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古代打仗總說「大戰三百回合」是怎麼回事?古人也真能吹

揭秘:古代打仗總說「大戰三百回合」是怎麼回事?古人也真能吹

原標題:揭秘:古代打仗總說「大戰三百回合」是怎麼回事?古人也真能吹


我們看古代故事、聽評書的時候,一說到打仗的情節,就是誰誰和對手「大戰三百回合」,十分激烈。那麼,這裡出現的「回合」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代,有一個時期,人們在打仗的時候,都使用馬拉著的戰車。如果你看過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連環畫和影視劇,那麼對這種戰車一定就不陌生啦:這是一種非常輕便的車子,一般是用青銅製成的。由兩匹或四匹馬拉著,賓士的速度非常快。車上通常可以乘坐兩到三個人。一個人是車夫,負責駕馭馬匹,另一個人是武士,負責用弓箭或武器向敵人發起攻擊。有時,車上也會配備兩名武士,一人負責射箭,殺傷遠處的敵人;另一人負責用矛或戈去進攻靠近的敵人。呵呵,這樣的「超強組合」,在那個時代真是所向披靡呢!


慢著,那時的兩國交戰,你有戰車,我也有啊。那麼,這戰爭又是怎麼打的呢?根據史書的記載,當車戰開始時,雙方的戰車都駛向對方,然後開始交戰:先是兩輛車上的射手互相向對方的車馬射箭,等戰車靠近後,負責近戰的武士會用戈或矛互相交戰。但在這時,戰車還是在行駛的。因此,它們會彼此擦身而過。這個過程在古書中就稱為「合」。這個「合」不但是「會合」的意思,而且還有 「相交、交戰」的意思。



當戰車駛遠之後,各自必須再掉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被稱為「回」。然後兩車再次彼此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就這樣,戰爭在這樣不停地一「回」一「合」中持續下去。直到有一方車上的人受傷或被殺死,宣告失敗,直接駕車而逃。這樣,在「合」之後,就不再有「回」,戰爭也就可以結束了。


有意思的是,因為逃跑的一方是在「合」完之後逃跑的,所以他們的戰車不用減速,直接就衝出了戰場,有一定速度上的優勢;而勝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後,必須要把頭轉過來,再來一個「回」,才能發現對方已經逃跑了,從而再加速追趕。當然這就很難追上啦。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代的車戰中,即使分出了勝負,得勝的一方也很難活捉失敗一方的主將。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左傳》中就曾記載:晉國的武公跟翼侯作戰,翼侯失敗、逃跑,結果在逃跑途中,駕車的人不小心,四匹馬中有一匹靠邊上的馬被樹枝掛住了。這樣一來,翼侯就沒能跑掉,被活捉了。看來,那時駕駛戰車的水平,比我們今天開車的技術可重要多了。



另外還有一個小知識,古代的時候,車輪都是在地上合著車輪形成的印子里走的。這是因為古代的地可不像現在,鋪的都是柏油馬路。那時的地面都是泥土的。有的地方泥土在雨後太濕、太軟,車子就會被陷住,不能行駛。一這種印子,在古書中就被稱為「轍」。在車戰時,駕駛戰車的高手都會讓車沿著前一次進攻時留下的車轍跑,否則就會發生戰車對撞、或者「回」的時候「合」不到一塊幾的情況。而當失敗逃跑的時候,就不用再沿著前一次的車轍印了。有經驗的將領一看對方留下的車印亂七八糟,就知道對方已經戰敗了。


秦、漢以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不再有諸侯混戰的局面出現。這時的戰爭,作戰的對象變成了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由於匈奴人擅長騎馬射箭,作戰時比坐在戰車上要靈活得多。漸漸的,中原人也開始學習騎射。這樣,戰車和「回」「合」的作戰方式都被淘汰了。可人們還是習慣用「回合」一詞來指代作戰中的一次交鋒。「大戰三百回合」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用來形容交戰的激烈程度,還是非常形象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史拾貝 的精彩文章:

這支投降日軍為報復瘋狂屠村,蘇聯紅軍命令:炮彈打完不接受投降
日軍在120戶小村犯下的滔天罪行,24戶被殺絕,18人扔進水井溺斃

TAG:趣史拾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