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假如貿易戰硬著陸,美國扛得住嗎?我們算了一筆賬

假如貿易戰硬著陸,美國扛得住嗎?我們算了一筆賬

文/梅新育

中美貿易戰雙方已經正式開始互相加征關稅,這場美方主動尋釁發起的貿易戰最初提出的涉案貿易額(500億美元)就大幅度超越了全球貿易史上此前雙邊貿易爭端涉案額的最高紀錄,而且美方威脅還可能進一步成倍加碼,甚至向中國對美全部出口額外加征關稅。

中國是連續多年的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如此大規模的貿易戰對中國涉案出口、進口部門收入及就業必定會造成一定衝擊,甚至是比較大的衝擊。那麼,中國究竟能否承受住這場衝擊?特別是能否承受住中國對美全部出口均被額外加征關稅的極端情況的衝擊?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兜底,而且也是因為我們能夠在貿易戰情況下保住相當一部分美國市場,並努力開拓新的海外市場。

首先,海內外都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今天的美國,在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中已經不再佔有二戰結束後初期和冷戰剛剛結束之時那種獨步天下的體量份額。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美國實際GDP僅佔全球15.40%。按照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在全球進口貿易總量中,美國進口佔比在二戰之後的第一個高峰是1950年的15.06%;隨後多年沉浮不定,1984—1986年間上衝突破17%大關,依次為17.10%、17.39%、17.28%,隨後再度下浮。1999-2002年是美國進口貿易在全球佔比最高時期,突破了18%大關,依次為18.09%、18.92%、18.39%和18.01%,隨後再度下降。到2013年,美國這項佔比已經下降到12.30%,去年(2017年)也只有13.42%,相當於最高峰時期佔比的七成。「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這正是當今中國面臨的全球貿易體系狀況寫照。

進一步審視此次中美貿易戰雙方向自對方進口加征關稅而對涉案出口、進口部門收入與就業的影響。就總體而言,由於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宗貨物在中國市場佔有率不是很高,最高30%上下,較多的是百分之一二十,而且可替代性較強,如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美國大宗貨物大豆在華市場佔有率為1/3左右,但中國能夠比較便利地從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其它國家獲得替代貨源。由於中國實施對等報復而對中國市場相關貨物供給的影響相對較小,相應地對相關就業的影響也較小,影響主要體現在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出口部門及其就業的影響。

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出口市場。按中國海關統計,去年中國對美貨物貿易出口29103億元(4298億美元),進口10430億元(1539億美元)。在中國對美貨物貿易出口中,主要項目及其去年出口額(中國《海關統計》數據)如下:

「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1985億美元;

「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197億美元;

「光學、醫療等儀器;鐘錶;樂器」,106億美元;

「賤金屬及其製品」,225億美元;

「雜項製品」,510億美元;

「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424億美元;

「鞋帽傘等;羽毛品;人造花;人發品」,160億美元;

「塑料及其製品;橡膠及其製品」,185億美元;

「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139億美元。

在美方公布的建議加征25%進口關稅商品清單中,涉案中國商品分布在機械、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術、機器人、醫藥產品等等行業,而且主要是企業使用的資本設備產品、零件附件和中間投入品,少有最終消費成品。在外貿分類中主要分屬以下項目:「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光學、醫療等儀器;鐘錶;樂器」,「賤金屬及其製品」,「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

根據中國產品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如果加征25%關稅而中國相應出口企業不作任何調整,被加征關稅產品中有一部分可能要退出美國市場,至少是暫時退出。但500億美元出口額在中國出口總額(2017年為22635億美元)中佔比不高,2017年僅佔2%;且涉案中國出口商品多達1300個獨立關稅項目,亦即平均每種受限出口商品受限出口額3846萬美元,分攤到每家企業的貿易額更小,相當一部分當事企業應該能夠有自我消化能力,而不至於要靠裁員等手段度過難關。

如果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直至特朗普威脅的極端狀況,即中國對美4298億美元(美方統計是5000多億美元)出口全部被額外加征關稅,影響面會大大擴大,但對新增當事中國出口企業的收入、就業衝擊程度應該不如500億美元清單涉及企業所受衝擊。

因為為了今年中期選舉,美國的第一份500億美元清單竭力避免納入居民日用消費品,以求儘可能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如這份清單中的84198150稅號下加征關稅商品是「爐灶,爐灶和微波爐,微波爐除外,用於製作熱飲或烹調或加熱食物,不用於家庭目的」;但倘若美方追加兩千億美元涉案貿易額、甚至向中國對美全部出口皆額外加征關稅,就不可能不納入相當一部分居民日用消費品,而這些「中國製造」商品在美國市場佔有率甚高,即使加征關稅,也難以被替代而退出美國市場,效果很可能只是抬高美國市場銷售價格。

如微波爐,廣東格蘭仕公司的產品出口比例甚高,而且出口總量中一半是銷往美國市場。這家公司以「價格殺手」著稱,倚重價格競爭力,加征25%關稅貌似對其在美國市場競爭力影響巨大。但中國微波爐生產佔全球份額極高,僅格蘭仕一家就生產了全世界60%以上的微波爐,加上美的電器,中國佔全球微波爐生產份額當在90%以上,絕大多數外國品牌微波爐的絕大多數產品實際上也都是由格蘭仕、美的代工的。即使一次對他們的產品加征25%關稅,美國進口商也不可能找到新的供貨來源。

總體而言,這些中國對美出口大宗貨物市場佔有率甚高,普遍在30%以上,過半、甚至70%以上者也不鮮見。如中國製造的傢具佔美國市場48%,有數據稱僅廣東省佛山一市的傢具產業就佔全世界十分之一;中國手機生產量佔全世界90%以上;中國紡織服裝產品佔世界市場36%;……「中國製造」的市場份額如此巨大,意味著即使美方加征關稅,美國進口商在可預見的未將來也找不到新的供貨來源。

上述分析隱含地假設中美相關企業不作任何調整安排,但在實踐中,中國企業肯定會與美國進口商協調合作,開展調整,以求削弱加征關稅帶來的衝擊。短期內,雙方必然會在加征關稅清單公示期內加緊簽約出貨;在長期內,他們會調整生產安排,以求提高效率,消化25%加征關稅影響,以及儘可能規避加征關稅的打擊,利用美國原產地規則就是其中之一。由於美國原產地規則奉行當地成分標準,只要對美出口貨物中使用美國零件、附件和服務等價值達到一定比例(如50%),即使最終生產組裝是在中國完成,也可認定為「美國製造」而享受優惠、甚至免稅待遇進入美國市場。在實踐中,有些美國企業恐怕應該已經開始把這次中美貿易戰當作機會運用相關原產地規則進行布局了。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低估中國涉及相關產業提高效率、消化加征關稅衝擊的空間。事實上,近年中國製造業企業因應人力成本上升趨勢而開展的「機器替代人」設備投資規模巨大,許多屬於全球領先,如格蘭仕建造了全世界第一條全自動微波爐生產線且已運行兩年以上。這種調整的活力也必然會應用於應對貿易戰。而且,第一份加征關稅的500億美元清單涉及產品很多因西方企業壟斷而利潤率甚高,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只要能夠提高效率,即使加征25%關稅,也能在美國市場贏得價格競爭力。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天下眼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與默克爾不得不說的三大心結 德美矛盾到底由何而來?

TAG:光明天下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