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技巨子跨界擁抱智能汽車,第一次遇到了錢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科技巨子跨界擁抱智能汽車,第一次遇到了錢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在中國的科技巨頭中,華為切入智能汽車領域的時間是最晚的。就在近日,華為才與長安汽車簽署了合作協議。

而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就已經開始與上汽聯手打造基於YunOS的互聯網汽車。

去年11月,騰訊發布車聯「AI in car生態系統」,並與廣汽、長安、吉利、比亞迪等企業展開合作。

相比阿里對車載系統的重視,騰訊更注重車載智能應用層面的開發。

而在前幾天召開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不僅公布了自己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最新進展,還推出了小度車載OS。

BAT,再加上華為,科技巨頭牽手傳統車企共同開發智能汽車似乎已成為一種趨勢。但造車不是寫代碼,寫錯了大不了捉蟲或者重來一行在汽車這一實業行業是不可饒恕的失誤,挑戰亦由此而來。

車企與互聯網企業的化反之痛

互聯網公司和傳統車企在各自領域都有很大的優勢,但在智能汽車領域,雙方合作互補的空間顯而易見。

華為和BAT各自的主業不一,資源優勢各異,切入智能汽車領域的角度也不盡相同,但共同點是:他們都沒有造車的經驗。

造車,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很多造車新勢力揚言要顛覆傳統汽車產業,然而現在活下來的卻沒有幾家。

在傳統汽車行業,一款汽車從設計、研發到交付用戶一般要五年左右的時間。從設計到測試,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汽車行業生產周期長,對於資金規模要求非常高,而且需要依靠長期的技術積累和整個行業的密切配合。

目前,BAT以及華為沒有一家宣布自己造車。因為造車,哪怕燒個數百億也是遠遠不夠的。即便富有如馬雲爸爸,數百億也是一筆難以承受失敗結果的投資。

事實上,傳統車企在質量體系、整車控制、底盤控制、銷售網路等方面的深厚積累,的確不是燒錢就能獲得的,它還需要時間。

即使實力雄厚如谷歌、蘋果也在嘗試之後宣布放棄自己造車,轉而專心開發系統、軟體,把精力放在智能汽車、無人駕駛而不是整車生產上面。

但,傳統車企做智能汽車也沒那麼容易。

比亞迪是奉行垂直整合的戰略的典型,努力打造封閉的汽車產業鏈,連零部件都儘力自行研發生產。但在智能汽車面前,比亞迪選擇了和百度在一起,共同打造自動駕駛的車輛認證平台。同時,比亞迪車身上的341 項感測器數據、66 項控制權,將會全面和百度Apollo 打通。

早在2010年,上汽就開始探索車聯網技術解決方案,曾經獨立開發過inkaNet系統,在榮威350上搭載實驗,但效果並不理想。上汽就此意識到,單純依靠自行研發沒有未來,必須要藉助外力,於是便有了和阿里的長期攜手。

事實上,如果單純依賴自身產品建設,傳統汽車廠商很難擺脫路徑依賴,創新顯得尤其吃力。

而當傳統車企和重視用戶運營,注重創新追求效率的互聯網公司合作,智能化進程的加速才有了1+1>2的效果。


錢,也無能為力

但互聯網公司和傳統車企的合作沒那麼容易。

阿里和上汽算是行業合作的典範。其合作是由馬雲和上汽集團董事長陳宏直接拍板敲定,最大程度上減小了合作的摩擦阻力。

但即使如此,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也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有待調和的矛盾。

互聯網公司與車企的企業文化不同。互聯網企業追求效率、快速迭代以及用戶體驗,車企則強調安全性、規範的流程和完善的體系。兩種迥異的文化會引發一系列衝突,直接影響研發進度。

不同基因的兩個公司合作的難度可想而知。阿里和上汽兩家公司都是巨頭,半斤對八兩的合作反而讓山頭林立,派系叢生。事實上,從一開始,除了雙方共同注資的斑馬網路以外,阿里和上汽還各自組建了一個新公司,雙方各行其是。有媒體曾透露,雙方的矛盾貫穿著整個開發過程,爭吵最激烈的時候,甚至有人摔電腦奪門而出。

今年3月,斑馬網路原高級副總裁郝飛接替施雪松出任斑馬網路新一任CEO。阿里的合作夥伴從上汽乘用車擴展到東風雪鐵龍、東風標緻、福特等合資品牌,斑馬網路去上汽化的意圖再明顯不過。而在百度百科中,斑馬網路說它「是為汽車全行業提供互聯網汽車整體解決方案的智慧型公司。」

數據對於智能汽車研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傳統車企把數據看做是自家母雞下的金蛋,而互聯網企業則天然要求數據共享。

百度的Apollo計劃現在有很多的合作夥伴,這方便百度進行資源整合。但合作夥伴越多就意味著數據壁壘越多。百度希望能夠搭建一個數據共享的開放平台,但車企把數據視作生命線。除非國家強制要求各車企共享數據,否則很難想像究竟需要多大的利益驅動才能做到不同車企之間的數據共享。

即使在斑馬網路,阿里和上汽的數據也不是完全共享。斑馬設計了一套演算法,充當雙方數據反應的黑箱,最後產生結果直接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資料庫仍相互保持獨立。

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汽車正日益成為類似於電腦、手機的智能終端。傳統的機械汽車正在逐漸變成一個信息化的物聯網平台。

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依賴於軟體,而軟體的核心是操作系統。基於操作系統,車輛才可以進行數據的收攏、歸納,並基於數據輸出AI能力,是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研發的制高點。

微軟、谷歌等國際巨頭企業早已搶先布局了智能網聯汽車操作系統。我國汽車操作系統發展起步晚,同國外先進企業有很大的差距。而良好的生態圈是推進操作系統發展的關鍵。單一廠商想要維繫整個生態系統是十分困難的。即便是蘋果和谷歌也是經營了好多年才有了現在的生態系統。

由此看來,互聯網企業和傳統車企在求同存異中攜手共進的這條路才剛剛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科技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連累特斯拉,國產高端新能源車的機會來了?
豈止是彩電,酷開網路以智慧生活領航創維進入盈利藍海

TAG:電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