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BAT搶灘AI醫療,中小玩家新機會來臨

BAT搶灘AI醫療,中小玩家新機會來臨

前言

業界普遍認為,AI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或許在醫療行業。以美國諮詢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的觀點為例,「人工智慧可將醫療效果提高30%到40%,減少多達50%的醫療成本」。數據顯示,自2013年到2017年,整個AI醫療行業共獲得241筆國內融資。BAT也在搶灘這個行業。目前,騰訊已開放其AI輔診引擎,這將進一步降低企業擁抱AI的門檻,為中小玩家帶來新機會。

在一年前最經典的那場圍棋大戰中,AI機器人阿爾法狗3:0戰勝了職業圍棋九段柯潔。賽後柯潔的眼淚給了世界深深的震撼,機器人竟在智力上擊敗了智人。

但AI為人創造,其使命是為人所用。業界普遍認為,AI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或許在醫療行業。以美國諮詢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的觀點為例,「人工智慧可將醫療效果提高30%到40%,減少多達50%的醫療成本」。

比賽現場

數據顯示,自2013年到2017年,整個AI醫療行業共獲得241筆國內融資。足以看見醫療AI的火熱。

BAT也在搶灘這個行業,最近還有了新的重大變化。6月21日,騰訊宣布開放旗下首款AI+醫療產品騰訊覓影的AI輔診引擎。官方稱,這是國內首個開放的醫療AI引擎。

巨頭們的AI醫療布局

據了解,騰訊覓影於2017年8月推出,目前具備AI醫學圖像分析和AI輔助診療兩項核心能力。前者能對海量的影像數據進行學習分析,提高醫生看片子的效率、減少漏診;後者可構建「醫學知識圖譜」和診斷模型,為醫生提供診斷決策。

官方介紹,騰訊覓影AI輔診引擎經過大量學習和訓練,能夠預測700多種疾病,覆蓋醫院全學科門診90%的高頻診斷。通過開放介面,醫療信息化廠商可以將騰訊覓影AI輔診引擎與醫院的HIS系統融合,讓醫院HIS系統具備AI輔診能力。

騰訊覓影AI輔診引擎為信息化廠商提供「智能工具箱」。來源:被訪者供圖

實際上,相比百度和阿里,騰訊算是AI醫療的後來者。

早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3月,百度和阿里雲就相繼推出了各自的「醫療大腦」(AI輔助診斷應用)。2017年7月,阿里健康也宣布了其醫療AI產品「Doctor You」的誕生。

醫療本該是屬於百度的機會。在BAT之中,最先與醫療產生連接的正是百度。醫療廣告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其重要收入來源。百度貼吧中也早有醫療相關內容。但是,自2016年發生「賣吧門」和「魏則西事件」,令百度在醫療行業很難再讓公眾和政府信服。

至於政府為什麼在醫療影像領域選擇了騰訊,而不是阿里系,就不得而知了。

有業內人士向我們透露,從他們在醫院的觀察來看,騰訊在醫療影像方面的確落地得更快。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幾大國家級開放平台里,BAT各有斬獲。「政府部門的這一決策是綜合了各家企業的特點、在更多背景條件下做出的」。

騰訊的新邏輯

在今年4月舉辦的中國「互聯網+」數字峰會上,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表示,騰訊的目標是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專註做三件事:連接、工具和生態。「我們發布的AI 輔診開放平台,正好闡述了這個定位」,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裁陳廣域則說。

除了這種形而上的理論,騰訊此舉或許還有更深的意味。

「騰訊的習慣是在其不擅長的領域依靠資本和底層技術做平台。另外,騰訊或許也想借開放平台提高自己的股價」,知名AI影像公司的管理人員葉慧表達了自己的推測。

值得注意的是,醫療AI引擎的開放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這個行業面臨的瓶頸。

公開資料顯示,國外已有不少AI產品獲得了FDA批准,比如Viz.AI公司的腦卒中預警產品、ExcelMedical公司可預測猝死的Wave臨床平台、Empatica公司的癲癇預警手環Embrace、美敦力公司的血糖情況預測系統Guardian Connect等。國內儘管諸如匯醫慧影、樂普醫療等公司都在申請,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產品有突破性的進展。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表示,目前騰訊覓影平台上的AI項目基本不收費,或只收取少額的硬體成本費用,且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考慮盈利。

「騰訊還是很聰明,既可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數據,同時避開了資質註冊問題」,唐傳龍評價。

中小玩家的新機會

在全球AI的發展攻勢下,以及AI醫療經過自身的幾年發展,到今天已經不需要解釋大家對於它的熱情。但問題是,為什麼他們都能做出看起來像模像樣的產品,AI醫療的門檻很低嗎?

「拿簡單的圖像識別來說,用戶拍照習慣、拍照部位、光線等因素,都會對AI產品的準確度產生影響。這些是純線上學術研究型數據集所不具備的,尤其醫療AI產品還涉及醫院運行和醫生診療流程」,金路說。

睿琪軟體、丁香園、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三方推出的智能皮膚操作界面。攝影:李秀芝

丁香園副總裁張偉則告訴記者,要想做好一款醫療AI產品,除了在技術與演算法上的硬實力,還要滿足幾個關鍵因素:

1. 場景,即選擇從哪個疾病或方向入手,必須對醫療有非常深入的理解;

2. 權威的合作關係,在醫療AI產品的設計研發、臨床實驗上,需要醫院和專家的臨床知識支持與臨床路徑指導,以及大量、高質量的醫療資源提供,如影像、病理或病例;

3. 高投入,至少有100人的團隊做支撐,其中差不多30人all in。

多位受訪者表示,騰訊此次開放其AI輔診引擎,將進一步降低企業擁抱AI的門檻,對整個行業發展是利好。

不過,金路同時指出,AI的核心是數據和產品。「數據不是有量就行,需經過清洗、可溯源,且通過知情和授權,這涉及到醫生、醫院和患者,還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從產品的角度來說,AI模型需要針對場景、數據,進行深度定製和優化。」

他認為,目前垂直領域的輔助診斷廠商在很多方面更具優勢,例如醫生和患者的資源,以及產品研發能力。「簡單來說,就算有了京東和天貓,還是會有蘑菇街和小紅書。」

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MIT:機器學習預測2018世界盃冠軍
當我們在談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