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張氏源自「清河」考辨

華夏張氏源自「清河」考辨

【天下張氏出清河】系列文稿三

華夏張氏源自「清河」考辨

本文導讀:中華張氏源於上古時期。由於年代久遠,對於如何起源等問題,相關的文獻有著不同的記載。本文依據已有的歷史資料,試圖對一些問題作一釐清:對玄囂青陽和少昊青陽進行了辯析,認為揮公不可能為「青陽之子」,同時也指出了「青陽生揮」錯誤的由來;從歷史學、譜牒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諸多方面進行考證,綜合考證了揮公的封地青陽即是河北省清河縣一帶;同時也簡單歸納了作為祖源地的清河從郡望發展為張氏共望的歷史。

關鍵詞:揮公張氏始祖 青陽 清河 祖源地

張其偉

華夏張氏,歷史悠久,起源於遠古傳說時代,現為中國第三大姓。根據各種傳世的張氏族譜記載華夏張氏的始祖為黃帝第五子揮。揮因發明弓矢,被黃帝賜姓「張」,國封「青陽」,即以今河北省清河縣為中心的地區。自古以來,廣大張姓族人皆以清河為華夏張氏的祖源地;東漢以降,郡望盛行,「清河張」為諸多張姓郡望之首;唐代中期,「清河」又被廣大張氏族人尊為「共望」。清河作為華夏張氏始祖揮公的始封地,作為華夏張氏的族源地已經成為眾多張氏族人的共同心理的認知,是華夏張氏族人心目中的聖地。但因為上古歷史過於久遠而又缺乏系統文獻記載的緣故,關於揮公的身份和「青陽」地望的具體位置的文獻記載存著一些爭議,在此筆者將通過文獻考辨證明揮公為黃帝之子,「青陽」即是清河。


一、張氏始祖揮公身份考辯

關於華夏張氏始祖揮公的身份,有兩種說法:一說揮為黃帝子(即揮公為黃帝第五子);一說揮公為黃帝孫(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那麼揮公究竟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孫?史料文獻與傳世張氏族譜又是如何記載的?如何來正確區分這些史料中的不同的記載?讓我們通過耙梳史料來還原歷史的真實。


揮公是遠古傳說時期的英雄,黃帝第五子,是華夏張氏的得姓始祖。《世本·作篇》記載「揮作弓,牟夷作矢」,漢宋衷注「揮,黃帝臣也」。

唐之前的史書皆認為揮為黃帝之子。東漢末年應劭著《風俗通·姓氏篇》記載「張氏,黃帝第五子揮,始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唐天寶年間的《唐右龍武軍大將軍張登山墓志銘》記載「其先軒轅第四子,……,從居趙地,世為冠族」。唐武宗李炎會昌四年(公元817年),湖北蘄春縣寬公系百忍堂《張氏族譜·寬公始修源流序》:「吾族原姬姓。自黃帝軒轅第五子揮,善制弓矢,命為弓正,主祀弧星,賜姓張氏,因國於青陽,故封青陽王。」始修於唐代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的巴縣雲篆山石馬鄉《張氏族譜》:「張本姓姬,出自軒轅黃帝第五子也。三妃彤魚氏生揮,始造弓矢,正主祀弧星,賜姓張氏。」

關於揮公的主要事迹主要有三:其一,創製弓箭;晉代張勃《吳錄》記載:「揮觀弧星,始制弧矢。」《隋故貴鄉夫人張氏(妙芬)墓志銘並序》記載「華胄承姬,揮弧命氏」。唐燕國公張說所撰《唐贈丹州刺史先府君神道碑》有「張祖曰揮,帝軒(軒轅)之胤(後裔),肇勛弦木,錫姓上矣」。《倉曹張休光墓志銘》有「昔揮為弓正,初開得姓之源。」其二,在涿鹿之戰中射殺蚩尤;成書於金大定年間的《后土寶卷·禘祖經》對此有詳細記載。揮公在在涿鹿之戰中射殺蚩尤的故事河北、山西一帶民間廣為流傳。在河北、山東等地的舊俗中張氏族人去世後棺木上須安放一張弓和三支箭以紀念祖先功績。其三,黃帝合符於釜山,北方葷粥(xiǎn yǔ)族偷襲後山祖廟,姬揮與葷粥大戰於洛平川外,射斷了葷粥的帥旗葷粥大敗。

此外還有大量漢魏至隋唐時期的墓志銘和傳世張氏族譜明確記載揮公為黃帝子,天下張氏皆出自揮公。在此不再一一列舉。上述文獻足以說明揮公為黃帝子,是中華張氏的得姓始祖被天下張氏所認同是有道理的。

最早提出揮公為「黃帝之孫,青陽之子」的說法的是唐代元和年間的林寶的《元和姓纂》,其記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後經歐陽脩《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鄭樵《通志·氏族略》所沿襲影響很大,但這種說法是不可靠的。首先,《元和姓纂》成書非常倉促「吉甫以命寶,二十旬而成」。倉促成書的《元和姓纂》對唐人世系的記載是比較正確的,但是對唐之前的氏族世系記載錯誤很多,對此歷代考據大家早有指出。其次,《元和姓纂》在流傳過程中確實很多;黃伯思《東觀餘論》稱得富弼家本,已闕數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稱絕無善本,僅存七八。

關於《元和姓纂》中「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的說法有人認為最早出自《世本》,但事實上是出自《世本》秦嘉謨輯本中「己出少皞」詞條的注釋,而不是正文。該注釋明確說明來自「《秘芨新書》引《姓纂》」。《世本》的張澍輯本的記載卻是這樣:「揮作弓,揮自黃帝子也……揮以弧矢命世。」明顯與秦嘉謨的輯本有矛盾。因此以《世本》秦嘉謨輯本為依據而認為揮公為黃帝孫是不可靠的。

《元和姓纂》因為是官修姓氏著作,影響巨大,後世許多姓氏著作沿襲了《元和姓纂》的錯誤,使人們對張姓始祖揮公的身世的認識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僅從《元和姓纂》的角度分析「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是不可靠的,論據顯然也不充分。我們還有必要弄清楚「青陽生揮」中「青陽氏」有關史料記載。

(1)「青陽氏」考辨

《山海經》、《史記》和《大戴禮記》都記載了玄囂青陽為黃帝正妃之子。而《國語》卻記載了兩個「青陽」:其一為玄囂;其二為清(或作契)。

《山海經·內經注》:「黃帝有熊氏,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產青陽及昌意。」

《史記·五帝本紀》: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大戴禮記》卷七載: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國語》關於「青陽氏」的記載卻出現了兩個青陽:

「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

《國語》記載的「青陽」有二,其一,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其二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孔廣森的《大戴禮記》補註:「《三統曆》曰,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是方雷氏所出己姓青陽也。……。嫘祖之子,是姬姓青陽,即玄囂也。也別己姓青陽為少昊,姬姓青陽即玄囂,至為明確。其說亦有所本。姬姓青陽,即玄囂,是帝嚳之祖,與黃帝同姓。」

此處把《國語》中兩個青陽解釋的很清楚,玄囂,黃帝與嫘祖之子,是帝嚳的祖先,姬姓青陽與黃帝同姓;少昊曰清,也就是己姓青陽,也是黃帝之子。


「少昊」又作「少皞」,少昊不是黃帝族,而是東夷族鳥夷的首領,東夷族起源於河北燕山山脈一帶,東夷族和西羌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華胥氏是華夏族最早的起源,西羌族的始祖為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東夷族的始祖是太皋氏和少皋氏。太皋氏情況比較特殊,太皋氏屬西羌族團,他們由甘青高原最早遷到燕山、泰山一帶,與當地的原住民結合,一部分演變為東夷族團,另一部分仍屬於西羌族團下。「所以說從祖源的角度看,西羌族團和東夷族團是同宗共祖的雙胞族。」

關於少昊青陽,《國語》記載是得姓己姓的「青陽」,東漢的張衡亦認為清即青陽也。黃帝平定蚩尤之亂後,任命自己的兒子清為鳥師(少昊)部落的首領。

《世本·氏姓篇》有關己姓的記載:

「巳姓,出自少皞」(《左傳》昭公十七年《正義》)、「莒,巳姓。自紀公以下為巳姓。」(《左傳》隱公二年《正義》)

「巳姓,出自少皞。(《左傳》昭公十七年《疏》)莒,嬴姓。自紀公以下為巳姓。(杜預《氏族譜》,見《左傳》隱公二年《正義》)」(雷本,第46頁)

「己姓,出自少昊。(《左傳》昭公十七年《疏》)莒自紀公以下為己姓。(《氏族略》、《左》隱公二年《疏》)」(張本,第50頁)

「莒,紀姓。(隱二年《疏》云:「《世本》自紀公以下為己姓。」(王本,第22頁)

《左傳》昭公十七年杜預注原文為「少昊,金天氏,己姓之祖也。」陸德明《經典釋文》云:「己,音紀,又音祀。」結合上述文獻,「己音紀,故王謨本徑謂『莒,紀姓,』『己』字又有祀音,祀、巳音同,故轉寫為巳」。由此,《國語》記載的己姓青陽和「己姓出自少昊」與「少昊,金天氏,己姓之祖也」相對照,己姓青陽,就是清,也就是少昊金天氏,已經是非常明顯了。

將少昊氏、青陽氏和玄囂聯繫在一起的人是東漢的皇甫謐。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

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

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將少昊、帝摯、青陽、玄囂等同一人,認為少昊帝,姬姓,名少摯,字青陽,少昊即玄囂。皇甫謐的說法與《國語》、《史記》記載均不吻合。此處的錯誤非常明顯:其一,玄囂是黃帝正妃西陵氏嫘祖之子,而非女節之子;其二,少昊是帝名,青陽是地名、部落名、氏族首長稱號,同時還是春天的代稱,少昊帝絕非一人,青陽氏也絕非一人,而歷史上肯定存在不止一位青陽氏。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關係,在此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其他文獻。《世本》記載:

「少昊,黃帝之子,名契(或曰清)字青陽,黃帝歿,契立,王以金德,號曰金天氏,同度量,調律呂,封泰山,作九泉之樂,以鳥紀官,」東漢宋衷註解,「青陽即少皞,(玄囂青陽,即少昊也。本紀索隱)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少皞氏身號,金天氏代號也。」

袁珂《山海經校注》大荒東經注云:

「少昊名摯,古摯、鷙通,則此百鳥之王而名『摯』之少昊,神話中其亦摯鳥之屬乎?」摯鳥是少昊氏的圖騰象徵。《左傳》昭公十七年記郯子說:「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皋雞。」注云:「鳥有文彩者,皋雞似鳧,冀州謂之澤特也。」

《逸周書·嘗麥解》:

「昔天之初,□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蚩尤被任命為少昊部落的首領。

「乃命少昊清司馬(孫詒讓《周書斠補》疑『司馬』當作『始為』)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今不亂」。

質、摯古通(《考工記 ·函人》鄭注),在這裡應讀鷙。《慧琳音義》卷三二「鷙鳥」注引《通俗文》更稱:「摯, 鷲之類,鷹鸇之屬也。」少昊名摯,即鷙,正與其統領鳥師的地位相稱

上述記載說黃帝升仙后少昊青陽代黃帝而有天下。如果此處的「青陽」指的是玄囂,則與《史記》所記載的「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不符,顯然玄囂並不是少昊。對此東漢的宋衷作了這樣的解釋:

「太史公書,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敘。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敘五帝不數之也」。「史記五帝本紀索隱,三代世表索隱引同,無而史不敘四字,也作耳。」

宋衷認為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所以五帝本紀不作記載。這種解釋與司馬遷「疑則傳疑,信則傳信」的著史原則是相違背的。

張澍依據司馬貞作了按語:

「宋衷雲,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今此紀下雲,玄囂不在帝位,則太史公意玄囂非少昊明矣,而此又雲玄囂是為青陽,當是誤也。」

可見,張澍認為司馬遷之所以記載「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而不記載少昊青陽繼黃帝而立,是因為司馬遷不認為玄囂是少昊,少昊青陽繼黃帝而立是不可靠的,玄囂為少昊青陽的論點是錯誤的。同時,《史記·五帝本紀》集解以黃帝之妃「嫘祖生昌意及玄囂,玄囂,即青陽也」。索隱說「青陽非少昊」已經明確說明了青陽是姬姓,玄囂青陽並不是少昊青陽。


經過上述辨析,我們可以確定黃帝子中有兩個青陽:

其一,為姬姓「青陽」;姬姓「青陽」為玄囂,為黃帝嫡長子,(玄囂)青陽降居江水(有說曰「江水」為「泜水」之誤,在此暫不作分析),不在帝位。玄囂之子曰蟜極。因此《元和姓纂》所記載的「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不成立。「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產生的原因,應是將《山海經》中的「般」和《世本》中的「揮」混為一人的緣故。《世本》記載「揮作弓」,《山海經》記載「少皞(少昊)生般,般是始為弓矢」,《荀子》有「倕作弓」,三者中般和揮生活的年代較為接近,因此後世附會出了「揮為青陽氏第五子」的說法的。

其二,為己姓「青陽」;己姓「青陽」名清,名摯(或為質、契),黃帝賜姓為「己」,為「己姓」始祖。蚩尤戰敗後,黃帝任命清為鳥師(少昊)部落的首領,統領東夷,即少昊「金天氏」,又稱「朱帝」、「白帝」、「西皇」、「窮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壽百歲崩,其後代郯子國尊為高祖(《春秋》),後人尊為祖先神帝。少昊青陽之子有:重、該、窮奇、般、昧祖等,其中並沒有揮,可見揮並非少昊青陽之子。綜合《世本·作篇》中的「揮作弓」、宋衷所注的「揮為黃帝臣」;劉向《列仙傳》所記載的黃帝神弓「烏號」射殺蚩尤的事迹,《元和姓纂》「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不能成立。

漢應劭《風俗通義》有佚文「姓氏篇」:「張王李趙,黃帝賜姓也。」但是有學者認為應劭說法的不足為證。但宋代史學家羅泌在《路史》已經論述的也清楚了:

「胥臣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姓十二,姬、紀、祈、酉、滕、箴、任、苟、釐、佶、儇、依,蓋皆以國而為氏。嘗考之古之得姓者,未有不本乎始封者。其氏於事者,蓋寡矣。而姓書氏譜一每為之曲,說至有棄其祖之所自出,又牽異類而為之,豈不悲哉!

余述路史,又起國名記而後天下之氏姓始大定矣。且以張王李趙易類是謀,謂皆黃帝之所賜姓,而世莫詳焉,姓書則謂王出靈王,李因老子,張趙始周之中世,而乃不知商有李徵,夏有趙隱,王倪在唐堯之代,而張若者,黃帝之臣,黃帝子揮亦封於張,西廣洞酋汔今惟此四姓為雄,《易》《傳》之言未為無本而姓,書之不足證類,蓋若斯,嗟乎!萬姓同本,而岐其枝,百川派別而宗于海,君子之欲求其祖之所自出,舍路史國名記何以哉!」

綜合上述文獻,中華張氏的氏族揮公為黃帝子是應當肯定的。兩個「青陽」與揮同為黃帝之子,是兄弟關係。「青陽生揮」的說法應該是將弓箭的發明權歸於般造成的。


二、河北清河即青陽

「青陽」除了指人名,還是春天的代稱和地名,而且地名出現應當早於人名。揮公因發明弓矢,被黃帝賜封於「青陽」。無論是揮公被賜封「青陽」,還是「國於青陽」,都表明揮公與「青陽」有著不解之緣。


清河縣位於河北省邢台市東部,河北平原東南部,冀魯兩省的交界處。上古的青陽就是河北清河為中心的一帶地區。

在上古時期清河處於邢台大陸澤東的二級階梯上,非常適合古人類的生存。

邢台大陸澤周邊各縣市區非常適宜古人類的生存,因而這裡文化遺址眾多,既有仰韶文化遺址,也有龍山文化遺址,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豐富,具有遺址面積大,出土文物多,文化層深厚的特點,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張山江先生在他的《追尋大陸澤》一文中說:「河北大陸澤,是其犖犖大者,較小的藪澤沮洳不勝枚舉。在低隰的平原中每有突起的孤丘,往往成為人們的聚居之處。這就是堯山、茅山為什麼是堯建都之地、又是商族之源、最早產生一定規模的商品交換的原因。」環繞著大陸澤形成了諸多的早期人類文明遺址,上世紀80年代杜村遺址就是其中之一。杜村遺址證實了遠古時期清河的土地上已經有中華早期文明的存在。

1980年在清河縣的杜村發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和早商文化遺址,距今天約在5000——7000年以上。1989年9月,在該處出土了多件文物,其中,石器有石斧、石鐮、石鉞、青石斧、青玉佩等;骨器有骨質甲片、骨鏃、骨簪、鹿角化石、貝幣等。另外,還有青銅器類文物,有雙翼園鋌鏃、橫欄直內戈、虁紋平底爵、虁紋直耳分檔三足鼎、虁紋觚、虁紋平底三足斝等。根據青銅器的出土,「杜村遺址(商代)」於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河作為政區名,地名出現較晚,其郡治為青陽。春秋時期為晉國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域。秦置清河郡,《漢志》曰:「清河郡,高帝置。」《嘉靖廣平府志》載,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陽縣,即今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但據北大辛德勇教授考證清河郡的設置在秦王政十四年,郡治在青陽。後世遂將「清河」與「青陽」混用。


歷史上認同張祖源地為「青陽」和「清河」的族譜數不勝數,多達萬部以上,現將文獻價值較高的族譜記載簡要列舉如下:

唐代的巴縣雲篆山石馬鄉《張氏族譜》:「張本姓姬,出自軒轅黃帝第五子也。三妃彤魚氏生揮,始造弓矢,正主祀弧星賜姓張氏,封青陽王,居尹城。」

唐代的湖北蘄春縣寬公系百忍堂《張氏族譜》寬公始修源流序:「吾族原姬姓。自黃帝軒轅第五子揮,善制弓矢,命為弓正,主祀弧星,賜姓張氏,因國於青陽,故封青陽王。」

明永樂年間張君紹在閩南《張氏宗譜·序言》中的記載:「余固痛念祖廟之不可失,苗裔之不可疏。傳至耄耋老成,及搜久遠遺,又各執宗譜之序以對,凡星宇之下,無非清河公之派衍也。」

明代的兩部影響巨大的《張氏統宗世譜》也明確指出了揮公的封地青陽就是秦漢時的清河郡。

湖南省圖書館收藏的善本《張氏南軒族譜》記載:「吾族本黃帝後裔,始祖為弓正,封清河,賜姓張,此郡所自始也。」

清道光九年抄錄「積慶堂」內張氏流傳征略世系「云:「張氏出自清河郡。黃帝第五子主祀弧,號為張氏,由來已久矣。」

世張資訊與文化發展委員會委員張華封先生致力於研究張氏文化多年,他曾在國家圖書館遍查張氏族譜三個月,得出的結論是「張氏宗譜及祖出的,絕大多數自認祖(始祖或始遷祖)出清河。因此清河為天下張氏宗親所景仰。」


諸多的姓氏著作記載也記載清河為天下張氏的祖源地。

記載張氏起源地的著作有:宋代的《百家姓考略》、元代《氏族大全》、明代楊明信《姓源珠璣》、明代凌迪知《萬姓統譜》、明代李日華的《姓氏譜纂》、明代傅作興《文竽匯氏》、清代的熊峻運的《氏族箋釋》。

作為姓氏專著,這些著作的開篇都提出的是各姓氏的得姓之地,這些著作中涉及張氏,皆以「張,清河」或「張,清河郡」冠首。有人認為「清河」或「清河郡」只是指的是郡望,其實不然,一則張氏有著諸多的郡望並不只是清河郡。二則姓氏著作當然是要把姓氏的發源地指出來。三則但是到了北宋後清河已不再是郡治,成為貝州,明代又降為清河縣。因此綜合考慮,以上諸多文獻提出的「清河」和「清河郡」為張姓得姓之地。可以說以上諸多的文獻皆認可張姓的祖源地為清河。


「弓力千鈞東風勁,長空萬里北斗明」。這幅廣泛流傳於天下張氏族人,並鐫刻於各地張氏宗祠的楹聯把張氏與弓箭、星象的緊密關係昭示給了後人。

古青陽最初不是指「清水之陽」,而是星象對應的方位,青陽是弧矢星對應的地方。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巴郡太守張納碑》「其先□□之胄,立姓定氏,應文天象」。 北魏正光二年的《張猛龍碑》記載:「盛蓊鬱於帝皇之始,德星□□曜像於朱鳥之間。」「氏煥天文,體承帝胤」。《張猛龍碑》的「氏煥天文」就是與張姓的姓同名的星宿張星在天空閃耀著燦爛的光輝和《張納碑》「應文天象」就是張姓與天上的張星相應。唐天寶九年《唐司倉參軍張貞眘墓志銘》記載:「天之張也,朱方列星之位;地之張也,黃帝少子所封。天寶十三年《張毖墓志銘》記載:「自黃帝之子能弦弧張羅,世掌其官,國以為氏。」天寶十四年《唐右龍武大將軍登山墓志銘》記載:「其先軒轅第四子,受封關內侯,從居趙地,世為冠族。」

揮公觀弧星,始制弓矢,弧矢星,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 弧矢是中國古代星官之一,屬於二十八宿的井宿,意為「(射天狼的)弓箭」。它位於現代星座劃分的大犬座和船尾座,含有9顆恆星。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揮看到了「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啟發,最早發明了弓矢這個古代重要的武器。《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蘇東坡在其《江城子》一詞中著名的「西北望,射天狼」,指的就是位於天狼星西南方的弧矢星,「邢」通「井」,《易經》曰「井,德之地也。」以涿鹿為坐標核心,邢台對應的是井宿,青陽對應的是弧矢星。古代的天文學也指出了青陽為清河縣。


關於古代的張國,東張亦為清河。東漢學者王符《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王》:司邑閭里,無不有張者。今河東有張姓,西張城,豈解張之祖所出耶。」張華封先生認為今山西省西南部古汾州之地西張城,考證為古張國,為揮公受封之地。西張城為解張之出,解張也是起源於揮公,因此西張城不可能是張姓的祖源地。

羅泌的路史中記載了黃帝之後出自姬姓的小國有26個,其中有兩個張國,一是解地張國,另一個是冀州東張國,趙傑認為它們不過是春秋和漢代的兩個侯國,而決不是遠古時代張姓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張華封認為晉張為今山西西南部古汾州之地西張城,就是古張國,是揮公的受封之地,趙福壽考證清河與任縣相距很近,應為古青陽國之範圍,所以應是揮公得姓之地。

關於解張說,解地張國是張姓的流而不是源,在此不作分析;南鄭在今陝西的漢中,也不可能為張姓發源地,東張說在此展開論述:王博先生的《張氏以清河為族源地的文化淵源》一文中,論證了東張國為清河,大致內容如下: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先秦之前的邢台,中部為大陸澤,範圍為北到寧晉,西至隆堯,南近南和,東臨清陽,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湖泊。《史記》記載大陸澤南半部被漢高祖所封的五個侯國:廣阿侯任敖(隆堯)、任侯張越、張侯毛澤、青陽侯王隆(清河)、南宮侯張敖所包圍。張侯毛澤和青陽侯王隆的侯國位於大陸澤的最南端,因此這一片水域也被稱為「張家泊」。《嘉靖廣平府志》記載「張縣在廣平府東北」。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定古張國並不在任縣,而是在南和以東和青陽縣相鄰,即張縣和青陽縣都是古張國的一部分。

張氏源自上古青陽,在西周時期為古張國,漢代為清河郡治在清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清河縣。可見數千年來張姓的族人認同河北清河為張姓祖源地,這個事實是被漢代以來張氏墓志銘,張氏家譜、族譜、宗譜牢記在案,銘刻在心。張姓祖源地是清河,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一種對清河張姓祖源地的情結。

清河為張氏的發源地與祖源地,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依據,對於上古時期清河地理狀況,族譜,古代的天文學,姓氏的專著等現有的資料,我仍然可以從中得知張氏的祖源地為清河是無疑的。

三、河北清河是中華張氏祖源地和郡望之首

揮公封國於青陽,張姓家族歷經數千來的繁衍生息,族群不斷的壯大,分布的範圍已經遍布大江南北,全國各地,名人輩出。最早的是在西周時期影響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以孝友著稱的張仲;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張氏人物已經較多的見於史籍,著名的有晉大夫張老、晉侯解張及魏國張儀。張君臣,張骼、張趯等人,戰國末年,秦漢之際,張姓著名人物以張良、張耳、張蒼、張說、張歐等人。西漢時期的名臣張良、張湯。

作為祖源地的清河(清河一帶),清河張氏歷代多顯官名流,兩漢時有傳魯詩的張長安、張游卿;傳伏生《尚書》的張生、張山附;傳施氏易學的張禹、京房易學的張魴,均應屬於清河張氏。

三國時有博士張揖,北魏時有籍貫清河的儒將張彝,張彝祖父張准之、父張靈真均仕北魏,張嵩、張晏,仲瑀子張台也都是北魏顯官。

自北魏至北周,清河張氏名垂史冊者有張讜一門、張烈一門,以及大天文學家張子信、大數學家張丘建等。

趙福壽認為張歆弟張協之子張岱可能出於葉落歸根的考慮,奉祖祀把家從河內回遷到了張姓祖源地清河,需要明確的是,張岱這一支張姓,是清河張氏眾多族脈的一支,張岱的回遷清河為清河成為天下張姓的第一郡望奠定了新的基礎。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我國春秋至隋唐時期,「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具有全國範圍影響的名門大族,意指郡中望族。現今也指某名門大族最初的聚居地。

有關張姓郡望,歷代史籍對張姓的郡望列舉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舉得最多,達43個郡望;《廣韻》列舉的郡望有14個。但總的來講,張姓郡望主要有26處,清河郡望名列諸望之首。

秦漢時期的清河郡,郡治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縣、臨西縣、威縣全境、棗強縣。南宮市、故城縣各一部分,以及山東省夏津縣、武城縣全境及臨清市、高唐。平原縣一部分。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治在清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

清河郡之所以成為諸望之首望,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清河為張姓祖源地,清河郡位列眾多郡望之首,不僅是清河張氏名人輩出,既張姓族人對祖源地的一種文化認同,也是對始祖揮公的尊重:因為世人皆知中華張姓得姓祖揮公,清河是其得姓之地;再者,天下張姓各宗派的譜牒中,除記述本宗派的播遷祖外,總不忘記得姓祖揮公之聖德遺風,標註源於清河。這固然是宗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反映,同時也是張姓族人的共同記憶。這就是清河郡比其它郡望更具盛名的原因。

第二,清河郡張氏強大的政治力量,強化了清河郡的地位。

秦末,張耳被武臣任命為趙相; 項羽又封張耳常山王,理信都,轄恆山、河間、鉅鹿、清河四郡;漢高祖封張耳為趙王,都於襄國(在邢台縣境內),下轄清河、河間、邯鄲、鉅鹿、恆山五郡。

西漢富平侯張安世家族,地位顯赫,其家族與留侯張良家族為同族。封地也在清河郡及周邊。張安世的父張湯在漢武帝時期任御史大夫。張安世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生性謹慎,以父蔭任為郎官。漢武帝時,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漢昭帝時,拜右將軍兼光祿勛,以輔佐功封富平侯。漢宣帝時,累官至大司馬衛將軍、領尚書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以為官廉潔著稱。其侯國在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東漢光武帝即位後改封富平侯張純為武始侯。張安世家族九世封侯,武始侯封地是富平侯的一半,在武城縣(舊址位於今河北清河縣境內)。

西漢張良嫡系。張良子不疑,襲父封,後因參與謀殺楚國舊貴族,被削侯爵,家道中衰。不疑之子張典,字存敬,文帝時為清河太守,於是回遷清河祖源地,典公遂居清河裡仁鄉孝節坊。典公子張默,漢文帝時官御史大夫。張默子張金,漢景帝時任大司馬。此支系留侯張良嫡系。

第三,唐朝時期,清河張氏再次顯赫於世。張文瓘、張錫就都是清河張氏皆為宰相。張文瓘之兄張文琮官至戶部侍郎。張文瓘和他的四個兒子張潛、張沛、張洽、張涉,父子兄弟五人皆至三品官而有「萬石張家」之稱。張文琮共二子,即張戩、張錫。張戩官至江州刺史。唐代著名詩人張祜、張玭、張眾甫、張固等也都是清河張氏子孫。

張氏郡望以清河、范陽、南陽三望社會影響度較高,尤其以清河張氏為最。因為清河既是張姓祖源地,又是高官顯宦的故鄉,所以到了宋代清河郡望又被各支張氏尊為共望。元末明初,洪武年間流傳的《千家姓》,直接稱「清河族」,其他的張姓的郡望的影響已經完全看不到了。


四、結語

張姓作為古老的巨族大姓,源於上古時代揮公,清河是天下張姓的祖源地,已經成為天下張姓族人的一種共識,一種文化的認可,一種身份的認同,已經融入中華張氏的血脈當中。「天下張姓出清河」是數千年來張姓族人凝聚起來的共識,是張氏先祖維護親族和睦思想的核心體現。我們不能隨意否定這個共識,因為它承載著每個張姓族人的記憶,也是每個張姓族人的情感所屬。正如儘管沒有足夠的文獻考古證據,但是沒有人可以否認黃帝和炎帝的存在一樣。否定這個共識無疑是數典忘祖。

揮公生活的時代在遠古傳說時期,距離現在年代久遠,其事迹主要依靠口耳相傳,所以資料相當的匱乏,而且各種資料本身也有衝突,因此僅靠考古、文獻資料是無法解決揮公到張仲之間1000多年張氏歷史的空白。這也給後人探索祖源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但是「天下張氏出清河」這一共識深刻的烙印在普天之下張氏族人的心中。四川的張遠謀先生認為:「人類探索祖源的能力是有限而非無限,特別在有史無文和缺乏考古新發現的條件下,唯有已經形成的共識基礎才是真正的權威文獻,與之相悖的一切觀點僅僅是各執一詞的學術觀點。」任何妄圖改變「天下張氏出清河」這一共識的做法,必將損害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張姓族人對祖源地的皈依情感,造成張氏族人的族群族源認識的混亂,乃至族群的分裂,這對張姓來講斯誠痛哉!

最後,後人修譜時不可埋沒前人的苦心,不能「飲水忘源」。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指出「前人纂錄,具有苦心,後人襲其書,而不著前人之序例;或僅存序跋,而不著前書之義例如何,則幾於飲水而忘源矣。」本文正是本著上述主旨,從已知的文獻和族譜的記載中來進一步考辯這一歷史,來捍衛這一共識,從根本上維護宗族的團結。

作者簡介:張其偉,河北清河人,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學歷,歷史學碩士。現為河北省清河中學歷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城市發展史、學術思想史、社會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張氏出清河 的精彩文章:

TAG:天下張氏出清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