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古論今說《論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談古論今說《論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孔子這番話也有教育弟子的意思,讓他們知道學與教都是永無止境的,不能夠滿足已有的成績而停步不前。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傳承古代優秀文化而不作革新,相信並喜好古代的東西,此章則說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直到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觀念。

孔子曾評價自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顯然,孔子認為自己是很有上進心的:「有十戶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會有像我這樣忠心和誠信的人,只不過沒有像我這樣喜歡學習的人罷了。」

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時就去世了,是母親一手將其撫養大的。孔子勤奮好學,可是家境不好,只能一邊幹活,一邊讀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孜孜不倦地學習,終於成為了一代宗師。他編篡六經,創立私學,弟子三千,其中成就斐然的就有七十二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讀書著述,對孔子來說是樂在其中。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讀《易經》,他研究《易經》很勤奮,以致「韋編三絕」,也就是說,翻看書簡的次數太多了,以致把串聯書簡的皮繩磨斷了三次。即使這樣,他還是認為自己研究得不夠深入,遺憾地說:「假如能讓我再多活幾年,那我就能夠把《易經》研究透徹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吾之魚米鄉 的精彩文章:

談古論今說《論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談古論今說《論語》: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TAG:吾之魚米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