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根,黃河魂」 之王克舉寫生作品

「中國根,黃河魂」 之王克舉寫生作品

2018年5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美術學院王克舉教授率16位由京晉等地油畫名家組成的寫生團隊應邀來到山西壺口瀑布、臨汾洪洞大槐樹、晉中寨底進行為期17天的寫生活動。感謝山西師範大學、吉縣人民政府、洪洞縣人民政府、山西省油畫協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感謝山西師範大學金小民教授和晉中學院牛水才副教授的精心策劃、支持和幫助!

此次參加「中國根,黃河魂」寫生活動的成員有:王克舉、牛水才、金小民、孫九齡、杜桃樂、李峰、張立、張民、洪桂君、張海燕、鮑曉麗、肖勇鴻、蔡佰良、董躍旭、李文方、余盛君。

王克舉,青島人

1983 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

1987 年中央美院油畫助教進修班

2000 年中央美院油畫高級研修班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特聘畫家

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王克舉教授是當下中國最著名的油畫家之一、當今中國油畫的重要力量、「寫意精神」的主要倡導者,以寫意風格描繪山野風景,突出自然的生命力,善於在質樸的丘壑中突出色彩的輝煌,於沉厚的筆墨中透出生命的躍動。多年不懈的大尺幅寫生開創中國油畫寫生的嶄新面貌,是為中國油畫在新時代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畫家之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炎黃兒女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之樹綿延不斷的根!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這條生命之河上,生息繁衍,滄海桑田,歷經苦難,沉積了神秘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蘊,保留著獨特的文化基質,有著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和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是祖國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人民勤勞勇敢性格的象徵。

壺口則是黃河上最璀璨的明珠,「收來千河水,放出半天雲」的詩句是對渾樸雄壯的壺口瀑布最好的描述。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成為了我們為之崇尚的民族之河。壺口瀑布洶湧澎湃是母親河最重要的象徵,更是黃河最為壯觀激蕩的景象!

王克舉教授率團隊懷著對母親河的無限敬仰之情來到壺口瀑布,他用飽含深情的色彩和筆觸詮釋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抒懷藝術家的黃河情結,以致敬黃河,致敬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

此次王克舉教授率領的寫生團隊是壺口瀑布歷史上規格最高的一次寫生創作活動。歷年來,也有不少畫家到黃河寫生創作,用繪畫表現黃河的這些年雖然也有過,但是,這麼多名家組成的團隊到黃河瀑布寫生,用如此大的篇幅(200X480)直面黃河,這在歷史上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一次行動。

王克舉教授以及其率領的藝術家團隊的到來,在壺口瀑布所描繪的作品將對宣傳母親河的歷史文化、助推壺口瀑布旅遊、講好黃河故事都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給山西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王克舉教授「致敬黃河」寫生創作初稿(140X160)作品欣賞

《黃河壺口》 140X1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河壺口》原景圖

《壺口—克難坡》 140X1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壺口—克難坡》原景圖

《黃土溝壑之一》 50X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土溝壑之一》原景圖

《黃土溝壑之二》 50X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土溝壑之三》 50X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土溝壑之四》 50X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土溝壑之四》原景圖

《黃土溝壑之五》 50X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土溝壑之五》原景圖

《黃土溝壑之六》 50X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土溝壑之六》原景圖

《黃土溝壑之七》 50X6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克舉

《黃土溝壑之七》原景圖

「中國根,黃河魂」寫生活動花絮

黃河壺口的天氣變幻莫測,早上風和日麗,空氣清新舒暢,午飯後狂風大作,大風裡攜裹著大量的黃沙,刮在臉上,眼睛都睜不開,鼻里嘴裡都是沙子。王克舉教授剛畫上去的顏色全都粘上了沙子,白不是白,黑不是黑。

王克舉教授畫的是480厘米的三連大畫,在狂風中搖搖擺擺,似要跌進黃河裡,只能把未完成的畫作匆匆收拾,扛到背風處。

狂風中,同學們兩人扛一個大畫板,頂著風走路,異常艱難,張民和阿洪扛著畫板走在河灘上正是狂風肆虐最厲害的時候,他們一會兒被風推到東邊,一會兒被風推到西邊,還好兩人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但最後兩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受了傷。

王克舉教授堅持在這種惡劣的天氣里畫他心中的黃河,令人動容。

我們到壺口寫生的第一天,黃河水很清澈。但最後要離開黃河的時候,因為上游下過雨,黃河水洶湧澎湃攜帶著大量泥沙滾滾而來,王克舉教授很是激動,仍是把三幅大畫又重新畫了一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威橋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威橋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