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京為中軸線申遺計劃騰退單位和住戶,這可能意味著什麼

北京為中軸線申遺計劃騰退單位和住戶,這可能意味著什麼

北京為中軸線申遺計劃騰退單位和住戶,這可能意味著什麼

近日,北京準備中軸線整體申遺的消息受到新一輪的曝光。

在 7 月 3 日的一場直播訪談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首次對外公開已經確立的 14 處遺產點,其中包括中軸線上永定門、先農壇在內的 10 處古代建築,和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廣場在內的 4 處現代地標。

目標是爭取在 2030 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 2035 年實現申遺。

早在 2009 年時,北京就首次提出要將中軸線申遺。 2012年 ,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申遺預備名單》。

同年,北京市政府大幅增加了每年的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由 1.5 億元調整到 10 億元,工作重點之一就是中軸線上百處古建築的騰退和修繕。

2016 年,這項工作突然開始加速,正式成為北京城市規劃的重點。今年「中軸線申遺」這個話題還進入了北京中考歷史卷。

北京為中軸線申遺計劃騰退單位和住戶,這可能意味著什麼

但其存在的爭議也一直不斷。

永定門到鐘鼓樓的這條 7.8 公里的軸線是明清北京城建築布局的中心。按照文物局的計劃,為了達到世界文化遺產標準,恢復文物的「完整性」,應將區域內恢復至「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而周邊的一大片所謂緩衝地帶則會相應地進行風貌整治和文化建設。

但如今,北京中心老城區的格局已經和明清時期大為不同。遺產區和緩衝區兩者總計覆蓋老城約 65 %的面積,都是居住人口非常密集的區域。

北京為中軸線申遺計劃騰退單位和住戶,這可能意味著什麼

在這 51.4 平方公里的面積內,恢復百年前的面貌意味著幾項大的變動——文物點內居民面臨騰退,整體人口需要進行「疏解」,一些不符合歷史風貌的現代建築則會被拆除。

2011 年時,東西城區已經開始進行人口疏解試點,部分老居民被遷至位於丰台、通州等區的舊城保護定向安置房。當時,東城區市委宣布的計劃是,以每年 1 萬人的速度進行人口疏解,在 2030 年控制到 65 萬的人口。截止 2017 年底,東城區常住人口是 85.1 萬人。

遺產點的騰退要求更為嚴格。以天壇為例,為重現清乾隆時期規制,天壇公園非文物建築設施已拆除約 2800 平方米,目前在天壇內壇還有 19 戶住戶,外壇還有 43 家單位、 6000 戶住戶將被騰退。今年,北京天壇醫院也將被全面遷入位於丰台區花鄉的新址。

最新公布的規劃顯示,到 2020 年,北京東西城區會有近千處文物完成騰退。

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居住人口進行了遷移,老城區內本身具有功能屬性的例如市場、醫院也遭遇搬遷改建,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試圖保護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是強行單一地進行規劃,還是讓城市做為一個有機體自然發展,這是一個問題。

同樣位於中軸線上的前門大街,就遭遇這樣的窘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的定位下,老字號和一些現代商業店鋪被迫清退,非遺文化館、文化體驗商鋪取而代之,結果遭到冷遇。

許多老北京人記憶中的地安門百貨,為配合中軸線申遺,也進行了改造。「新地百」卻不再以經營百貨為主,而是致力於「古都文化」的定位,還改了名字,叫「萬寧海堂」。

2011 年,申遺剛剛提上日程時,東城區曾規劃用 20 年時間,沿中軸線打造「歷史文化傳統發展軸」。「以故宮、天壇為核心,在國子監、孔廟附近區域,建設國學文化交流中心;在鐘鼓樓建時間文化廣場,打造時間文化產業特色街區……前門則集中展示建築文化、商賈文化、梨園文化、會館文化等傳統歷史文化……」

在保護歷史面貌的同時,僵硬地製造「文化街區」容易引發審美疲勞,因為它並沒有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與此同時,也有人質疑幾經改造的北京城是否還算得上是古迹。

「北京舊城保護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的整體已經遭到了破壞,中軸線本體局部缺失。」原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接受採訪時說。

雖然文物局提出,文物保護的原則是不能拆了真文物、建設假古董。但在城牆和城門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破壞的情況下,中軸線上的建築已經不盡然是原來的古建。

中軸線南端起點,也是 14 處遺產點之一的永定門,就從 1950 年開始被陸續拆毀。如今的永定門是 2004 年復建的。

題圖來源於Pixabay;文內圖來源於百度百科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全球富豪把 8.2 萬億美元存在海外,首選瑞士、次選香港
這款燈的光線和亮度,取決於打開盒子的角度|這個設計了不起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