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展覽有怎樣的「前世今生」?

藝術展覽有怎樣的「前世今生」?

學習看展是沒有「天上掉餡餅」這回事的。只有學習藝術史與文化史,別無他途。

喜歡看藝術展的文藝青年有福了,今天中國的藝術展是前所未有的多。同時,文藝青年有難了,因為藝術展並不像電影,我們往往看不懂。

吳冠南作品

藝術展的「前世今生」

中國古代並沒有「藝術展」的概念。但並不是說古人的作品沒有展示之地,文人畫家們在書房、庭院、松林、書畫舫展示他們的畫作,手卷徐徐展開,長卷用竹竿挑起來。在這些最早的「藝術展」上,文人畫家之間的互相鑒賞、評判、口口相傳也具備了現代展覽的大部分元素,但是還沒有現代展覽的策劃、主題和針對空間的利用。

傅抱石《蘭亭修禊圖》

明末清初的中國藝術展覽的形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舊時在文人書房、園林中的書畫交流,漸漸轉移到鹽商巨賈的豪宅里,商人階層成為文人雅集的重要贊助者和書畫交流的主要組織者,書畫的品位也由清雅悠遠的文人品位轉為奼紫嫣紅的市井審美。

到了民國,中國繪畫的話語權已經由舊時的政治和文化精英手中轉到大眾手裡,傳統水墨畫家流行結社,留洋歸來的新派畫家興辦學校,各個派系爭先刊登廣告、公開辦展、大方售賣。

1950年代之後,民國的多元化格局被取代。

1979年之後,草草社、星星畫會的展覽開始萌芽,象徵著中國藝術生態的多元化再次復甦。

隨著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與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始,現當代藝術的新潮洶湧而至。當時全國出現了官方體制之外的數百個藝術小團體。他們在自己的宿舍、公園、倉庫,甚至馬路邊上舉辦了許多前衛藝術的展覽,前衛藝術也在體制藝術的夾縫中露出小荷尖尖角。

現當代藝術新潮運動之後,中國的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生態已經勢不可擋。

作品依然是主角

歐洲早期的繪畫可能是教堂中的裝飾,可能是皇室城堡里的點綴,但絕對不是空間的主角。歐洲最早的畫廊採取的展覽方式是從地面到天花板的密集式掛畫,甚至看不到一點牆面。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畫家話語權的崛起,他們覺得作品應該是整個展覽空間的主角,他們開始爭取更為自主的掛畫布展方式,現實主義大師庫貝爾和莫奈都不滿主辦方的布展,自己重新設計全新的展覽空間。

今天我們在畫廊內常見的單排水平線對齊的畫作懸掛方式,直到19世紀末期才開始在英國國家美術館第一次出現。從此之後,此種掛畫方式成為主流,也意味著畫廊作為權威的現代藝術體系的建立。

到了20世紀初,德國的現代主義展覽上,組織者開始用白色的粗布作為背景,後來直接把牆刷成白色,去除了干擾作品的因素。白色的牆壁讓作品從皇室貴族的金碧輝煌的牆上脫離出來,讓作品回歸到自身。畫廊的白盒子空間抽離了所有干擾藝術的元素,所有的電線、設備都被隱藏在潔白的牆壁和拋光的地板背後,隔離了一切「藝術之外」的因素。作品由空間的裝飾品成為空間的主角。

展覽手冊和說明牌則嘗試讓更多的大眾了解藝術品,藝術展不再是為了那些從小就受到藝術熏陶的上層階級而開設。現代展覽模式的建立,不僅是對傳統展覽的觀看方式的改變,事實上也是貴族權力衰敗,中產階級與商人階層崛起的寫照。

知識的儲備任重道遠

我們今天願意放下手機幾分鐘(因為進了門還是要拍照發朋友圈,所以只是放下幾分鐘)去看展覽,這當然讓人欣喜,但是說到如何能夠迅速學會看懂一個藝術展,這又讓人沮喪。有人說,西方藝術亂七八糟看不懂,其實你是啥都看不懂,包括中國藝術,什麼是氣韻生動?齊白石為什麼好?什麼是文人畫、院畫、界畫?你也分不清。所以,第一步還是學習藝術史。

簡單來說,因為藝術展不是電影,電影是由你買單,所以導演必須拍得讓你看得懂和看得爽,而藝術展並不是你買單,所以它只對買單的人(業內人士)負責。如果你要看得懂,只有學習藝術史與文化史,別無他途。

是不是背熟了藝術史上的各種流派就看得懂藝術展了?那隻能保證你看得懂以往的展覽,要看懂今天的展覽,你還得了解全球化、消費主義、文化殖民、種族主義、女權主義、歐洲中心化、個人身份……等等這些歐美當代藝術家最常關注的政治與文化的主題。哦,最近歐美還流行難民題材,你還得學習一堆宗教文明的衝突與恐怖主義的起源,新保守主義與左派思想的分裂,才能看得懂最新的許多作品。

當然了,話說回來,我們未必需要看得懂,才能享受一件事,很多人其實也看不懂自己的「男(女)票」,可是不也很享受大家在一起的時光嗎?去看藝術展也一樣。只要謹記拍照的時候,別撞壞作品就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藤藝術 的精彩文章:

聞章:一把扇子,這不是《易》么?

TAG:青藤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