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俄羅斯兩棲戰艦艇發展進入新時代

俄羅斯兩棲戰艦艇發展進入新時代

侯建軍

侯建軍,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外國海軍裝備發展研究,著述30餘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九五」國防科技信息研究成果一二等獎多項。被評為國防科技信息事業50周年優秀工作者。

2018年6月20日,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琥珀造船廠隆重舉行了「伊萬·格林」號登陸艦服役典禮。該艦歷經14年的磨難,終於建成服役,正式列裝北方艦隊科拉灣區艦隊第121登陸艦支隊。不過,該級艦設計思路較為陳舊,只能算作俄羅斯兩棲戰艦艇發展的過渡艦,可以稱為劃時代的兩棲戰艦艇正處於設計階段,它將成為俄羅斯兩棲戰艦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本文擬圍繞俄羅斯新型兩棲戰艦艇和未來作戰使用構想,分析俄羅斯海軍在兩棲裝備建設和運用方面的新發展,以饗讀者。

時過境遷 需求發生變化

歷史上蘇聯/俄羅斯海軍曾發展了多型兩棲戰艦艇,但以小型登陸艦艇為主,作戰能力有限。當前俄羅斯海軍裝備發展正處於一個轉型期,新近相繼推出航母、水面戰鬥艦艇的發展構想,與蘇聯時期的建設思路有很大不同。推動俄羅斯海軍加快裝備建設的背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戰略需求發生變化。其具體表現,一是蘇聯時期的海軍戰略運用沒有賦予海軍遠程兵力投送的任務。蘇聯一直將歐洲作為未來主要戰場,由於與歐洲有陸地接壤,戰時主要作戰部隊可從地面快速推進到歐洲,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從海上側翼支援進攻部隊。二是海軍裝備發展戰略限制了兩棲戰艦艇的發展,蘇聯海軍長期堅持「優先發展核潛艇、大力發展航空兵、適度發展水面艦艇」的裝備建設方針。水面艦艇的發展排在第三位,而兩棲戰艦艇在水面艦艇中又排在巡洋艦、驅逐艦、航母、水雷戰艦艇之後,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兩棲戰艦艇的發展自然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因而一直是海軍裝備體系中的短板。赫魯曉夫上台後,大舉削減海軍實力,停止了很多艦船裝備的建造項目,海軍陸戰隊兵團相繼被裁撤,嚴重影響了正在起步階段的登陸艦的發展。由此,兩棲戰艦艇的發展長期滯後於其他海軍裝備的發展,其實力在世界各國海軍中的排名也比較靠後。俄羅斯出台「復興海軍」計劃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包括兩棲戰艦艇在內的海軍裝備建設停滯不前的局面。

環境和工業實力的影響。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相繼獨立,從地理位置上阻斷了俄羅斯同向中歐的通道,戰時大兵團陸路平推中歐的戰法將受到制約。另外,從當今的世界局勢看,俄羅斯與北約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較小,而海外派兵更多的可能是中等強度的作戰或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由此也引發了俄羅斯海軍對兩棲戰艦艇的發展需求,雖然空軍運輸機可以承擔部分遠程投送任務,但空中投送兵力的規模和重型裝備的數量有限,無法替代兩棲戰艦艇在遠程投送和兩棲作戰的作用。因此,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一直在探尋兩棲戰艦艇的發展途徑和模式,但受限于軍費短缺和國防工業的支持力度不足,一直處於徘徊不前的狀態。

更新換代的要求。進入21世紀,俄羅斯海軍只有1978-1982年建造的3艘伊萬?羅戈夫級船塢運輸艦可以承擔遠洋投送任務,另外還有蟾蜍級等小型兩棲戰艦艇承擔近海運送任務。伊萬?羅戈夫級艦設有塢艙,並且能夠在航行時使用氣墊登陸艇,艦上搭載4架卡29-「蝸牛」B直升機,但設計思路上與國外同期此類艦有很大差距,外形與軍輔船相近,顯得很雜亂,整體性能乏善可陳,由於缺乏維修經費,到2012年全部退役了。其他兩棲戰艦艇也是蘇聯時期建造的,老齡化明顯,已不適應當前的作戰需求,亟待有新艦接替。

戰爭的經驗教訓。2008年的俄格戰爭對俄羅斯重新審視未來戰爭和裝備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戰爭期間,俄羅斯海軍出動艦艇遏制喬治亞的黑海港口,切斷了喬治亞的能源進口及國際援助通道,對戰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除了艦載機以外,海軍無力對內陸縱深目標實施打擊,特別是沒有能力從海上投送地面兵力,對內陸要地形成合圍之勢。2015年俄羅斯出兵敘利亞打擊恐怖組織和反政府武裝,以「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為核心的海上編隊和早先進駐敘利亞的作戰艦艇從海上對內陸的恐怖組織和反政府武裝實施打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試想如果俄羅斯海軍出動搭載一定規模的地面作戰部隊和重型裝備的大型兩棲戰艦艇抵進敘利亞近岸,對恐怖組織將產生更大的威懾,也可為作戰增加更多的選擇。

沿襲傳統 新艦仍走老路

20世紀80年代,蘇聯海軍曾設想發展11780型大型直升機登陸艦,排水量約25000噸,可搭載1個加強摩步營、6艘1176M型登陸艇或3艘1206型氣墊登陸艇、12架卡-252ТБ武裝運輸直升機或24架卡-252ПЛ反潛直升機。但隨著蘇聯解體,該計劃也夭折了。

1994年按照海軍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涅瓦設計局開始設計用於取代短吻鱷級(1171型)登陸艦的新型大噸位登陸艦(11711型),後命名為伊萬?格林級。首制艦於2004年12月在加里寧格勒的琥珀船廠開工建造,原計劃在4年建成,但由於缺乏資金和技術儲備不足等原因,直到2012年5月「伊萬?格林」號才在船廠舉行了下水儀式。這還得歸功於俄羅斯2009年推行的「復興海軍」計劃,多艘已經開工的新艦獲得後續資金,「伊萬?格林」號登陸艦「搭順風車」才得以完成建造工作。第2艘艦「彼得?莫爾古諾夫」號也於2015年6月開工建造。俄羅斯最初計劃建造6艘該級艦,但由於計劃引進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級(法國為俄建造的西北風級)在性能上優於伊萬·格林級,因此俄羅斯海軍決定建造2艘後,終止該級艦的建造,轉為建造兩棲攻擊艦(LHD)。

伊萬?格林級艦的滿載排水量6600噸,艦長120米,寬16.5米。裝1台10D49柴油機,單軸,最大航速為18節,續航力為3500海里(約6500公里),海上自持力為30天;人員編製約100名,可搭載300名海軍陸戰隊員、13輛主戰坦克或36輛裝甲車。該級艦除了運送登陸部隊和裝備以外,還具備一定的對陸火力支援功能。艦上裝備1座AK-176型全封閉式遙控自動艦炮,在艦艏部還安裝了2座由「冰雹」多管火箭炮改裝的聯裝122毫米艦載多管火箭炮,能夠為登陸部隊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在艦艉部設置了直升機平台和機庫,可以攜帶1架卡-29型武裝運輸直升機。

在建造過程中,俄羅斯海軍認識到該級艦無法滿足未來的作戰需求,於是,提出引進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設想。俄羅斯當初的如意算盤是購買1艘,然後按生產許可證,在本國船廠再建造3艘。不過,雙方在技術轉讓問題上遲遲未能達成一致。法國人認為,「向俄羅斯轉讓技術可能會受到限制。」大概主要還是忌憚美國會向法國試壓。雖然後來兩國簽署了購買合同,但最終還是因俄烏衝突導致美歐聯合制裁,合同未能如約履行。由此可見,引進大型裝備的變數很多,雖能較快地裝備部隊形成戰鬥力,但自己不掌握關鍵技術,終究受制於人。

符拉迪沃斯托克級的滿載排水量21500噸,艦長210米,寬32米,吃水6.2米,最大航速18.8節。艦上設有上下兩層車輛甲板,總面積2650平方米,可裝載60輛裝甲車或12輛坦克。艦尾部有大型塢艙,可搭載4艘通用登陸艇或2艘氣墊登陸艇,飛行甲板設有6個直升機起降點,搭載16架俄羅斯研製的KA-52K直升機。該艦可接納450名陸戰隊員,必要時可短途運送900名士兵。各項技術指標和綜合作戰能力均強於當時正在建造的伊萬·格林級,尤其是投送能力是伊萬·格林級無法比擬的。

從設計思路和作戰使用看,伊萬·格林級仍沿襲了傳統的坦克登陸艦的設計和作戰使用模式。西方國家海軍的兩棲戰艦早已轉向均衡裝載和注重垂直登陸的作戰樣式,而該級艦在艦艏設置了供坦克、裝甲車上陸的舌型艏門和跳板,作戰使用時仍採用直接搶灘登陸的方式投送坦克。

從建造周期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大型艦船的設計、建造方面的確與西方存在很大差距,伊萬·格林級從開工到下水竟然耗費了10多年的時間。因此,俄羅斯為改變現狀決定從國外引進大型裝備,通過技術轉讓增強國內的設計建造實力。於是,從2009年開始與法國洽談購買西北風和技術轉讓問題。此次外購計劃的失敗使俄羅斯大受刺激,堅定了自主研製兩棲戰艦艇的決心。

瞄準未來 改變傳統觀念

俄羅斯外購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計劃失敗後,開始緊鑼密鼓地自行設計和建造兩棲戰艦艇,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未來作戰需求和現實能力,開始論證新一代兩棲戰艦艇。2015年,俄羅斯在國際武器裝備展上克雷洛夫國家科研中心展出了其此前一直在論證的「拉維娜」(Lavina)級通用兩棲艦的模型。該級艦滿載排水量24000噸,為全通甲板型半三體船型,最大航速22節,18節巡航時的續航力為5000海里(約8000千米),人員編製320米。可搭載500名士兵或50輛輕型裝甲車、主戰坦克20-30輛,飛行甲板設有6個直升機起降點,搭載16架直升機,包括卡-27搜救直升機、卡-29運輸直升機、卡-52K武裝直升機等。另外搭載6艘11770M「岩羚羊」登陸艇。單艦防禦武器有AK-176型76毫米艦炮1座、AK-630型30毫米近防武器系統2座。

2017年6月克雷洛夫國家科研中心在聖彼得堡國際海事防務展上推出正在論證的普里搏伊(Priboy)級兩棲攻擊艦的模型。該中心在展會上散發的宣傳單顯示,該級艦的排水量為23000噸,艦長200米,寬34米,吃水7.5米,採用燃氣輪機動力系統,最大航速20節,14節巡航時的最大續航力為6000海里(約12000千米)。遂行登陸作戰時,可搭乘500-900名登陸部隊,最多可裝載10輛坦克、50輛步兵戰車,為輸送坦克和裝甲車配備6艘登陸艇(裝載能力大於45噸),6艘小型舟艇。另外,該級艦可搭載12架直升機,用於支援登陸作戰和搜救、運輸等任務。艦上配備三坐標雷達、用於單艦防禦的1座76毫米艦炮和2座近防武器系統。

目前,俄羅斯海軍還沒有發布關於兩棲攻擊艦的設計要求,克雷洛夫國家科研中心表示如果能獲得海軍的支持,將與涅瓦設計局聯合完成概略設計,然後利用一年至一年半時間進行詳細設計。在展會期間,俄羅斯海軍軍備副司令維克多·布爾蘇克副海軍上將表示,希望在2025年前至少服役2艘普里搏伊級兩棲攻擊艦。

俄羅斯新一代兩棲戰艦艇還處於論證、設計階段,不過,從近些年的發展動向中可以折射出俄羅斯海軍對兩棲戰的認識及其裝備建設發生了很大變化,設計思想和作戰使用構想逐步趨於當前的主流。

一是採用國際流行的直通甲板配右舷島型上層建築的船型,並適度採用了隱身設計。說明俄羅斯海軍也開始注重兩棲作戰時的垂直投送能力,朝著均衡裝載、立體投送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但仍設置了艦艏門,保留了搶灘登陸的運用方式。從目前公布的模型看,拉維娜級雖採用了直通甲板,但艦艏甲板猶如驅逐艦的艦艏大幅收縮,並且艦島左側留出的寬度較小。從這兩點看,該級艦將只使用直升機,表明俄羅斯近期不會發展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可見空中支援能力與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兩棲攻擊艦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注重快速投送能力,裝載能力與他國同類艦能力相當。2型艦的排水量均超過2萬噸,大大超過俄羅斯海軍以往的兩棲艦,大型化的特點十分明顯。飛行甲板可同時起降6架直升機,並且艦艏和艦艉的起降點還能起降重型直升機,滿足俄羅斯海軍現役和正在論證的直升機的起降要求。戰時可立體、快速投送作戰力量,較伊萬·羅戈夫級和伊萬·格林級有大幅提升,垂直投送能力與西方國家的兩棲攻擊艦大體相當。2型艦尚未公布機庫設置的相關信息,機庫甲板面積和高度、海上維修能力等情況不得而知。另外,2型艦的干舷低,只能採用舷內升降機,對甲板飛行作業有影響。

三是注重多用途,有較強的綜合作戰能力。2型艦均配備多型直升機,尤其是普里搏伊級還配備了反潛直升機和聲納系統,除了兩棲投送以外,必要時還能承擔反潛作戰任務,其他國家兩棲攻擊艦少有這種配置。2型艦還在島型建筑前面布置了76毫米艦炮,與近防武器系統一同擔負單艦防禦任務;在低威脅環境中可以抵進敵岸執行對岸火力壓制任務。2型艦在兩舷設置了6艘小型舟艇,用於反恐、救援等任務,但船體開口過多,對全艦的隱身性能有所影響。

綜上,俄羅斯海軍在兩棲戰艦艇的設計方面確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限於國內目前的經濟形勢和大型水面艦艇建造能力,未來還有一段相當艱難的路要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基礎大為削弱,加之近20年所接訂單少,技術力量逐漸滑坡,艦船裝備的研製困難重重,屢屢受挫,可見,俄羅斯海軍兩棲攻擊艦的發展還存在很多變數。

大柳樹防務|dlswind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柳樹防務 的精彩文章:

TAG:大柳樹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