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伐魏時,一名將獻一奇計,諸葛亮死後,此人對名將亮劍了

諸葛亮伐魏時,一名將獻一奇計,諸葛亮死後,此人對名將亮劍了

在三國里,蜀國的名將魏延是一位悲情人物,他身懷絕技、勇冠三軍,是一位不可得的良將,非但在生前得不到重用,而且還死的很悲慘,死於內部的爭鬥。他為什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呢?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信陽北)人。他原是劉備在荊州時的私人部曲,後來跟隨劉備進川。在西取蜀川、北定漢中的戰役中屢建戰功,深得劉備的讚賞,被破格提升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魏延有武勇、有韜略,最能說明其軍事才能的是他提出的智取長安的策略。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召集諸將會議,魏延獻策,由他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襲長安。當時鎮守長安的是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林。魏延說:「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成陽以西可定矣。」

這一奇謀良策卻被諸葛亮給拒絕了,原因只有三個字:太冒險。於是還是按部就班的從自己預定的計劃「安從坦道」,西出祁山伐魏。後來許多軍事家從當時敵對雙方的軍事實力分析,認為魏延的策略是可行的。因為蜀漢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均不及曹魏,倘不用奇謀良策實行奇襲,而「安從坦道」,依法進兵,勢必曠日持久,師老淹留。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就是因為不懂應變將略,出奇制勝。

很顯然,魏延是蜀漢舉足輕重的人物。尤其在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名將相繼謝世後,可用的名將只剩了魏延,所以諸葛亮病危之時,眾將私下都以為魏延必當以代亮。可見魏延當時在才能方面,被公認為是可以成為接替諸葛亮的人。

然而魏延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性矜高。在平常生活中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丞相長史楊儀。兩人的關係「有如水火」。

楊儀是投奔劉備以後,積極為劉備出謀獻策,得到劉備的信任。在劉備為漢中王時,被提拔為尚書。但這人生性狷狹,喜歡公報私仇,他借口魏延不聽請発之造遺令,殺了魏延。

當時無論從資歷、威望或武功謀略而言,魏延全部勝過楊儀。楊儀節督全軍而要他聽命於楊儀時,魏延不服了,他自特有才不服楊儀。由此而導致的魏延率軍南歸,燒絕閣道,充其量也只是與楊儀之間的內證,而非率軍投敵的反叛。這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問題。而楊儀則把它混淆起來,把不服楊儀指揮說成是反叛朝廷。

為什麼《三國演義》要把楊、魏之間的矛盾衝突演變成楊儀奉諸葛亮之遺命,以魏延腦後有反骨為由,而採用智殺的方式殺了魏延呢?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在熟讀《三國志》的基礎上撰寫小說的。他筆下的人物,儘管有些情節是虛構的,有些細節是增添的,但大多仍能在史料來源上或人物性格的邏輯發展上,找到根據。他寫魏延時為什麼要讓諸葛亮參與楊魏之爭呢?其原因是諸葛亮確實參與了楊、魏之爭,儘管他沒有布置過追殺魏延的命令。

要知道楊、魏的矛盾不始於一朝一夕,作為主帥屬下的兩位文武大臣有了矛盾,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對於相處十數載的部下的性格不會不了解。從他對後事的安排中也可以看到,他是知道魏延不會聽從楊儀的。

要知道在當時蜀漢陣營中,無論是資歷、威望或武功、謀略方面,魏延都高於楊儀。他把各方面都不如魏延的楊儀放在魏延之上,不是激化魏延與楊儀的矛盾嗎?

原因很簡單,就是諸葛亮並不信任魏延,他信任的是楊儀。在楊、魏的權力之爭中,他偏向楊儀。

諸葛亮何以厚此薄彼?史料記載雖屬片言隻字,卻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正是因為初出祁山時魏延獻策未遂,腦後並沒有反骨的魏延口出怨言因而得罪了主帥,從此被排除在領導核心之外,因此提拔重用、囑託後事都沒有他的份了。

諸葛亮會用人,但也有缺點。這缺點就是過於嚴格、求全責備。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至少在魏延的問題上,諸葛亮因為某種偏見而做了欠妥當的處理。諸葛亮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自己屍骨未寒便禍起蕭牆,內部的自相殘殺,毀滅了蜀中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

但公道自在人心,魏延死後,蜀國丞相蔣琬建議將魏延禮葬在漢中右馬堰,並為之建基。據《南鄭縣誌》載:墓誌有「蔣琬原其本意,但欲殺楊儀,不便背叛」之語。可惜年代久遠,石馬之遺迹已不復存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飄雪樓主 的精彩文章:

此地方官在叛亂時縋城而逃,此才女寫了首詩,他看後竟羞赧而死

TAG:飄雪樓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