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反對心理學的「泛安全感主義」

反對心理學的「泛安全感主義」

時下流行的心理學,似乎更多的陷入了一種「泛安全感主義」,上至那些所謂的活躍在各種媒體與網路的心理學家,下到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張口說出「你/我缺乏安全感」這樣的話來。這個社會突然間變得充滿了不安。

誠然,在流行於民間的心理學之中,無論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還是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大概因為門檻低的原因,都有著相當的市場。如果不考慮兩派學說傳入中國民間,有多少被歪曲的成分,僅從理論上講,兩個學派也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安全感」的重要性。從馬斯洛的觀點來看,安全感是一種缺失性需要,處於個人需求的相對底層,因此它廣泛而且深刻,是其他需要的一個基礎,也是個人發展的一個基礎。

也許正由於安全性需要的基礎性,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滿足會對其他需要的滿足和個人發展造成阻礙,以及安全性需求的廣泛存在,安全感可以被拿來解釋很多心理問題的發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產生心理問題,他們因此而感到焦慮,急切地尋找方法解決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大概是因為人們天生對於確定性的需要,我們所處的環境之中,總得有些什麼東西是我們能夠把握的。所以很多時候,如果對一個問題有所解釋,讓我們知道產生問題的原因,我們就會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緩解焦慮。

而「泛安全感主義」,正是迎合了大眾面對問題,迫切想要知道原因,迫切想要一個答案的心理。一方面,安全性需要的缺失,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另一方面,安全感本身只是一種內心體驗,是形而上的,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也就是說,經過解說者的附會,「安全感缺失」這頂大帽子,無論扣到誰頭上,有可能你覺得都是對的。從這個角度說,「安全感缺失」這把劍可以揮舞成一圈,對每一個心理問題都可以做到360度無差別進攻,也儼然就是一桶萬金油。

但問題是,這把劍真的足夠鋒利嗎?先不說能不能解釋一切,退一步說,即便「安全感缺失」真的是問題的原因所在,那麼「安全感缺失」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有著怎樣的心理機制?知道問題的原因,是不是意味著問題就完美解決了?顯然,這些疑問都不能夠通過籠統的概括來得到滿意的答案。

不否認安全感是重要的,但過分誇大安全感的重要性,試圖一勞永逸地用「安全感缺失」來解釋一切,只會讓心理學走向空洞。任何不以問題解決為目的的空談都是耍流氓。那些鼓吹修行和安全感、到處開展講座的所謂大師,和這種充斥著「泛安全感主義」的大眾心理學,在擴大了心理學的受眾的同時,卻也歪曲了大眾對於心理學的認知印象,對心理學的發展弊大於利。

真正使心理學受益於大眾的目標應該是,努力提高心理學方法的可操作性。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以後探索的一個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禺淵隨筆 的精彩文章:

TAG:禺淵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