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樹皮畫家挺快樂的,不像別的畫家,自己想破腦袋

樹皮畫家挺快樂的,不像別的畫家,自己想破腦袋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澳大利亞原住民大概有100萬人,分布在澳大利亞各地。如今70%—80%的原住民居住在東部和南部,多數人是像我這樣的混血,在我的父母中,一位來自愛爾蘭,另一位是原住民。

在今天,許多原住民會說自己的語言,但只在宗教儀式中才使用。平時他們說英語,有自己的工作,他們是工人、教師、商人等,在全部澳大利亞人口中,僅佔3%。

雖然我出生在混血家庭,但也回到過祖先曾居住的地方。那是真正的故鄉,參與當地的宗教儀式和文化儀式,對樹皮畫有比較多的了解。

樹皮畫變得更好懂了

樹皮畫繼承了傳統,但在今天也有變化。

歐洲人到來前,樹皮畫是教學用的,沒人保留它。歐洲人覺得它很好,將它看成藝術品,所以今天樹皮畫也開始改變了。

過去是用不同顏色的土或植物給樹皮畫上色,現在大家都改用化學顏料了。化學顏料的優點是比較顯眼,而且不掉色,適合做成商品。此外,如今在製作樹皮畫過程中,畫家會使用化學膠水,從而使畫面立起來。

傳統樹皮畫是內部之間交流用的,同一族群的人彼此明白這個符號代表著什麼。現在已失去了這種氛圍,現在創作樹皮畫都是為了銷售給陌生人,所以畫面正變得越來越具象,抽象的東西越來越少,比過去更好懂了。

樹皮畫變得更好懂了

很多人擔心這種變化會毀滅樹皮畫這種傳統藝術,我的看法正相反:變化不等於毀滅。

在6.5萬年期間,澳大利亞的原住民一直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推動了原住民文化不斷發展。

不僅澳大利亞如此,全世界都如此。

舉一個例子,文藝復興初期,油畫都是畫在木板上,後來改畫在帆布上,這一改變並沒有消滅油畫,反而讓油畫更加輝煌。

我們不可能再住當年的屋子,過曾經的生活,文化也一樣,它必須不斷發展。四五十年前,那時創作出來的樹皮畫也許更傳統一些,但那時誰又能想到,它在今天會得到全世界的歡迎呢?

任何東西都如此,只是保持原汁原味,那是行不通的。

今天原住民這樣創作樹皮畫

澳大利亞有很多原住民社區,每個社區都有藝術中心,畫家們在這裡一起創作,共同探討,並及時了解市場需求。

政府給每個藝術中心都安排了一名專員,他負責與各大博物館聯繫,同時也了解樹皮畫製作工藝。市場需要什麼,專員就會指導畫家們畫什麼。當然,也有少數畫家不聽他的,因為他們自己就能引導市場。

創作樹皮畫有多難?其實一點也不難。也許對外行來說很難,可對畫家們來說,一切都不是問題。如果說難,可能找原材料有點難,製作樹皮畫要找到合適的樹皮。如果是比較大的畫,就要找到足夠大的樹。此外剝完皮後,還要反覆壓制,以把樹皮攤平,再將其表面打磨好,這要花費不少功夫。

在過去,畫家們還要收集顏料。過去創作樹皮畫的所有顏料都是從土地中來,這和中國的水墨畫很像,水墨畫的顏料也都是從土中獲得的。現在有了化學顏料,就方便多了。

過去畫家都是用頭髮做毛筆,現在可以使用各種筆,甚至有的畫家使用棉簽畫。

藝術中心是一個小房子,畫家們每天早上來上班,在裡面畫畫,有時聊聊天、唱唱歌,樹皮畫家的生活還是挺快樂的。不像別的畫家,只能悶在工作室里,自己想破腦袋。

女畫家如今更受歡迎

在過去,樹皮畫必須由父親畫,女兒只能協助,不允許她們畫。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越來越多的女孩也開始畫樹皮畫。在今天,最貴的樹皮畫往往出自女孩之手,因為她們更有創造力,能突破傳統的條條框框,結構感也更強。

在過去,樹皮畫除了用於宗教儀式,也用來記錄歷史。會講述某土著族群歷史上著名的獵手、戰士等,以及如何捕獵袋鼠。

如今原住民畫家也用這種方式來畫現代史,比如有的畫二戰,還有的畫從飛機上看到的悉尼。現在的優勢在於可以用文字來寫歷史,過去只能畫,或者通過集體舞蹈來表演。

現在很多學者試圖從樹皮畫中探索原住民的歷史,這種嘗試很有意義,畢竟澳大利亞歷史非常漫長。

1988年時,澳大利亞政府舉辦了庫克船長登陸200年紀念活動,引起原住民極大不滿。在今天,這種活動已不可能再有了,因為通過樹皮畫,原住民的歷史可以被看到,原住民的聲音可以被聽到。

本文據瑪戈·尼爾談話整理成文

瑪戈·尼爾: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致力於原住民文化的展示。同時,兼職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文藝術研究中心及澳大利亞原住民歷史中心教授。曾擔任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原住民展廳」的主要負責人,現為澳國博館長的原住民文化首席顧問。

文| 唐山

本文刊載於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報》B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聖卡羅劇院芭蕾舞團首次登陸國家大劇院 芭蕾童話《灰姑娘》演繹傳奇愛情故事
40年光影+40年光陰:望海潮,聲聲慢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