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第一不幸的美少女了解一下?

世界第一不幸的美少女了解一下?

GIF

作者:雪城剎那

封面:《小魔女DoReMi》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小魔女DoReMi系列動畫第一作的故事。

【Q娃全明星風雲錄?黑版】本周是黑版,下周是白版哦。

第十三回 哆蕾咪篇:世界第一不幸的美少女來了!肯定每日都是日曜日

小魔女DoReMi系列全名單純直譯《麻煩魔女哆蕾咪》,一九九九年二月的第一個周日開播,二〇〇三一月的最後一個周日結束。這種終始日子的形式從哆蕾咪是最初執行的,之後繼承給Q娃每年穩定。原作=東堂泉的最初作品也是哆蕾咪,Q娃的音樂製作商和唱片製造商非凡AQL也是從哆蕾咪時代傳下來的。

全系列電視動畫的四年份超過兩百集,與Q娃同樣明確分一年一部,但是每部間劇情關聯連貫下來並不獨立。在Q娃誕生那年,還製作有一季度份量的OVA,劇情時間線在電視動畫的最後一年之前。

這個連載之前的「系譜篇」結束後,本來預定就是「哆蕾咪篇」。後來因現實制約想過改為以總集篇的形式高度精簡濃縮,系列動畫四年又一個季度的一切都在一回之內了結。但是無論如何還是塞不進去,於是姑且把重要性強的開端單獨拎出來,今天的講的故事是哆蕾咪系列的第一年。

企劃的發端是萬代女童玩具事業部的高橋真樹,是平成時代萬代女童玩具的第一大佬。高橋一九八六年入職萬代後,一九八九年起二十年間在女童玩具市場的前線做負責人,主要擔當的東映幼女片有三條線。

這些系譜的破事詳細都在前面連載第十章了,簡要說第一條是富士電視台×讀賣廣告社×東映集團的,一九八九年參加,這就從東映不可思議喜劇系列後期如《美少女假面》到《秘密的小亞子》第二期、第三期。第二條是朝日電視台×東映商事代理×東映動畫的,一九九一年參加,這就從《金魚注意報》《美少女戰士》到《甜心F》《神風怪盜貞德》。第三條是朝日放送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動畫的,一九九四年參加,就是誕生哆蕾咪的這條線,一九九八年星期天早上八點半正在播出幼女動畫《夢之蠟筆王國》。

哆蕾咪之後高橋在前線擔當的最後作品是水果Q娃,光Q娃也有連續六年。之後終於退下第一線去後面當大佬,哆蕾咪是她二十年的前線生涯中,正中央的時間點誕生的企劃。在第一條和第三條,高橋跟東映動畫的製片人關弘美打交道,在第二條和第三條,跟東映動畫的演出家佐藤順一打交道。第三條線的下一個新作要沒有原作的魔法少女片,高橋定下這麼個方針,當時東映動畫已經十五年沒做過這樣的東西。

當時這條線的內部環境是,關弘美升任總製片人出道以來少女動畫做了三年半,然後《夢之蠟筆王國》剛剛進一步轉為幼女動畫路線。少女動畫路線的那幾年,確立了每年九月第一周開始、翌年八月最後一周結束的形式,與同時期的平成奧特系列三部作重合,所以《夢之蠟筆王國》也是九月開始。外部環境則是,往前星期天早上八點鐘和七點半,與朝日放送電視台有聯播關係的朝日電視台,都在播八手三郎的皮套人超級英雄。這些穩定在每年初開播,早則一月最後一周,晚則三月第一周。

高橋入職萬代的那年,也是關弘美入職東映動畫那年,是同齡人。她倆一合計,決定《夢之蠟筆王國》延長五個月。這片一九九七年九月開始,本來接下來哆蕾咪就該一九九八年九月開始了,但決定推後到一九九九年二月開始。以後每年都始於二月,哆蕾咪確立的這一形式,執行到今年是第二十年整。

二月開播聽起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似的,只聽說過一月新番和四月新番,二月新番什麼鬼。這是參考皮套人的歷史經驗,刻意移到與它們重合的時期開播,這麼做的好處牽扯到玩具行業的機制。玩具行業有三大旺季,年末、暑假、黃金周,一小旺季,即春假,剩下都是淡季。這方面詳細嘮叨的破事兒就交給《東映御三家 大人的事情》[第十一回]。

新片一開始熱度最高,所以配合著撞旺季當然不錯。但這回又是沒原作要東映動畫自己從零開始的,就事前沒名氣,跟著大旺季過獨木橋會第一個被擠下水。所以要中庸,目標在小旺季。二月份開始的目的,是為沒原作的東西先培養一定的知名度,跟開播等於熱賣的正常東西不一樣。這邊要長線投資,等播了一兩個月後三四月份的時候,春假來了才迎來第一波商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夢之蠟筆王國》的頭腦陣容直接投入哆蕾咪的企劃。朝日放送電視台的製片人株柳真司、旭通信社的製片人堀內孝、東映動畫的製片人關弘美、系列導演佐藤順一、系列構成山田隆司,再加上萬代的高橋,都原封不動。這些陣容中後來在抓心Q娃還能就任原職的,只剩了山田一個人,結果今年佐藤來了。

前面所謂東映動畫已經十五年沒做過沒有原作的幼女片,朝日放送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動畫這條系譜上十五年前的幼女片,就正是佐藤最初的成名作(可參照本連載[第八章])。關正是看中這點,說新作要出沒原作自己搞的,就你了,你可別逃跑了!山田前兩年還在前面八點鐘的皮套人擔任主筆腳本,也不要了,專心投入到哆蕾咪。高橋說要做沒有原作的片,株柳說既然關桑、佐藤桑、山田桑全部續投,我就啥問題也沒有,株柳後來做到朝日放送控股的合規局長。

新作的企劃從標題開始,這時除了說要做魔法少女之外,其他啥主意都還沒有。在東映動畫一般是企劃已經一定程度上有雛形後,才會決定系列導演人選的,可這回關先把佐藤挖出來了。佐藤提案主題為《麻煩魔女》,玩個文字遊戲,因為「礙事/麻煩」的最後一個音和「魔女」的第一個音同音。接下來主角的名字,山田提案以音樂為原型,主角叫音符,片名也隨之叫《麻煩魔女音符》。但是麻煩就真來了,因為商標註冊無法許可,已經有別人了。

這還真是古典的麻煩,與數十年前史上初的幼女動畫《魔法使莎莉》完全一致(可參照本連載[第一章]),但是先人們遭受過的苦難已經不用再受一遍了。當年多媒體聯動展開這種操作的先驅者在泥濘里打著滾過來,這時的東映動畫則已經能在成熟完備的體系下,通過自己原創就控制多媒體聯動展開,想怎麼來就怎麼來。Q娃的十五年也不是單純自己的十五年,是五十多年間消失在歷史長河的不知名屍體腐爛成支撐位,肥料輸送給新樹根長成參天巨木。

那不叫音符乾脆直接拿音符好了,音符不就是哆唻咪?嗦啦嘻。普通地朗誦音階而已,即使有人註冊過商標也沒事。所以主角才會叫哆蕾咪這麼個對日本人也很奇葩的名字,片名也隨之確立為《麻煩魔女哆蕾咪》。音符則之後用在另外的角色名,不在標題不牽扯商標。哆蕾咪把牛排看得比命還重要,其實這是山田抄襲他親女兒的屬性。所以哆蕾咪他爹是個釣魚廚,因為這是山田自己的屬性。然後哆蕾咪的身份不叫魔女,是實習魔女,這是關發明的新詞,因為自己當年就在東映動畫當過實習的。

即使題材有超能力,設定有異世界,主線也是普通的現代孩子在現實人間的日常生活,關、佐藤、山田三人達成這樣的共識。這也是幼女動畫有史以來,從《莎莉》開始延續的命題,《莎莉》豎立的標杆基本上採用了骨架。第一要現實日常,第二魔法必須保密,第三設定成小學生,第四形成三人組構成,而且分工要活潑型主角、學霸淑女親友、大姐大女漢子親友,第五家裡要有熊孩子搗蛋鬼,第六學校里再有高包容度理解度的好老師。

當然你也不能沒創新照搬那麼老的祖宗對吧,當時是最初的魔法少女題材,為了展現新奇給觀眾所以表現得魔法好似萬能,現在就不能往這個方向走了。首先要讓小朋友體會到,玩具沒電池就不能玩了,魔法也是這樣。用魔法需要能源,當初還一腦洞能源那一般就是燃油啊,把燃油做成球狀來形象表現好了。繞了這麼大彎子發現這腦洞什麼鬼,都這樣了還是直接設定成虛構的魔法球好了,燃油要是生產出玩具來你這是要搞事啊。然後高橋再來看,既然你主角叫什麼音符啊哆蕾咪啊,那施魔法時玩具也像這樣響音樂好了。

當年《莎莉》有參考海外作品《魔法杖》和《太太是魔女》,關製片人除了參考本國歷史上也同樣參考海外,看中兩個。一個是《哈利·波特》,注意了,非常具有先驅性。因為企劃在一九九八年春,《哈利·波特》原作最早譯成日語出版是在一九九九年末了,拍成電影最早在日本上映是在二〇〇一年末。《哈利·波特》里有魔法考試,所以實習魔女要一級一級考試升上去。

另一個是兒童文學《女巫》,作者是英國的羅爾德·達爾,不過他的知名作品應該是被好萊塢兩次拍成電影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漢語譯題和原名直譯的確都是《女巫》,但日語譯題再直譯過來是《魔女有好多》,這正是關採用了的要點。作品中好多魔女不在魔法界,而融入人間普通地生活,簡單說來與《奧特Q》的《宇宙指令M774》有點像。關採用這個世界觀的第一個設定是魔女莉卡和她的魔法堂,後面還一個接一個。

既然是沒原作從零開始自己玩,佐藤感到需要更多的靈感和構想,於是他提案除了自己再加一人,形成雙系列導演體制。人選要五十嵐卓哉,五十嵐當年在朝日電視台×東映商事代理×東映動畫這條線上,有給佐藤做演出助手三年,升格為正規演出家出道又三年,然後終於就任系列導演的經驗(同樣可參照[第十章])。佐藤為這事還鋪墊一下,在《夢之蠟筆王國》延長五個月的份中,他黑箱操作把五十嵐空降過來演出了兩本。

結果第一集的會議上五十嵐就被佐藤拿來開涮,劇情里哆蕾咪想學會魔法的契機是一個踢足球拉風的學長對吧,佐藤要向製作職員全體對這角色形象作基本說明。他隨口就形容了一句,颯爽的少年,比如像五十嵐那樣的。然後這角色真就被定叫五十嵐了,沒設定全名而直接叫五十嵐學長。五十嵐當時是黑人問號臉的,因為他就喜歡打棒球,沒喜歡踢足球。順便片子里跟五十嵐學長一起發狗糧的那個妹子,當初角色名只寫作真樹,後來補全設定了叫高橋真樹。對,這回原型就是萬代的那個高橋真樹。

主角三人的輪廓基本上都已經出來了,不過五十嵐加入後與佐藤和山田分擔三人組,再塑造更詳細的角色性格設定。佐藤負責哆蕾咪,五十嵐負責羽月,山田負責愛子。哆蕾咪堅決要智商永久不在線的,是佐藤的鍋,羽月戴眼鏡要感謝五十嵐。然後除此之外的那些配角,三人組所有的同學,原型其實都是關製片人小時候的同學和朋友。

她把當年的什麼同學錄啊相簿啊翻出來,把姓名都改改字就行了,性格也以那些實在的人為原型。所以主角三人組的全班同學,名字性格以及聲優等,都是在初期企劃中明確好的。就算現在要給哆蕾咪的班級畫張座位表出來也行,結果系列構成的階段琢磨著給這些同學出個人回,居然列出來三十回。至於他們的班主任怎麼辦,那要關自己來干,她親自要求的製作現場,你們可得把班主任就設定為姓關老師。

主角三人組是小學生,但畢竟跟Q娃一樣主要對象觀眾是幼兒園的幼女,這裡泡泡身為上幼兒園的角色,存在感就刷爆了。最初根本沒預定讓泡泡也當實習魔女,不過讓她當上影響也不大。幼女喜歡泡泡都寄信來了,於是後來乾脆順水推舟,給身為受眾的幼女大人們放殺必死。

真下功夫多的追加實習魔女是音符,本來只是想到最後一季度時,出來個男的魔法使當反派。但是佐藤說就女的好了,其實是他私貨,想讓宍戶留美來演。宍戶是當年星期天早上八點半在《夢之蠟筆王國》之前,關製片人擔當的那三作少女動畫中,第二作的主演。還是她的出道作,出道作就起用成主演,關就敢幹這種事,後來在《明日的娜嘉》給小清水亞美又來一回這種待遇。

從這年起宍戶在星期天早上八點半這條線上,連續出演了九年。所以當然《夢之蠟筆王國》也出演過,佐藤就是在那個時候看上她。於是後期的敵役就登場了紫色的實習魔女,把原本給主角用的名字音符給她,故意表現成不討喜的樣子,但也不想徹底搞成大反派。哆蕾咪有人氣決定戰第二年,是初夏時決定的,得了這下實錘了,是要入隊了。五十嵐當然也有私貨,他親自演出的第三十集登場的祖父,靈感來源是他自己的祖父。

《夢之蠟筆王國》之前,關擔任總製片人的那三作少女動畫時期的人,都派上了大用場。音樂用第一作時參加的奧慶一,美術監督用第二作開始到《夢之蠟筆王國》連續參加的行信三和行雪繪夫婦,色彩設計用跟著他們一起來與佐藤也有故交的辻田邦夫,角色設計用三作全擔任的馬越嘉彥(同樣可參照[第十章])。

因為一開始提出音符的要素了,所以也就來了野心搞點音樂劇的風格。關製片人看重奧慶一的旋律感,尤其是旋律與影像每秒鐘的絕對性同步匹配,比如哆蕾咪她們著裝實習魔女服時的短短几秒旋律。

給片子用的歌也準備了不少,多到差點不知道主題歌用哪個。想仿照小男孩看的片那樣的玩法,你看超級戰隊系列,看東映機器人動畫,蘿蔔出動和戰鬥時有(處刑)專用歌。要的就是那種高揚感,這在幼女片當時還是新世界的大門。於是後來給初代Q娃唱主題歌的五條真由美,出道作就是在哆蕾咪唱的洗腦插曲。

哆蕾咪學校的保健老師叫行老師,這回原型是行雪繪。但是行信三的姓名是用漢字寫出來,而他太太行雪繪的名字則一般用平假名表示的。所以行老師的姓氏也沒用漢字寫,導致再翻譯過來時,不知道梗就容易用一般最先想到的,叫雪老師了。夫婦倆總是一起干,可惜哆蕾咪製作的期間雪繪的父親逝世了,當天她是一邊哭一邊畫。《明日的娜嘉》之後也不幹了,結果正好從Q娃開始就剩信三單幹,連續幹了六年。

馬越的角色設計,其實是通過競選最終決定的。他一開始設計的角色長相,肢體關節什麼的都一本正經,跟真的人差不多的。佐藤覺得這不好畫,跟馬越說總之要那種小朋友也能畫出來的,簡易角色形象。把手跟腳都簡單粗暴畫成棒狀,還有眼睛要往大了畫,這樣哪怕是雪城剎那來畫,也能看上去是活潑充滿精神的紙片人了。但是哆蕾咪等人的手和腳,相對於胳膊和腿來說顯得很大,這鍋佐藤不背。而前作《夢之蠟筆王國》的主角是個子矮的,看上去比較小的可愛幼女,高橋說想要類似那樣的。

上圖就是《夢之蠟筆王國》主角形象的示例,聲優是德光由香。還是她的出道作,這又是個聲優出道作就主演的例子。德光接著就演了四年哆蕾咪的妖精哆哆,同時期在關擔任製片人的《數碼寶貝》系列演迪路獸,後來更是演初代Q娃里的莉奈。

主角三人組用的是安定的紅黃藍三原色,然後黃色改成相對更暖一點的橙色,藍色照用。紅色到七十年代為止確實世間印象是女孩子的顏色,但是自從超級戰隊系列出來後就歪樓成小男孩搶著要的顏色了,所以改成粉紅色。至於平常穿啥衣服,那一幫子大老爺們就沙雕了,全要去問關製片人。實習魔女的服裝倒是謝天謝地,萬代再怎麼放手也得管這個,把決定案給送過來了。

然鵝!其實最難產的是青蛙形態的魔女莉卡。那魔女青蛙怎麼看怎麼不是青蛙,你絕對不是一個人,馬越那個心裡也是崩潰的。他一開始不管怎麼設計,都會真的往真的青蛙模樣那個方向走,可就是讓他別這樣。因為,青蛙這個翻譯一開始就是用讀音梗,讓人產生的錯覺。本意不是指青蛙的意思,是變形的意思,來懂日語的跟我念,カエル=変える。設定上魔女的身份被說破後變成那什麼東西,不是變成魔女青蛙,而就是魔女變形,還一個意思是變成那種樣子身體能伸縮自如隨意變形。

腳本陣,山田任系列構成時用真名,執筆腳本時則用筆名栗山綠。山田以下的輪班陣容,用關同樣在少女動畫時期獲得的影山由美、吉村元希、吉田玲子三名,以及後來在《夢之蠟筆王國》加入的大和屋曉。

大和屋是陣容中當時最新的新人,與山田和關都拉有關係。因為他的老師是東映不可思議喜劇系列的御用腳本家浦澤義雄,浦澤的老師則又是曉的父親大和屋竺,詳細的貴圈真亂的那些事兒可以交給本連載的[第七章]。

然後第二季度,五十嵐再推跟他參加過《美少女戰士》最後一年的前川淳,十年後水果Q娃的系列構成。以上系列構成外的五人,除了影山,全部參加哆蕾咪系列同時期的四年間,同樣由關擔任總製片人的《數碼寶貝》系列。

演出陣,除佐藤和五十嵐兩系列導演外,集結有那三作少女動畫時期,第一作的系列導演矢部秋則,和第三作的系列導演山內重保。老將有旭通信社與東映動畫最初合作的作品《魔神Z》時的演出家山吉康夫,以及八十年代就在朝日放送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動畫這條系譜上連年活躍的岡佳廣。

小將有平成時代才升格為正規演出家的廣島秀樹和岩井隆央,廣島不善分鏡所以即使自己擔任演出,也需要佐藤或五十嵐兩系列導演為他分鏡。廣島和岩井還兼任過演出助手,這片除了他們主要兩個演出助手輪著來,長峯達也和祖谷悟。長峯達也後來是真達了,但祖谷悟比他更達,轉行了不上前線了,去管著菲律賓那幫子人。

系列導演之外的以上六人,再加上長峯,也都是從《夢之蠟筆王國》的演出陣直接過來的。之後也都是留給Q娃的財富,其中最近廣島今年還剛來過。只是名字刻意不以漢字表示,而以新人時期時的平假名形式,貌似不容易第一眼反應過來了,需要他人分擔分鏡的習性依然保留。

第二季度還與腳本家前川淳同時引進,由動畫師出身轉行做演出家的伊藤尚往,後來初代Q娃第一集的演出。

作畫監督陣也全部都是《夢之蠟筆王國》直接過來的成員。八十年代起在朝日放送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動畫這條系譜上就連年參加的,河野宏之和青山充兩名老將打頭陣。九十年代在少女動畫時期開始參加的小將生田目康裕緊隨其後,後來Q娃系列常見到生田目康裕和奧山美佳兩名作畫監督,實際是同一人的馬甲。

馬越身為角色設計自然是就任總作畫監督,親自擔任作畫監督的有兩本。之前給他輔助擔任服裝設計的川村敏江,以及《夢之蠟筆王國》的角色設計稻上晃也都參加了(同樣可參照[第十章]),兩人分別擔任今年Q娃和初代Q娃的角色設計。打滿哆蕾咪系列四年,卻沒擔任過Q娃作畫監督的僅有中島忠二一人,只畫過原畫。

而《夢之蠟筆王國》的作畫監督陣容中,沒來參加哆蕾咪的也只有一人。是從少女動畫時期的三作跟著關製片人一直過來的伊藤智子,這年起她轉而參與關製片人的《數碼寶貝》系列的輪班陣容,就接在Q娃後面星期天早上九點鐘。然後在那裡的節目檔擔任了十年,到十年後實質不需人手的《龍珠改》時,終於回來參加水果Q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牽牛花的花語嗎?
打羽毛球真開心!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