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詩鑒賞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鑒賞

唐詩鑒賞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鑒賞

賞析名家詩詞,聆聽名家心聲,領略名家風采。詩詞名家,與你一起品讀名家詩詞!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

烽火照耀京都長安,不平之氣油然而生。

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

我寧願做個低級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注釋】

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西京:長安。

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闕名。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衛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裡指塞外敵方據點。

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艷的色彩。

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鑒賞】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裡,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張燕瑾)

【作者簡介】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餘篇。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明代童佩輯有《楊盈川集》十卷。

本欄目鑒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閱讀與欣賞 介紹魯迅散文《藤野先生》
看古詩 七十二變,越變越有趣!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