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馬斯克突然來華,終於簽下特斯拉上海建廠協議,為特斯拉困局求解

馬斯克突然來華,終於簽下特斯拉上海建廠協議,為特斯拉困局求解

馬斯克又來了!就在大家還以為這位鋼鐵俠正忙於在泰國行俠仗義、拯救被困兒童的時候,昨天下午互聯網上開始出現「馬斯克來華」之類的消息,緊接著特斯拉就宣布與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共同簽署了純電動汽車項目投資協議。

根據協議,由特斯拉獨資、規劃年產 50 萬輛純電動整車的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這不僅是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也將成為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更一舉打破紀錄,成為中國汽車製造業史上的第首個外商獨資項目。

圖丨上海市市長應勇與馬斯克

隨後,馬斯克還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和特斯拉(上海)電動汽車研發創新中心揭牌。該中心會是特斯拉全球研發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事電動汽車方面研發創新,將積極推動電動車創新技術成果轉化。

終於,馬斯克還是帶著特斯拉來了!

特斯拉坎坷入華史

在特斯拉於 2003 年成立後的十年間,其關注的重心始終是放在了美國本土,直到 2013 年才開始在中國開設了第一家門店,並在次年將中國區的銷售成績納入了整個公司的財務報表之中。

不過,雖然距離特斯拉進軍中國市場已經有數年之久,中國市場也曾經貢獻了 15%——30% 的營收。根據摩根大通的估計,到 2020 年,中國更是將佔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 60%。但無奈受限於中國外商合資建廠的政策限制,其似乎對於落地中國生產始終沒有太大的興趣。

直到 2016 年,隨著特斯拉新版「master plan」的提出,使得這家公司開始轉向。在此之前,馬斯克的計劃是打造產量小、價格高的電動車,例如 Roadster,然後利用賺到的錢開發一款產量適中、價位相對低一點的車型,也就是 Model X 和 Model S,最後再用賺到的錢打造一款真正的價格低廉、大規模量產的平民車型,也就由此引出了 Model 3 計劃。

也就是在 2016 年,Model 3 車型發布,伴隨調整的是特斯拉的定位,它不僅將 Solar City 收入囊中,同時還進一步擴充電動車產品線,相繼提出 Semi 卡車、新版 Roadster 和 Model Y 等車型滿足市場細分需求。甚至是在自動駕駛上的追求也是更進一步,Autopilot 也升級到了 2.0 版本。

既然是意欲將 Model 3 打造成國民車,一舉改變電動車市場的格局,那麼專門用來生產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就必須要特別給力。可令人遺憾的是,自從發布以來,Model 3 就一直深陷「產能地獄」不能自拔,相較於超過 50 萬輛的預定,每周千餘輛的生產量著實捉襟見肘,直到本月初,在馬斯克的嚴厲監督之下,才勉勉強強達到了一周生產 5000 輛 Model 3 的小目標。

但我們也不禁會疑問,本就已經力不從心了,馬斯克為什麼還要耗費超過 40 億美元,將工廠建到中國,這麼大的一筆支出無疑會對一直無法盈利的特斯拉造成空前的壓力。

毫無疑問,政策風向的改變是其中最大變數。目前中美雙方的貿易戰正酣,中國以關稅為武器對美國進行反擊,而汽車自然首當其衝。根據數據顯示,相較於去年第四季度中國市場營收佔比高達 30%,今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已經腰斬為 15%。4 月 4 日,中國政府決定擬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 14 類 106 項商品加征 25% 的關稅,進一步打擊了特斯拉的市場競爭力。這種情況下,來華建廠已經迫在眉睫。

圖丨特斯拉中國地區營收(來源:彭博社)

實際上,早在 2014 年,馬斯克就曾公開表示,特斯拉預計在 2017 年或 2018 年在中國建廠。特斯拉中國官方人士也曾表示,如果中國地區營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特斯拉工廠可能落戶中國。目前,中國是特斯拉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營收佔比 15%。同時,相較而言,Model S/X 仍會被歸類為中高端車型,動輒百萬的售價使其難以進一步打開銷路,極大限制了特斯拉的擴張,只有用更具競爭力的 Model 3 才有可能打開局面,收穫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圖丨 Model 3 是特斯拉絕對的「主力」(來源:興業證券研究所)

於是,馬斯克開始行動了! 在 2016 年的 1 月份,馬斯克就曾透露出要在中國尋找生產合作夥伴的意願,包括上海、蘇州、合肥等城市都曾被猜測為建廠地址。2017 年 4 月,馬斯克與有關的中國政府官員會晤,但因雙方意見不一致而沒有實質結果。2017 年的 6 月 22 日,特斯拉還一度傳出將與上海臨港及上海電氣合作建廠的消息,當時就有消息稱,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將建在上海臨港產業園區。

今年 4 月 17 日,發改委公告,汽車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 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 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 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 5 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這意味著從今年開始,新能源汽車就將取消外資股比限制。

這也加快了特斯拉入華的腳步。今年 5 月份,特斯拉在上海註冊成立的公司獲批。從工商資料信息顯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於 2018 年 5 月 10 日完成註冊,註冊資金為 1 億元人民幣。

更有資料顯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股東為特斯拉汽車香港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為「Xiaotong Zhu」,為特斯拉中國區總裁朱曉彤的音譯。

該公司主要屬於「研究和試驗發展」行業,從事電動汽車及零部件、電池、儲能設備、光伏產品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技術轉讓,上述同類商品的批發、傭金代理(拍賣除外)及進出口業務,並提供相關配套服務,電動汽車展示及產品推廣。

今年 6 月初,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特斯拉將在中國建設的工廠被命名為「Dreadnought」,估計會在 2020 年投產,生產的車型包括 Model 3 和 Model Y。

鑒於在本月初馬斯克兌現了 Model 3 周產量 5000 輛的承諾,那麼估計接下來周產能達到 6000 輛的目標也不難完成,有了以上數字的保證,想必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投產後將會給特斯拉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50 萬輛的意義!

一直以來,特斯拉的交付量受到產能的嚴重限制。根據今年前兩季度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總產量為 34494 輛,交付量為 29980 輛;第二季度總產量提高到 53339 輛,交付量提高到 40740 輛。但這一次,馬斯克宣稱在上海建造的超級工廠可以達到年產 50 萬輛的規模,大約是其他家車企工廠的兩倍,那麼這一數字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從全球單一車型銷量來看,50 萬輛是絕對堪稱暢銷車型。以 2017 年為例,全球只有 19 款車型的銷量超過了這一數字,分別是豐田卡羅拉(122 萬輛)、福特 F 系列皮卡(108 萬輛)、大眾高爾夫(95 萬輛)、本田思域(82 萬輛)、豐田 RAV4(81 萬輛)、本田 CR-V(75 萬輛)、大眾途觀(70 萬輛)、福特福克斯(67 萬輛)、雪佛蘭索羅德(66 萬輛)、大眾 Polo(66 萬輛)、豐田凱美瑞(65 萬輛)、現代伊蘭特(62 萬輛)、現代途勝(62 萬輛)、Ram 皮卡(60 萬輛)、五菱宏觀(55 萬輛)、大眾捷達(55 萬輛)、哈弗 H6(53 萬輛)、本田雅閣(53 萬輛)、大眾朗逸(52 萬輛)。所以,只要 Model 3 產能真的達到 50 萬輛,那它就可以被稱為暢銷車型,這是目前任何新能源車都無法達到的。

圖丨 2017 年銷量超過 50 萬輛的車型(來源:focus2move)

據外媒報道,2017 年全球共銷售 9700 萬輛新車,但是電動車只佔大約 2%,其中中國約為 77.7 萬輛。雖然份額佔比小,但年增長率達到 50%。根據 BNEF 的預測,到 2025 年電動車將佔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 19%,而歐洲和美國則分別是 14%和 11%,增長潛力巨大。

雖然以 Model 3 超過 3.5 萬美元的價格使其略顯昂貴,但憑藉著等同於賓士、寶馬、奧迪入門級豪華品牌的品質,Model 3 仍舊對消費者極具吸引力。而 50 萬的數字也使得電動車與暢銷燃油車在銷量上達到了同一量級,有望改變燃油車在銷量上遠超電動車的局面。

圖丨Model 3

另一方面,憑藉日漸強大的品牌號召力,特斯拉很有可能會做到類似蘋果的程度,即消費者對品牌高度認可,克服定價昂貴等弊端依舊會選擇特斯拉的產品。這樣就會留給特斯拉公司充足的漲價空間,增加利潤率。

特斯拉——背水一戰

當然,如此美好的前景擺在眼前,也並不就意味著特斯拉可以一步登天、就此開創電動車的新紀元。就其自身而言,目前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依舊是老生常談的資金。根據高盛 (Goldman Sachs) 的數據顯示,到 2020 年,特斯拉可能需要逾 100 億美元的外部資金來應對當前開展的新業務、開發的新產品 (如 Model Y),以及曾經承諾的多達 12 個左右的超級工廠。

其中,建廠費用是絕對的主角,高盛估計,在中國新建一家工廠將需要 40 億至 50 億美元的投資,單是 Model 3 的生產支出就超過 32 億美元。如此大金額的花費足夠馬斯克頭疼一陣子了。

同時,行業內競爭對手的追趕也使得特斯拉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除了類似於中國蔚來、威馬等融資百億的造車新秀的「模仿」之外,財大氣粗的傳統車企也在緊盯特斯拉的一舉一動,

以電動車中最核心的電池為例,大眾在 2017 年 7 月宣稱 2025 年之前全球將需要約 4,000Gwh 的電池供應量,而大眾自己就需要 200Gwh。所以 2017 年 9 月大眾開始準備投資 500 億歐元用於電池業務,另外,戴姆勒也投入了 5 億歐元在電池工廠建設上,計劃 2018 年建設 5Gwh 的電池產能。

所以說,如果特斯拉想要有驚無險地完成身份轉換,將自己真正塑造成汽車行業的「蘋果」,培育出自己的「iPhone」,那麼其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就勢必要足夠的小心翼翼。不僅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供應充足的產能、牢牢把握中國市場,更要捍衛住自己「創新」、「引領風潮」的性格,倘若如此,未來可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當消費者「誤用」你的產品時,創新設計如何幫助你創造價值?
這種病毒離用於治療腦癌,只差基因編輯這一步!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