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首詩是《宋詩精華錄》的壓卷之作,陳衍評之曰:「絕代銷魂」
唐以詩盛,宋以詞強。所以說到詩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唐詩。從整體來看,宋詩的確要遜於唐詩,但並非沒有好作品。像蘇軾、陸遊、楊萬里、王安石等人都是詩詞兼工的,他們不但有流芳百世的詞作,也有流傳千古的詩作。其中王安石的《題西太一宮壁》就是難得的佳作,在宋代非常有名。據說蘇軾游西太一宮,見到牆壁上這首詩,注目良久,說:「這位老兄真是只老狐狸精(此老野狐精也)。」這大概是對這首詩最獨特也是最高的褒讚了。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王安石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詩文大意是:柳葉與鳴叫的蟬顯出暗綠的顏色,落日的紅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紅蓮更加紅艷奪目。望見了池塘中的春水,讓已經白頭的我回想起了江南。三十多年前父親兄長帶我來到這裡,牽著我的手,從東走到西,從西走到東。今天故地重遊而頭髮早已花白,想尋找從前見過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柳葉鳴蜩綠暗
這組詩是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詩人到京城後重遊西太一宮時即興吟成,題寫在牆壁上的作品,即所謂題壁詩。景祐三年(1036年)王安石隨其父王益來到汴京,曾游西太一宮,當時是十六歲的青年,滿懷壯志豪情。次年,其父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通判,他也跟到江寧。王安石十八歲時,王益去世,葬於江寧,親屬也就在江寧安了家。嘉祐六年(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誥,其母吳氏死於任所,他又扶柩回江寧居喪。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召入汴京,準備變法,重遊西太一宮。此時距初游之時已經三十二年了,王安石也已經四十八歲,快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在這初游與重遊的漫長歲月里,父母雙亡,家庭變故,國事難為,自己在事業上也還沒有做出什麼成績,觸景生情,感觸很深,寫下這兩首詩。
荷花落日紅酣
第一首,「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這兩句寫所見景物,純以名詞巧妙組合,色彩對比鮮明。「綠暗」極寫綠色之濃,柳葉之密。「柳葉」與「綠暗」之間加入「鳴蜩」,寫那些知了隱於濃綠之中,不見其影,只聞其聲,視覺與聽覺渾然一體,有聲有色。「紅酣」把荷花擬人化,令人聯想到美人的臉龐兒泛起的紅暈。「荷花」與「紅酣」之間加入「落日」,不僅點出時間,而且表明那本來就十分嬌艷的荷花,由於落日的斜照,更顯得紅顏似醉。「三十六陂春水」一句,補寫池塘水,但寫的不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是寫回憶中的江南春水。最後一句「白頭想見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聯想到故鄉。三四兩句有迴環往複之妙。就是說,「白頭想見江南」,想到的還應該是「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卻像江南春水那樣明凈,因而就聯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現了撫今追昔、思念親人的情感。
三十六陂春水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這兩句回憶初游西太一宮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當年初游此地,他還幼小,父親和哥哥王安仁牽著他的手,從東走到西,從西遊到東。而歲月流逝,三十多年過去了,父親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邊,真是「向之所歡,皆成陳跡」。於是由初游回到重遊,寫出了下面兩句:「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欲尋陳跡」,表現了對當年父兄同游之樂的無限眷戀。然而連「陳跡」都無從尋覓了。四句詩,從初游與重遊的對照中表現了今昔變化——人事的變化,家庭的變化,個人心情的變化。言淺而意深,言有盡而情無極。
這組詩的第一首是最受關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亦不能忽視了第二首。這兩首詩所寫的是同一情事,是一個整體,它們是互相完成的關係,只有在整體上理解了這兩首詩之後,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興象的方式來傳達詩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則不具備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敘述的方式來傳達詩意的,但卻同樣有很動人的意味。
白頭想見江南
這組詩是王安石重遊西太一宮時即興之作。兩首詩都蘊含了落葉歸根之意,亦兼有韶華易逝的慨嘆和日暮鄉關的愁緒。第一首詩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聯想起江南故鄉的風光,抒發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寫得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第二首詩回憶初游西太一宮的情景,表現了對當年父兄同游之樂的無限眷戀之情,以敘述方式通過今昔對比來傳達詩意,具有動人的意味。
王安石這兩首詩對後世產生不小的影響。宋人六言絕句,以這兩首詩傳誦較廣。陳衍在彙編《宋詩精華錄》時以「壓卷」之作收錄這兩首詩,並評曰:「絕代消魂,荊公當以此二首壓卷。」蘇軾與黃庭堅都對這兩首詩的寫作技巧深為嘆服,並分別寫下和韻之作。可見這兩首詩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詩人年老體邁,面對兩嬌美家妓力不從心,寫一首詩感懷,流傳千古
※杜甫鮮有的一首清新雅緻之作,卻被人詬病並改寫,對此你怎麼看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