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西夏,但你聽說過東夏嗎?這個政權分離了金國大部分領土!

你知道西夏,但你聽說過東夏嗎?這個政權分離了金國大部分領土!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有一個西夏政權,盤踞在今天寧夏、青海、甘肅等地,與宋朝並立,最後被蒙古汗國消滅,殊不知,在西夏後期,還有一個夏國與之並存,因為其在東邊,為了區分,就叫它東夏。

東夏的國祚不算長,但在短命政權中也不算短了,前後足有約70年,一度佔據今天我國東北的廣大地區,只不過大部分時期都是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態。

東夏建立時正是金國末年,蒙古汗國崛起,對金國、西夏、西遼等多個政權一頓暴揍,金國被追著打,中都(今北京)淪陷後遷都到了汴京,但卻仍然擺脫不了蒙古汗國,一面挨揍,一面異想天開要北失南補,去奪取南宋的土地,結果慘敗不說,還激得南宋跟蒙古汗國結盟,一起滅金,金國處境更加危險。

在黃淮之地打生打死的時候,金國的龍興之地——遼東成了沒人管的地界,因為蒙古汗國佔據中都後沒有北上,而遼東守軍跟金國皇帝的聯繫又被切斷,成了茫然無措的飛地。

當時遼東的最高長官是蒲鮮萬奴,他是女真族將領,也算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很奇怪的是不論《金史》還是《元史》,都沒有他的記錄,只有零散記錄,所以關於他的生平很模糊。

蒲鮮萬奴最早見於史冊是在金章宗完顏璟時期。1206年,南宋發動了開禧北伐,皇甫斌率步騎數萬由確山、褒信分兩路攻蔡州,在聽到另一戰場的郭倬、李爽兵敗後,皇甫斌迅速退至溱河,不再前進。

宋軍不前,但金軍卻要進。金國平章政事布薩揆派遣完顏賽不以及蒲鮮萬奴、完顏達吉不等人率騎兵七千進攻皇甫斌。正好碰上溱河大水,宋軍扼橋抵禦,金軍難以攻下,完顏·賽不等人決定夜襲。

當晚,完顏達吉不率騎兵涉水從右側進攻,蒲鮮萬奴從左側進攻,戰至天明,宋軍大敗。緊接著蒲鮮萬奴率軍截斷宋軍歸路,金軍對宋軍圍追堵截,大勝而歸。

蒲鮮萬奴因退敵有功,不久就被金國朝廷從南線調往北線,參與抵禦蒙軍伐金的戰爭,但表現不佳,所參加的戰役全部以失敗告終。

在蒙古汗國伐金的過程中,金國為了防止契丹人和蒙古人結盟,對契丹人嚴加防範,下令每戶契丹人旁邊都要住著兩家女真人,結果激起契丹人的反抗。1212年,在金國被蒙古接連擊敗,元氣大傷之時,契丹人耶律留哥聚眾十餘萬,在隆安叛金,自稱都元帥。

耶律留哥的起義讓金廷非常惱怒,衛紹王想派完顏弼去平叛,結果這膽小鬼不敢去,衛紹王大怒之下,也只能派出完顏承裕,而蒲鮮萬奴正是完顏承裕的部下。

蒲鮮萬奴來到遼東以後,兩年內跟耶律留哥打了兩次大仗,兩戰皆敗,卻連升三職。只能說,金國已至窮途末路,沒人可用了,這個至少打過勝仗,還能用,寬容點吧。

最後在1214年,一直打敗仗的蒲鮮萬奴成了遼東宣撫使,遼東地界的一把手。

同樣是在這一年,曾經不可一世的大金國被蒙古人打得遷都到了汴京,蒲鮮萬奴和手下就孤懸於外了。

剛上任的蒲鮮萬奴可能還是有點救國想法的,所以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他想出兵恢復失地。

蒲鮮萬奴發兩路兵出擊,一路南下為偏師,一路北上是主力,以攻取女真人的興起之地上京為戰略目標。蒲鮮萬奴一路攻佔大量土地,但耶律留哥趁機直接抄了他的老巢東京(今遼陽),建國遼,史稱東遼。

除此之外,耶律留哥的大將可特哥還把蒲鮮萬奴的老婆李仙娥給強行娶回了家。不過耶律留哥並不想留,劫掠一番後就走了,蒲鮮萬奴才輕易收復了東京,接著發了彪似的一直打到海城。

被契丹人教訓了兩回的蒲鮮萬奴,為了重振士氣,同時也知道金國大勢已去,靠不住了,於是決定自立。1215年十月,蒲鮮萬奴在咸平自立為天王,國號大真,割掉了金國大部分地盤。

蒲鮮萬奴也知道現在誰才是老大,所以過了一把大王癮之後,他很識相地向蒙古汗國稱臣,連兒子都派去做了人質。蒙古汗國正忙著打金國,沒空理他,諒他也不敢有所異動,也就不管遼東了,經略遼東的時候也留著蒲鮮萬奴,他這才得以在裝孫子中保存獨立,默默積蓄實力。

第二年,也就是1216年,負責經略遼東的蒙古大將木華黎率軍入關去平定中原,蒲鮮萬奴機殺掉蒙古監軍,開始向北進發,先佔了今天的吉林,後又收復了上京。

1217年,蒲鮮萬奴改國號為夏,史稱「東夏」。

不過蒲鮮萬奴也沒能風光多久,到1233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派其子貴由率大軍進攻東夏,蒲鮮萬奴兵敗被殺。東夏作為一個獨立政權就此結束,立國19年。但此後東夏仍有記載,蒙古汗國進攻高麗時,東夏曾作為先鋒,可見此時東夏已成為蒙古汗國的附屬國。直到1287年左右,東夏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應該是被元朝撤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春秋時期謚號為靈的七位國君:都做過荒唐事,有幾個更是亂國之君
奇葩的唐朝將臣:有政績、有戰功、殺驕將、杖奸臣、定嶺南、斂財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