詳略得當。儘管在「改變家族命運」部分作者略寫父親而詳寫「我」,但就全文而言,在詳略安排上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通格朗上小學、上山下鄉、我上大學歸來三個自然段落可以再略一些;而「我」在「複課鬧革命」中回家務農一節必須刪掉,不然就得交代回鄉原因。而奶奶因小腳跪著鋤地、用毛驢換「我」的「談判」、與「二八」小子較量三節則應再詳點。因為只有把小腳幹活的特點展開來描寫,才能在典型環境中挖掘奶奶的典型性格。至於「談判」和「較量」兩件事,更是平凡的奶奶顯示不平凡的大手筆。這兩個片段,不僅要詳寫,更要通過各種描寫手法去刻畫奶奶,因為它是揭示奶奶關心「我」的人生命運的堅定信念和堅持正義的俠肝義膽性格特徵之所在。可見,缺乏描寫就失去了一種開掘人物性格的武器;反之,則可使散文的意境再上一個層次。

本文系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主 編:袁 敏

副主編:武 敏

達拉特大城小事

我們的平台

就是您的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拉特大城小事 的精彩文章:

TAG:達拉特大城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