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隸中之別調,《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
《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考證其為東漢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書體為篆隸互參,計10行,行17至20字不等。現存河北省元氏縣。又有《祀三公山碑》、《大三公山碑》等稱呼,後者是為區別於同時代、同地域的隸書體《三公山碑》,也稱《小三公山碑》。
結體介於篆、隸之間,亦稱「繆篆」。清楊守敬評:「非篆非隸,蓋兼二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篆書多從此出。」臨寫此碑時,要防止橫、豎筆畫起筆處鋒毫的側露,仍應取藏鋒逆入起筆。碑字結體方整,不似秦篆取長形,也不類漢隸左右逸縱取勢,帶有扁形。
碑文篆隸相兼,是由篆入隸之作,其漸減篆之縈折,為錄之徑直,有的字還有草篆之意,書法勁古,筆鋒遒勁渾厚。清代書法家多有摹仿,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視學習此碑書體。清代康有為、楊守敬稱之為「瑰偉」。日本書道界人士也稱其為「神碑」。此碑對我國著名書畫大師齊白石、吳昌碩先生書法篆刻藝術的發展、形成,也起過重要作用。據傳當年齊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獲至寶,認真領悟、習摹,愛不釋手。正因為他能夠博採眾長,才開創出一種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險、天趣橫生的獨特風格。
清方朔跋此碑云:「乍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也斜直偏拂。亦不能為此書也;僅能作篆者,亦不能為此書也;必兩體兼通,乃能一定獨擅。」
清梁啟超《碑帖跋》:「以隸勢作篆」。
附:
張伯英小來禽館藏《漢祀三公山碑》作品鑒賞
祀三公山碑乾隆間河北元氏縣令王治岐訪得,拓本始顯於世,傳世拓本以「熹」字本為佳,此件為張伯英小來禽館自裝自藏之物,於外簽親題,「漢三公山碑,小來禽館所得善本,庚午三月重裝於北平」,又長跋卷上,拓本紙堅墨厚,字口肥壯,乃因未經洗剔,元神不失之故,為今所見傳世最精舊墨本之一。顧曾壽,即棱伽山民,字芸台,江蘇蘇州人,工書畫,精鑒賞,晚清碑帖鑒藏家。下有張延厚題跋,張氏字伯未,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名儒,張祖翼之子,詩文之外,精於書法。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雲龍山民、榆庄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徐州銅山區人,清代光緒朝時舉人。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者。出身於徐州望族,明代遷居徐州東南張集,出生於徐州銅山區三堡榆庄,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徐州市銅山人。光緒壬寅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順天榜舉人。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老師。
作品資料
作者--
尺寸153*70cm
估價 RMB 350,000-450,000
成交價RMB 598,000
專場古物同欣—金石碑版專場
拍賣公司北京泰和嘉成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會2012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鈐印:居李公橋之東,彭城張老,小來禽館,顧芸台印,張伯英五十以後作
說明 清干嘉間「熹」字不連石花完好本
著錄:《張伯英碑帖論稿·墨跡二》之148頁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