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奈及利亞石油行業面臨嚴峻挑戰

奈及利亞石油行業面臨嚴峻挑戰

在世界石油體系中,奈及利亞的石油工業以貫穿整個價值鏈的非法、腐敗與欺詐而著稱。而且,奈及利亞是歐佩克組織中進口成品油最多的國家,進一步凸顯其幾十年如一日孱弱的工業實力。奈及利亞石油治理包括四個行為主體:國家、國家石油公司、產油區尼日三角洲的社區、以及跨國石油公司。國家對國家石油公司以及整個石油工業體系的艱難改造、尼日三角洲的社會抗爭乃至有組織犯罪以及跨國石油公司的逃避社會責任共同構成了該國石油治理的困境,對國家能力建設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

(圖片來源:stratfor網站)

自2008年開始,尼政府開始著手改進石油的透明度與問責制,以替代早已過時的1969年石油法。2012年7月,前任總統喬納森·古德拉克政府提出石油工業法案的新版本,但是由於2015年大選導致的總統更替而中止。2015年以來,布哈里政府計劃通過4個相關法案,分別為《石油工業治理法案》、《財政機製法案》、《上游與中游管理法案》與《石油產區法案》。布哈里政府以通過第一個法案為最優先目標,推動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機構變遷,如建立獨立管制機構奈及利亞石油管制委員會、拆分國家石油公司等。該法案在2017年5月和2018年1月分別於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根據程序,法案只需布哈里總統的簽署即可生效,但是卻遲遲未見動靜。雪佛龍、殼牌、美孚、道達爾等石油巨頭均對政策的不確定性表達了不滿。有項目負責人認為,油價上升雖然使石油公司的投資熱情升溫,但是資本仍然會具有選擇性。


尼日三角洲產油區社群對央地石油財富分配始終存在著強烈的相對剝奪感。他們反對北方人對國家石油公司的主導地位,並且認為石油盜竊等問題是天經地義的。根據查塔姆研究所2013年的一份報告,石油盜竊會造成貿易價值損失、基礎設施維護成本增加、直接人員死亡以及環境破壞等成本。盜竊的石油價值總額每年預計高達30億至80億美元,而西非地區走私到歐洲的可卡因價值每年也只有12.5億美元。從2010年至2012年,國家石油公司在管道安全與維護上就耗費了23億美元。在尼日三角洲衝突的高峰期,每年大概有1000人喪生,綁架成為與石油盜竊如影隨形的另一個犯罪形式。石油盜竊還導致油氣泄露,繼而污染了當地社區的土地、食物和水質。2012年1月,尼政府在尼日三角洲成立聯合任務力量,增加在該地區與石油基礎設施的軍事存在。在2018年2月,該武裝力量摧毀了三角洲州30個非法煉油點。此外,這些政府軍的整體素質偏低,經常會面臨非政府組織關於人權方面的指責。


西方跨國公司在奈及利亞的石油治理中扮演著並不光彩的角色。跨國公司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導致其與當地社群之間的緊張關係。在20世紀90年代奈及利亞的民主化前夜,殼牌公司還參與到軍方對當地社群的鎮壓行動中。殼牌公司在奧戈尼地區的業務遭到由社會活動家肯·薩羅·維瓦領導的奧戈尼人民生存運動的阻撓。在1993年4月30日,負責保衛殼牌公司的軍人向抗議者開火,由此拉開軍政府殺害1000人並造成30000人無家可歸的序幕。21世紀以來,西方跨國公司在石油難民的問題上應對並不積極。2008年,殼牌公司負責的跨奈及利亞輸油管道發生兩次大規模漏油事故,導致博杜漁村與尼南部大面積紅樹林的污染。2015年,殼牌公司賠償1.56萬博杜地區石油難民總計8340萬美元。大部分漁民只領到3300美元的補償金,相當於本國三年的最低工資收入。與此同時,殼牌公司還存在清污執行不力的問題。從2012年3月23日開始,博杜社區在倫敦高等法院不斷對殼牌公司提起相關訴訟,迫使殼牌公司履行清污的承諾。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審慎應對奈及利亞政府關於石油治理體系的改革,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當地社群維持良好的公共關係。這對於企業減少當地經營活動中的交易費用,對於中國減輕在非洲的負面聲譽都具有裨益。

(本文系中國海外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卓振偉原創,如需深入分析與諮詢服務請與中國海外安全研究所聯繫。)

本文轉載自:中海安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四海巡者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海巡者 的精彩文章:

南非人當中也有「內奸」:串通國人敗類欺詐自己同胞
影響海外中國公民安全的9大風險及應對措施

TAG:四海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