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的「茶聖」「茶祖」「茶仙」分別是誰,第一個很多人知道

歷史上的「茶聖」「茶祖」「茶仙」分別是誰,第一個很多人知道

近年來,全國各地祭祀茶祖(神)的活動越來越多,呈現出繁榮化、常態化、學術化的趨勢。繁榮化,是指這類活動越來越多;常態化,是指這類祭祀活動在某些區成為一年一辦的節慶活動;學術化,是指不僅舉辦活動,還有相應的學術論文發表,有的還形成了論文集。茶業越發達的省份,茶祖越多!茶人是一個有信仰的群體!

那麼今天小編就盤點一下中國古代的茶界名人:茶聖,茶仙,茶神,茶祖,茶皇帝。

這些稱號多數都是民間或者地方的一種尊稱,沒有經過官方的認證,所以有很多的重名的情況。

茶聖----陸羽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漢族,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有《陸羽自傳》。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後,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後世尊稱為「茶神」、「茶聖」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陸羽》:「 羽 嗜茶,造妙理,著《茶經》三卷……時號『茶仙』。」

茶祖----神農氏

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曾概括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另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神農氏為掌握草藥的特性,親自實踐,遍嘗百草,一天內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後偶然得到了荼(茶葉)才得以解毒。

傳說,遠古的一天,神農在姜水南岸的天台山一帶採集藥草。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藥袋,靠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忽然一陣風過,他聞到一股清新的香氣。抬頭一看,只見樹上幾片綠油油的葉子緩緩落下,心中好奇,神農撿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嚼嘗,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情緒飽滿,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葉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和花果而歸。後來,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荼」,這就是茶發現的經過。

茶仙----盧仝 蘇軾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朝人。蘇軾的故鄉四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茶區,蘇軾從小生活在故鄉,他自然飲茶;蘇軾之母篤信佛教,蘇軾自然敬茶;蘇軾是勤奮學習的文士,他經常徹夜苦讀苦吟,自然少不了要藉助於茶;人以類聚,蘇軾的恩師歐陽修、梅堯臣以及弟弟蘇轍等均是歷史上著名的茶人,在他們的影響下,蘇軾自然也懂茶、愛茶。

蘇軾愛茶至甚,是因為他知道茶至深。他認為茶是天地間的靈草,它以青山為宅,與白雲相伴,得甘泉之沃,吸取了天地之精華,具有『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和錢安道寄惠建茶》)的君子品性。

品茶可以使人『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蘇軾愛茶、知茶、同時也精於品茶。他注重擇水、用火,精於候湯,對器皿十分講究,把品茶作為溝通自然、內省自性、品味人生,超越自我的修鍊手段。

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蘇軾善於藉助品茶,達到茶味人生。因為善品茶,在茶的滋潤下,蘇軾達到『香茶嫩芽清心骨,此懷無處不超然』的精神境界。

在坎坷的人生中能隨緣自適、樂觀開朗、圓容貫通、自由無礙。蘇軾把自己從茶中品味出的人格精神、生命體悟、人生追求、胸襟懷抱以及對大自然之美的感受都投入到詩詞、書畫中去,於是蘇軾像清風一樣快樂地唱著自己的歌,並留下了使天下人耳目一新的文學藝術作品。

盧仝(lú tóng),唐詩人。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而他不願仕進,均不就。曾作《月食詩》諷刺當時宦官專權,受到韓愈稱讚(時韓愈為河南令)。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害。   他的詩作對當時腐敗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有《玉川子詩集》。   盧仝:思禮人,苦讀書,不願出仕,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好飲茶,為茶歌.   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台、盧仝茶社等名勝。

茶皇——乾隆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在世89年,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壽命最長的皇帝,也是最愛茶的皇帝。弘曆聰明伶俐,6歲就學,過目成誦。13歲以前就熟讀了《詩經》、《尚書》、《易經》、《春秋》等儒家經典。三位老師自小影響嗜茶習慣。特別是蔡世遠,他是福建人,平時可以食無肉,但不可飲無茶。連給弘曆上課都少不了泡上一壺濃濃的功夫茶。在老師的影響下,勤奮好學的弘曆,自小就與茶這種能提神悅志的神奇飲料結下了終身之緣。

乾隆登基後,加以發展,每年的元宵佳節、萬壽節、中秋節前後,必於此唱戲。在當時,大臣們都視被恩准到同樂園聽戲品茶為極高的榮譽。每年舉辦一次「宗室宴茶議」。小型茶宴多設於奉三無私殿,請皇子皇孫,近支王公入席;中型茶宴設於西苑豐澤園內;大型茶宴設於乾清宮內設24席,宮外設406席。茶宴開始時,奏中和韶樂《隆平》之章,乾隆開座後奏清樂《瑞旭中天》之章。由尚茶正進茶。乾隆用茶,眾人皆行一叩禮。然後乾隆賜茶,賜茶時太監用玉碗敬奉給宮內24席的王公、皇子、皇孫。乾隆在位60年,舉行「經筵茶典」49次「作論」98篇,還親自賦詩以記《經筵畢文淵閣賜茶》詩云:「酪漿煮牛乳,玉碗擬羊脂。御殿威儀贊,賜茶恩惠施。」

乾隆既善於供茶作為施政手段,在笑談間施展他的政治綱領,直到他馬上要讓位給太子永琰(即嘉慶皇帝)時,還演了兩出「茶戲」。一出是,當他表示要讓位去當太上皇時,一個大臣勸阻說:「國不可以日無君」。乾隆則風趣而洒脫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看起來,他在統治中國60年之後,是真心想「退居二線」去品茶。

乾隆皇帝喜歡去的品茗場所很多,如竹爐山房、竹爐精舍、喜鳳啜茗台、味甘書屋、悅性山房等。晚年退位後,在北海鏡清齋他還為自己專設了「焙茶塢」。在乾隆一生中,最常去的品茗場所是「竹爐精舍」。品茗休閑時,所注重的是以靜悟道,以茶洗心,以仁治國。

乾隆是一個了不起的茶道中人,更是古往今來,最善於將茶道中博大精深的哲理用於治國實踐的天才。他以茶休閑,使自己精力充沛過人,日理萬機而不知疲倦;他以茶養生,他從25歲登基,到88歲去世,當了60年零3個月的皇帝和3年零3天的太上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壽魁君王;他以茶理治國馭臣,開創了乾隆盛世,使他名垂千古。乾隆不愧是「茶皇」。

附圖參考:

看完小編的講解,希望大家對我國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如果有關於茶方面的問題,歡迎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也說「萬家茶企不如一個立頓」
喝茶,是要有點儀式感的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