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數據填志願熱給我們提了什麼醒

大數據填志願熱給我們提了什麼醒

今年的高考志願填報已經結束,各地錄取工作已經陸續開始。近幾年,志願填報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些公司藉助「人工智慧+大數據」,將填報志願App產品推入市場。比如,只要輸入高考地區、預估分及目標地區,輕輕一點就能給出可衝刺、穩妥和保底三種志願學校推薦。

掌握上千所院校的性質、特色、重點學科等基礎信息,以及歷年分數線的線差、錄取最低分、最低位次等,對於志願填報確有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那些考分不理想,有競爭力但競爭力不強的考生,「知己知彼」顯得格外重要。某種程度上,「報得好」可以彌補「考得不太好」的缺憾。

但是,志願填報應該體現的是考生的興趣與偏好。讀哪所大學,選擇哪個專業,不僅關乎未來的就業,更關乎考生的學業興趣。而這方面,儘管已有機構開發出大數據分析與諮詢相結合的應用軟體,從職業規劃、人格測評、知分填報等環節給出最合理的規劃,同時對考生進行「一對一」報考指導,但鑒於個體的複雜性,人工智慧並不能完全取代人的選擇。

至於有商家宣稱的與各地考試院合作,使用的是「內部大數據」,至少從目前而言,這種說法並不靠譜。此前,多地的教育考試院就明確表示,沒有跟任何社會性機構或企業合作。或許,商家打出「內部大數據」旗號,是為了增加可信度,仍屬商業營銷,其數據客觀性值得商榷。

填報志願App產品的流行,也照見了當下家長揮之不去的教育焦慮。總是希望能有一個「一攬子」的解決方案,總是想著把本該屬於個體的選擇交付給「大數據」「人工智慧」,總是試圖找到一條上大學的捷徑。這樣的想法未免太簡單化了。如果「神器」管用,還要人的選擇幹嗎?

撇開志願填報App「神奇」的一面,僅就其工具性而言,也給教育考試部門提了一個醒。既然社會公眾有廣泛的需求,既然這一塊的數據信息有待進一步整合,那就不妨主動用起「大數據」新工具。置身信息時代,每個人、每個部門都應該擁抱新技術,並在保證信息安全和隱私安全的情況下,合理運用大數據為考生助力,為家長分憂。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1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在產業土壤里尋找辦學力量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