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成功為什麼要收復台灣?

鄭成功為什麼要收復台灣?

原標題:鄭成功為什麼要收復台灣?


鄭成功不理解父親的選擇,但他要做忠臣孝子,雖然父親投降了清朝,他也要全力保住父親的性命,要做明朝的忠臣,就必須有足夠的勢力來抵抗清軍。於是在公元1646年,父親鄭芝龍北上降清的同一年,鄭成功在福建豎起抗清大旗,召集鄭芝龍舊部,成為南方抗清的主要力量之一。


從1646年起兵抗清到1661年收復台灣,鄭成功這15年的抗清鬥爭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646年-1650年


鄭成功召集鄭氏家族舊部,奪取了金門和廈門作為抗清的根據地。發展海運,港口通商,經濟實力增強。隆武政權覆滅後,鄭成功奉永曆政權為正朔。


1649年形勢圖


第二階段:1651年-1656年


鄭成功的部隊發展到十幾萬人,這個時期抗清的策略是以戰養和,戰和並用。鄭成功的部隊與清軍在福建有多次小規模的戰鬥,鄭成功幾次激戰都擊敗了清軍,威名大振,與西南的抗清力量孫可望、李定國遙相呼應,計劃聯合起來對抗清軍。



在抗清的同時,鄭成功也與清朝有多次和談,清朝順治皇帝曾親下敕諭,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並將泉州、漳州、潮州和惠州四府賜予鄭成功。


而鄭成功提出的條件是:讓清朝割讓福建、浙江和廣東三省的土地,效仿朝鮮的制度,不剃髮,不受清朝調遣,儼然一個獨立王國。


如此苛刻的條件,清朝自然不會接受,雙方就這樣且戰且和僵持不下。



1655年形勢圖

第三階段:1657年-1661年


鄭成功在此階段先後三次出兵北伐,沿長江而上,水陸並進,企圖奪取南京。此時清朝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對鄭成功的軍事壓力也越來越大。隨著鄭成功三次北伐的失敗,他面臨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



起兵抗清十幾年來,鄭成功沒有一天不是殫精竭慮,如履薄冰,手裡只有金門和廈門兩個據點,隨時有被清軍吞併的危險。為了效忠明朝,為了保住遠在北京父親的性命,他必須堅持抵抗下去。


出路在哪裡?


要與清軍長期對抗,必須尋找金廈二島之外的根據地,鄭成功將目光投向了海峽對岸的台灣,台灣與大陸有海峽相隔,正好發揮鄭成功水軍的優勢,清軍難以進攻。



荷蘭人繪製的台灣地圖


此時台灣已經被荷蘭人佔領了三十八年,成為荷蘭在東亞一個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1661年3月,鄭成功率領3萬士兵,一百多艘戰船向駐守在台灣的荷蘭人發起進攻。


鄭成功的戰船與荷蘭人的戰船數量比為


15:1,佔據絕對優勢,經過八個月的艱苦戰鬥,1662年2月,荷蘭人終於投降,鄭成功帶領軍隊佔領了台灣島。



鄭成功收復台灣作戰圖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對抗西方列強取得的勝利,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精神,在荷蘭人眼中的中國軍人瘦弱乾癟,膽小懦弱,一聽到炮聲就像一群綿羊一樣趴在地上束手就擒。而鄭成功手下的士兵個個高大威猛,作戰英勇,完全顛覆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軍人形象。



鄭成功從一個普通的抗清將領一躍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個人聲望和鄭氏集團的勢力都達到了頂峰。


然而一場劇變馬上就要到來。


縱觀鄭成功15年的抗清歷史,始終是以發展自身勢力,擴大控制地盤為目的,沒有向清朝發動過大規模的生死決戰。鄭成功與清朝始終處於一邊抵抗一邊和談的狀態,雙方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默契關係。


就在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兩個月後,這種默契關係被一個人打破了。

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公元1662年4月,吳三桂在雲南昆明將永曆皇帝處死,南明政權覆滅。此時鄭成功雖佔有台灣和金廈兩島,但已經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再也不可能復興明朝,抗清也就沒有了意義。


同時,鄭成功多年的抵抗終於讓清朝失去了耐心,鄭芝龍被清朝殺害,父親去世的消息從北京傳來,他再也無法為父親盡孝。從忠臣孝子變成孤臣逆子,這巨大的變化如晴天霹靂徹底擊垮了鄭成功的心理防線。


他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鄭成功說道:


「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忠孝兩虧,死不瞑目,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


公元1662年6月,年僅39歲的鄭成功在台灣含恨而逝。


鄭成功終其一生「處無可如何之境,得未曾有之局,以其螳臂之勢,縱橫大敵,逐紅夷於海上,闢地千里,為有明碩果之僅存」。


鄭成功的「失敗」是在其個人層面,戎馬一生,僅保二島,三次北伐,都成虛行。試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卻成為孤臣逆子,英年早逝,悲劇一生。


鄭成功的「偉大」在於他為中華民族的性格中注入了一股浩然的英雄之氣。中國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看慣了朝代興衰更替,大部分人都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奉行實用的利己主義,有小家而無大家,這在明末崇禎一朝表現得尤為明顯,大量文臣武將投降清朝,直接推動了明朝的滅亡。


鄭成功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主義性格,他身處明末亂世,一生堅持忠孝禮義,做忠臣孝子,為復興明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收復台灣,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


鄭成功不同於傳統的英雄形象,他生於日本,死於台灣,縱橫海上,漂泊一生,海上洶湧的波濤並沒有澆滅他為國為民國的一腔熱血。


公元1699年,在去世38年之後,鄭成功的遺骨被遷回福建老家安葬,康熙皇帝親自為鄭成功題寫輓聯: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一股浩然英雄氣貫穿於鄭成功三十九年用熱血燃燒的生命里,至今仍在海峽兩岸回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見了姐姐 的精彩文章:

不是若曦,不是甄嬛,也不是晴川,雍正一生最愛竟是她
那些勵志圖強但終無力回天的君王, 最後一個令所有中國人痛惜

TAG:看見了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