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菌多地肆虐,一旦被感染感染者將「快速死亡」
最近,一類俗稱「食肉菌」的高致命混合菌在多地肆虐。「食肉菌感染」死亡率極高,一旦細菌通過傷口進入人體,便會快速將感染者「吃掉」。
近期頻發食肉菌感染病例
最近,一類俗稱「食肉菌」的高致命混合菌在多地肆虐。先後有柬埔寨少女、香港警察,以及香港一名老人相繼感染,其中二人死亡。
柬埔寨一名女孩臉部被吞噬
香港新界將軍澳警署36歲的陳姓警察,2月中旬騎機車時,突然感到腳部紅腫不適,而且範圍不斷擴大。在向醫院求診後,醫師診斷為肌肉痛症,並開了消除肌肉發炎的藥物,讓其回家休養。
不料陳某返家後,腳部仍然疼痛紅腫,並且出現持續發高燒等癥狀,之後卧床不起。家人只好再次將陳某送醫急救。
醫生在進行詳細檢查及臨床診斷後,懷疑陳某患上了創傷弧菌感染導致的壊死性筋膜炎(即「食肉菌感染」),建議截肢保命,但當晚陳某病情急速惡化,凌晨2點不治身亡。
近期,另一位因食肉菌感染而死亡的,是香港一位八旬老翁。八十一歲的廖伯去年12月15日突然口齒不清;16日,因咽喉痛到醫院急診求醫,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僅獲處方消炎止痛藥和喉糖離開。
不料,17日早上,廖伯呼吸困難,頸部腫漲,虛弱到無法進食,被緊急送往醫院急診室,醫生為其安排插喉,以助呼吸。
家人當晚發現廖伯頸部出現三寸長紫色橫痕,不過因為並非傷口,沒有在意。
第二天醫護人員發現廖伯頸部被紫黑色覆蓋,便為其進行清創手術切除壞死組織,但「未知菌種類」在手術期間擴散速度極快,加上廖伯多個器官衰竭,最終無力回天。事後醫院證實,廖伯是感染了俗稱「食肉菌」的壞死性筋膜炎死亡。
「食肉菌」有多可怕?
食肉菌,又稱為噬肉菌,並非單一細菌,而是指會引起「壞死性肌膜炎」的一些混合病菌,最常見的有化膿鏈球菌、創傷弧菌、金黃葡萄球菌等。
「食肉菌感染」並非指細菌真的「食肉」,而是指細菌透過傷口,入侵皮膚深層組織甚至筋膜,引起皮下組織、皮膚和筋膜壞死。
由於「食肉菌」專「吃」脂肪和筋膜,並且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能迅速產生大量毒素,侵蝕身體組織,如果不及時清除,細菌會從內部將患者「吃掉」。
醫生指出,食肉菌的可怕之處就是毒性太強,抵抗力差的人根本無法抵禦。它在人不經意時就襲擊到人的體內,可能是你在花園裡割草時不小心劃破傷口的時候,也可能是在你洗蝦子,被蝦鉗戳了一下手的時候,甚至是被一些微小昆蟲叮咬,食肉菌都可以從這些小小的傷口進入人體吞噬著生命。
一旦感染食肉菌,可如何治療?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專家指出,食肉菌可由不同的細菌引致,最常見的是甲類鏈球菌,創傷弧菌也可以引致壞死性筋膜炎。
創傷弧菌通常存在於溫暖的海水中。環境性因素,如溫暖的海水,能增加貝殼類海產(如蚝、蜆及青口等)內創傷弧菌的數目,但很少引起人類皮膚髮炎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腎病患者及肝病患者等則要小心,若被這些海產刺傷皮膚,致病菌可從傷口入侵。
這種病菌非常容易在海鮮上出現,垂釣、潛水或是在街市買海產,都有機會感染食肉菌。因此醫生警告,如果不小心被買回來的海鮮弄傷了手,切記要馬上用消毒藥水清潔。
如出現受感染的病徵,如皮膚紅腫、疼痛、發熱等,應立即求醫。最有效預防防方法是妥善消毒及包紮傷口, 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必須馬上求醫,不可拖延。
文/海外網等綜合在線編輯
huaren58.com
關注我們


TAG:華人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