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傳一刻189期:張馳-《傷寒論》引《神農本草經》藥味評略(二)

真傳一刻189期:張馳-《傷寒論》引《神農本草經》藥味評略(二)

真傳一刻189期:張馳-《傷寒論》引《神農本草經》藥味評略(二)


講者簡介

張馳,男,1985年8月生,吉林長春人,民革黨員,現任長春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教師,世界中醫聯合會青年中醫培養工作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術傳承與創新聯盟理事,頤仁青年中醫會理事。師承海外中醫師沈謙益先生,傳承傷寒氣化學派理論。

主要從事《傷寒論》理論教學及臨床應用,臨床主攻方向:惡性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支氣管哮喘、腎病綜合征,在臨床工作中獲得了患者的廣泛好評。

著有《新刊四海同春疏注》,學苑出版社,2012;《傷寒論錢塘章句疏要》,學苑出版社,2017。


中醫家推薦

在《<傷寒論>引<神農本草經>藥味評略(一)》中,張馳老師精義入微地剖析了甘草、桂枝《本經》原文,接下來將繼續以《本經》藥物在《傷寒論》出現次數多少為序,依此講解大棗、芍藥、乾薑。如果我們把乾薑、生薑看做是一回事(《本經》乾薑條文中曰,「生者尤良」),那麼可以驚喜地發現,原來仲師運用最多的五味葯就是桂枝湯組成!113方多數不離其中,無怪乎桂枝湯被譽為「群方之首」!若非仲師對《本經》神而明之,何能妙用至此!

■ 溫馨提示:本文約11049字,閱讀大概需20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講稿實錄 ▽

3

大 棗

第三味葯大棗,出現了40次。「大棗,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這條文貌似很長,但實際上你把它歸攏歸攏就特別簡單。

張隱庵先師認為大棗具五色,「大棗氣味甘平,脾之果也。開小白花,生青熟黃,熟極則赤,烘曝則黑,稟土氣之專精,具五行之色性」,在這上頭大家應該是一目了然的。我到過山東,到過其他一些地方,那麼跟大家交流的時候,包括好多搞植物的老師,我就問他們說大棗究竟什麼顏色?到底是不是存在這個五色棗?紅了之後一曬就黑了?那麼人家跟我一聊,千真萬確。因此確實是具有五色,為脾之果。關於大棗,實際上我還真有不少想說說,別看這個葯不顯山不露水的,對吧?

1心腹邪氣,安中養脾

首先它說了一個事兒,「心腹邪氣,安中養脾」,那麼我從兩個方向論證了一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欲作奔豚」,用了大棗15枚;炙甘草湯證「心動悸,脈結代」,用了大棗30枚。我們看到這裡大棗的枚數是不一樣的。「欲作奔豚」用15枚,5代表什麼?代表中土之數。我們知道,奔豚的發病機制,「腎之積,名曰奔豚」,腎水上乘。上乘的時候,那麼我們以土治之。所以心腹之邪氣也是奔豚症往來於心腹。還有一個「脈結代,心動悸」,它不是一個邪氣來乘的問題,而是血脈不足,那麼從這個角度的話,通過補虛也是一樣能安中養脾。二者前後不同。

2助十二經

所謂「助十二經」,我沒有取哪個條文,我做了《傷寒論》中所有大棗的枚數的這麼一個表格,覺得應該也相對地一目了然。

四枚: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加芒硝湯

五枚:桂枝二麻黃一湯

六枚: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

十枚:大青龍湯、十棗湯

十五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二十五枚: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

三十枚:炙甘草湯

這是除了12枚的,《傷寒論》中所有包含大棗的方,12枚那個太多了,裝不下,我就把12枚以外的所有用大棗的做了一個統計。其中打比方有4枚的,桂麻各半、桂二越婢一這幾張方,輕症對吧,取它存胃氣這麼一個作用;還有5枚的話,意思的話就是厚一點;比較有特徵的,你看6枚的,都出現在柴胡劑,取什麼?12除以2,對吧?分陰陽,取這麼一個作用;10枚的都是峻劑,不論是大青龍,還是十棗湯。大青龍發汗,裡面用麻黃六兩,是整個《傷寒論》里麻黃用量最大的,但是用的時候要用大棗10枚,告訴你脈微弱者不可服,服之厥逆,必須要無少陰證。那麼十棗湯也是比較猛這麼一個方,在這的話也用10枚大棗。值得說一說的,我覺得當歸四逆湯這個有特點,25枚,也有人從河圖洛書的角度算過,有這麼一個事兒。它們之間到底有沒有內在的聯繫?但是在臨床上我個人用當歸四逆合方,有的時候真的就沒有時間給患者查數,所以怎麼辦?我給藥房一個標準量,一般來說我開當歸四逆用90克的大棗去配,效果還不錯。一般就是90克,少於這個不行。為什麼?你說溫通這個肝的血脈,用來用去通的可勁兒了,最後這個人氣色會晦暗,相反,用大棗之後,由於當歸四逆在裡頭這個宣導行經的作用,通草、細辛加上清酒這麼一串,竅串開了之後,大棗在後頭跟著,瞬間就補足了,這時候人反而會很好。

那很多人問我說大棗能不能隨便吃?我當然都告訴他們不能,原因很簡單,咱們說這個諸果裡面,棗是特別難榨汁的,其性粘滯,既然這樣它很粘,它就能保存什麼?人的氣血和津液。打一比方,鬧災荒的年景,有幾枚大棗,這人就能活,因為它能緩之,像海綿一樣能吸水。但今天威脅我們健康的主要因素,絕對不是因為不足,恰恰相反,吃得太多,動的太少,那你說能用它養生嗎?既然這樣的話,那當歸四逆湯棗把拿掉唄。不行!你通血脈的時候一定要用它助十二經之力。

有人問我說,那個總汗蒸行不行?那咱們想當然都知道不行,尤其是分季節,對吧?到冬三月的時候,謂之封藏,那你沒事不能老汗蒸。但是有的人說了,汗蒸之後氣色好,這只是偶爾為之而已。如果有人特別熱衷汗蒸的話,你可以給他一個合理的建議,來點大棗,對吧?25枚大棗掰開了之後,煮棗湯,你再蒸效果好,晚上不會失眠。好多人汗蒸之後失眠,為什麼?發汗太過,對吧?沒到「叉手自冒心」那程度,但是心血已經傷了,心不藏神。所以《本經》裡頭寫的這個「助十二經」,你看,是很細膩的。炙甘草湯更不用說了,對吧?大失血的那麼一種狀態。

3平胃氣

「平胃氣」,我在這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吳茱萸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為什麼?我們知道吳茱萸湯平胃氣,那麼無出其右,主角是吳茱萸。這張方在臨床上我在大量用的時候,吳茱萸用過70克、80克。我的一個兄弟曹然老師,他用的量更大,120克這麼用。我在臨床用的量沒有那麼大,抬手24克標準量,少一點也是18克左右,當然,更少的也有,因人而異。用這個葯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好處——治頭痛,吳茱萸湯一上去,血壓馬上下來。這個咱們都知道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降濁。我在給本科學生講課的時候,正好也剛講到陽明,我給學生說一個話,我說陽明的特徵:里、熱、實,三個字,但是你千萬不要忘了,裡頭還有一個虛寒。因為在臨床上,我不知道南方是不是這樣,我們東北陽明虛寒還是更多,要比實熱證多的多。現在的人幾點睡,對吧?現在的人都吃什麼?經常運動嗎?所以從這個角度,虛寒和濁陰的問題首當其衝的更多,那麼用吳茱萸湯降濁效果非常好。我們古人講,到重陽節的時候要遍插茱萸,為什麼上山插茱萸?那麼濁氣就往下降了,取這麼一個象。

但是有一個問題千萬要注意,吳茱萸好多人用了之後壞了,用完了吳茱萸湯之後好多問題,心慌、乏力、沒勁。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吳茱萸能降濁,但是我們剛才講課的時候給大家強調一個問題,我們要知道它的道理,知道道理之後,自然知道它有什麼用,有什麼代價。吳茱萸降濁的代價是什麼?濁陰降了,人的生髮之機降不降?一樣的。因此,這個時候怎麼才能讓吳茱萸平胃氣的時候不傷正?它的秘密在於人蔘和大棗。我在用的時候,打一比方,30克吳茱萸必加15克人蔘,它倆之間是一個2:1,這是我在臨床的常用量,大棗一定要與吳茱萸的量相同,有大棗進來你放心,它降濁的時候準保不傷正氣。

人的這個生機千萬不能損傷,年輕人還好,歲數大的人這一棒子砸下去,趴下就不太容易起來了。人的一生就好像春夏秋冬,我們講《素問·上古天真論》的時候,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其實不就像是春夏秋冬嗎?天有春夏秋冬,人也一樣。人1歲到20歲左右,咱們說是春天,以此類推。那麼當人進入到秋冬季的時候,其實元氣易損,生機難復。因此,仲景先師在用方的時候,你看他不是單味葯這麼用,配合起來,考慮的問題很長遠。那麼說大棗平胃氣,是從這個角度來的,它沒說「補胃氣」,叫「平胃氣」,平胃氣的時候,你用殺伐決斷的葯,缺不了大棗的這個輔益,在這體現。

4通九竅

「通九竅」,那麼在這我舉了這麼一個例子,當歸四逆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實際上,剛才講「助十二經」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它說清楚了。道理我認為跟「平胃氣」相通,殺伐之力太過,那麼服之以大棗。既然通竅走竄之力太強,何不補之以大棗?那麼佐證了《內經》的一句話,「脾不及則令人不通」。不通和不用,這個東西是很辯證的。

5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

「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這個我是特別有感觸的。《傷寒論》十棗湯不名之以大戟、芫花、甘遂,而名以棗,言祛邪之功在於扶正。十棗湯這方子我常用,常用到什麼程度?我後備箱里現在還放一袋甘遂,在後頭放著,我一說,可能有的同道都覺得我這個有點玩過了。在臨床我這麼弄,十棗湯直接打成粉,因為患者他自己沒法打,對吧?打成粉直接扔患者家裡。一老太太肺癌胸水,怎麼辦?我直接把十棗湯放那兒。胸腹水有一個特徵,《傷寒論》里這麼講的,「引脅下痛,乾嘔短氣」。「引脅下痛」,現在咱都懂,對吧?胸腹水在這墜著,水往低處流,擱這兒成懸飲了,如華蓋之高懸。「乾嘔短氣」代表什麼?有水飲壓迫的時候,這個胃受到壓迫一定乾嘔,短氣是它的火候,臨床見很多患者躺不下,坐著喘還行,往下一躺,這水怎麼樣?隨著這個身體的體位變化,水往上來,上不來氣了。我就告訴老頭,我說老爺子您老人家記住,只要一看老太太躺不下,怎麼辦?十棗湯馬上給她用,我給你這個權利。為什麼?急症,我晚上睡覺也關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不用問我了,只要看見她躺不下,一口氣上不來了,馬上用!怎麼用?說起來很汗顏,我的這些患者們最後被我培訓的十棗湯用的熟練程度超過我,非常熟練!怎麼弄?簡單的說,大棗十枚煎湯衝散。

當然,我要說一個問題,在臨床新疆大棗我是從來都不用的,但是在這兒不一樣。為什麼?新疆大棗過於肥大,對吧?由於那種特殊的氣候,過於肥大,西方的這個金氣過強,那麼到通常這個葯里不中和。過於肥大是優點,那優點太過就變成了缺點,就不中合。但是有一點我絕對要用新疆棗,就這個十棗湯的時候。為什麼?仲景先師告訴我們,大棗肥者十枚,如果仲景先師當年見到新疆的和田大棗,嘴角怕都笑抽了,為什麼?夠肥了,對吧?真的是這樣。

我在給患者用十棗湯的時候,心裡很擔心的不是甘遂、芫花和大戟能不能把她的懸飲完全打掉,擔心什麼?這一副葯下去,她能不能受得了。我們知道,它的原方把十枚大棗熬成湯,然後把這個散劑放在裡頭沖服,對吧?那麼這個過程這麼一弄的時候,仲景先師告訴我們說,身體強的人用一錢匕,羸人用錢半,1.5克。那麼這麼用的時候,我就有一個疑問,我特別想問仲景先師,有強人嗎?我在用的時候沒有見過。好多老年人有這個肺癌,腫瘤病到這個期的時候,身體已經很衰弱,我真的不敢用3克,都是1.5克。我唯獨擔心的就是,大棗夠不夠,行不行?這時候,我真的體會到了什麼叫「補少氣、少津夜,身中不足」。仲景先師沒有選擇人蔘,沒有選擇甘草,沒有選擇黃芪和山藥,唯獨用一味大棗,在這裡頭「補少氣、少津夜,身中不足」的這個味道,我覺得說的淋漓盡致。

6大驚

「大驚」,這個很有意思,《傷寒論》裡頭說「大驚」驚到極致的這麼兩方,一個是救逆湯,還有一個柴胡龍牡。這兩方里,其實它們的主角並不是大棗。救逆湯里主角是誰?蜀漆和龍牡,對吧?救逆湯原文是這麼說的,這個人傷寒,醫生以火迫劫之,最後造成一個問題,「亡陽,必驚狂,卧起不安」,很多同學問我說,老師那我們今天沒有看見傷寒的時候被火迫劫呀?我跟他講這麼一事兒,我說你不能這麼看問題,舉一個案例,我有一個外省的患者到我這來,看了兩診效果不錯,後來我聽朋友跟我講,說他在別的群里聊我看病的事。我說是不是我給人看壞了?他說不是,說後來掛不上號,抱怨說調好了,最後接不上了。什麼病?他到我這來了之後,我一摸脈象,挺有意思,脈象滑數而斂於內,我心裡說,你這是一個誤治。當然,我沒說出來,因為我有個習慣,好多時候患者來了之後跟我說,我之前的大夫怎麼怎麼著,我說你打住,我不聽,直接摸脈,咱就聊你的事就完了,別聊別人。為什麼?其實我充分相信,患者在這能說別人,就能到別的醫生那說我。同行之間的尊嚴,哪怕我們犯點錯誤,互相擔待一點,需要維護。當然,我們說這麼一個問題,維護是維護,我們不能姑息一些原則性問題。其實私下裡我跟學生講,咱們就要講這個問題,那你用錯了就是用錯了,對吧?不能最後讓患者買單。但我們同行之間,中醫不容易,是吧?我們互相之間幫襯一點。

那他這個就是這麼一個事,但這個誤治其實還有這麼一個情況。他得了一個虛寒病,跟我講找了一個年輕中醫,用了一個什麼法兒?理中。我說你這個治的對,他說我也不知道對不對,用了理中之後,用了這麼兩診,發現嘴上上火,就找一個老大夫那去了。我當時就給打斷了,我說你這個就錯了,為什麼?你別說年輕中醫的事兒,我在這坐著,我給你開方有的時候都難以保證這方用的這麼有分寸,用點附子這火過一點,下回咱再往回捋一捋,對吧?很正常,這個我是不覺得丟人的。那人家明明給你調的挺好,你為什麼轉身就走了?他說我也後悔,我說你為啥後悔?他說到老中醫這,當然咱沒有無意冒犯,就說這個事兒,到老大夫那,人蔘、鹿茸什麼的反正都用了,用完之後壞了,睡不著覺,鬧心心煩。

在這兒問題來了,我們在臨床上其實真的見不到仲景先師當年的場景,外感之後燒針驚狂見不著了,但是我們見沒見過好多患者沒事就看一看養生節目,然後搞了好多人蔘、鹿茸、藥酒、保健品。見過吧?我相信各位都見過。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是一個虛寒證還罷了,如果有熱怎麼辦?且不說關門留寇,造成壞治的比比皆是。就像我這個患者,煩、躁、熱,一個西醫給他診斷叫「精神分裂症」,這麼一個診斷,然後我跟他說一句話,我說你這個從我們中醫上來講是一個壞治。那麼怎麼治?仲景先師以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斂,加龍牡之潛陽,關鍵時刻用這麼一味葯——蜀漆,破其痰熱保護陰液。當然了,實話實說,很慚愧,我的藥房沒有蜀漆,只有常山,蜀漆進不來,能力有限。但是患者用完之後,效果也很好,一周之後這個氣血心態都平復了。

其實我們熱熱鬧鬧的講完了,但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遺忘一個角色,大棗。我們總說仲景先生治病的時候寬猛相濟,往往有痰熱斂於內的人,把痰熱推出去之後,如果裡頭的正氣不足,進來的不是正氣,有可能是邪氣,趕虎驅狼,你攆走一個董卓,又進來一個曹操,這時候大棗甘草這些葯很平淡,但是無聲無息地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仲景先師1800年前已經都替我們買完單了,咱們只是照方開藥。你把這個邪氣驅出去之後,其實不知道這個裡頭正氣可能完全是虛的,哪怕一陣風進來,就有可能又變成一個中風證。為什麼沒中風?有大棗在這,對吧?以此類推,胸滿煩驚,柴胡加龍骨可不可用?一樣可以。

4

芍 葯

接下來說芍藥,出現了32次。這個芍藥,鄒潤安先生在《本經疏證》裡面這麼講——「破陰結,布陽和」。「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關於這個我們也是逐條的分析。

1邪氣腹痛

首先「主邪氣腹痛」這句,我相信的各位老師們非常的有體會,治腹痛在整部《傷寒論》中,芍藥無出其右。那麼為什麼?其實講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本經》講芍藥為什麼能幹這個事兒?能散陰結。芍藥在這個秋冬季的時候,它的根還在往土裡扎,能散陰結。能散陰結、能紮根,那麼就能布陽和,春夏開春的時候它就能長出來。所以在這兒,我就舉了兩個例子。首先,當歸芍藥散治腹痛已經是大家都人盡皆知的事,還有特別有名的方,像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都用芍藥。另外,我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小柴胡,我覺得很生動。為什麼?小柴胡證,如果腹痛的時候,去誰?你從去哪個葯就能知道仲景想幹什麼。他不想讓它寒,去掉黃芩,加誰?加芍藥。去黃芩之苦寒,加芍藥以木之酸斂。

那麼說到這兒的時候,其實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芍藥到底什麼味?《本經》原文講「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對吧?苦平。擱到我們今天,認為芍藥味酸。那這個問題就來了,到底什麼味?我做學問,咱實話實說,做學問做的很淺,能力也是十分的有限,但是我說說自己的體會。我認為芍藥味道還是苦的,但是酸味從哪能看見?咱們到藥房,有時間的時候咱們回去看看,你一拉葯斗子,在芍藥那靜靜地站一會兒,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酸味撲面而來。吃著是苦的,聞著是酸的,其氣其味不同,這是我的體會。吃著苦、聞著酸,其久煮之後重濁之力有苦泄之作用,但是其氣有這個酸斂之性,氣味各有不同。腹痛用這兒,就是用它這個涌泄之力去疏泄。

2除血痹,破堅積

既然能疏泄,後頭自然也就怎麼樣?能除血痹,能破堅積。舉了這麼個例子,「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所謂的加芍藥、加大黃這麼兩張方,以芍藥酸苦涌泄之力,去血痹堅積。實際我們在臨床上,打比方,這個腫瘤病有這個血證的,包括靜脈曲張等這種可見的血證,和無形的血證等等,皆可治之。

3寒熱

「寒熱」,這兒我舉了這麼一個例子——桂枝湯,取酸甘化陰的作用。實際上桂枝湯小方子不大,但是了不得,既有桂枝甘草之辛甘化陽,又有芍藥甘草之酸甘化陰,更有棗姜之調和營衛在裡頭。那麼我們同樣知道,營和衛並重,二者都重要,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看一些後世的議論,比方說葉天士先生的《溫熱論》就講,「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這句話咱們都熟,後頭其實還說兩句,「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為啥溫病跟傷寒不一樣?溫熱之邪炎上,寒邪趨下,傷寒傳足而不傳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傷寒論》以寒邪為重,但仲景先師第一就考慮到了治病的時候注重一個陰陽自和的道理,驅寒的同時,芍藥甘草要養陰,陰陽之間的這種互用的關係,淋漓盡致。

4疝瘕,止痛

「疝瘕,止痛」,這兒我舉了小建中這麼一個例子,「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在臨床的時候,我主要是用小建中湯治疝氣用得多,從補虛的這個角度,而且小建中裡頭它的芍藥是加倍的,加倍其酸斂之性能緩急。

5利小便

那麼說芍藥利小便,這條就很有意思了,《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這個條文本身也是《傷寒論》一個有疑難的地方。難在哪?歷代有大量的醫家在論證一個問題,就是利小便的時候要不要用桂枝?答案是要的。打一比方,《傷寒論》第71條五苓散證,我們說「脈浮,發熱,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的時候,五苓散一定要用桂枝。為什麼?因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一定要用桂枝去通膀胱之氣化。那麼到28條這兒就出了一個問題,剛才在五苓散還要用桂枝去通氣化,為什麼一到了這個條文要把桂枝拿掉?

大家的想法莫衷一是。比如,明清兩代的錯簡派認為這事就得賴王叔和,寫錯了,那不可能仲景先師前後用的方法不一樣。我怎麼看?我覺得王叔和說的沒錯,就要去桂,為什麼?從條文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所謂「服桂枝湯」分明是一個桂枝湯證吧?「或下之」,這個在我們東北話是有這麼一詞——「夾生」,就這理兒。咱們好多同道是南方人,能聽懂嗎?我們學校那個本科的學生好多都是南方的,我一說夾生全傻了都不懂。就是這個煮米飯煮得半生不熟,我們叫夾生。攻下之後,你說它依舊是桂枝湯證,那我當然可以從汗而解,如果說徹底落到膀胱氣化的這個膀胱腑,那我從膀胱而利,你是膀胱經和膀胱腑都行。結果這個一頭都沒占,占哪了?心下。「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占這之後,那麼一個問題就來了,你無論是用桂枝從表去發散,還是用桂枝從膀胱去下利,都不行。

那還用誰?《本經》裡頭有這麼一個用法,「茯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裡面有「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利小便」,那麼用茯苓以治「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在這兒你就能看見一個變化。因為我們今天是講白芍,那麼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裡頭去桂留了誰?留了芍藥。芍藥本身不能直接利小便,但是它在破陰結的過程之中開闊了脈絡,在酸斂酸甘化陰的過程中養了陰,以助其利小便之氣化,這手留在這。所以它利小便的這個作用,在《傷寒論》中也是可以體現的,就是這個方並沒有去芍藥,而是去掉了桂枝。

5

干 姜

第五味葯乾薑,在《傷寒論》中共出現了24次。關於乾薑,我覺得徐靈胎先生解釋的最好,「凡味厚之葯主守,氣厚之葯主散,乾薑氣味俱厚,故能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則旋轉於經絡臟腑之間,驅寒除濕和血通氣所必然矣」徐靈胎先生說味厚的葯都能守,那肯定,因為味厚者都重濁;氣厚的能散,因為氣本身是無形的,氣厚則能盪其邪氣外出。乾薑這個葯了不得,氣和味都厚,喝上去之後特別辣,氣也熱,喝上去之後一會就來了,因此它在散中能守,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徐靈胎先生用了兩個字——「斡旋」,氣機既在中間還不走。打一比方,就像這人繞著房前房後溜達,你說他走了,沒走,在這盯著,你說他在這站著,也不是,來回走。因此,乾薑能幹什麼?「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下氣,通神明。」

1胸滿,咳逆,上氣

小青龍湯里有乾薑,這條文咱們熟的都不能再熟了,「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心下有水氣,不單用乾薑。在這兒我想給大家再稍稍拓展一下,有的時候我在門診有朋友來抄方,我跟他們開玩笑說你甭抄了。為什麼?你這個小心眼?不是。我說,你抄我的沒有用,我都從《傷寒論》里抄的,你抄它來的更快。我這塊沒準開錯了,對吧?昨晚沒睡好覺,寫錯了就給你帶偏了,你看它錯不了。這個半開玩笑,也不是開玩笑。為什麼?其實咱們《傷寒論》反覆讀,書讀百遍,真的是其義自見。你會發現一個問題,仲景先師在小青龍湯裡頭其實用了一個大葯對,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這個葯對不光仲景先師用,後世在《外台》《千金》的時候出現過多次。我們從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中再凝練,再拆出來兩個葯做一個搭配,那就是乾薑和五味子。五味子善斂在外之氣入內,乾薑則善溫里之氣,以使其流通,這麼一個搭配。所以我在臨證的時候,如果有時候這人肺寒,一咳嗽,乾薑、五味子這兩個就來了,再不好使,細辛、半夏進去,跟《傷寒論》學,就學這個東西。

那麼,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這個是很切實的。但這兒有一點作為一個提示,臨床上曾經有一個同道問我一個問題,說看你研究《傷寒論》,我問你個事兒,這個小孩咳嗽有的時候我用小青龍,用完之後發現一個問題,咳嗽緩解了,但是變成了百日咳,咳一百來天,這事你怎麼看?小青龍到底能不能用?我問他一個問題,我說五味子你用多大量?他說那常規量唄。我說壞了,常規你就錯了,翻翻《傷寒論》裡頭五味子用了多少?半升。仲景先師那個劑量的折算,據柯雪帆老師的考證,五味子半升是38克,即使是小孩折半,也不能太少。我個人的體會,五味子在9克以內的時候,有收斂之作用;12克左右,它益氣的效果能比較顯著;15克能明顯見到益氣效果;18克以上,它發散的作用就開始出現了;那麼24克以上,在溫補之中有發散之性。當然,我指的是常人,那姚明不行,那體格這個量就不夠。因此,常人小青龍湯證有外感的時候,我都是五味子24克起。為了保險,用多大量?38克以上,這個我是嚴格遵照柯老師的考證的。在這兒,我們看到乾薑和五味子的配合作用。

2溫中,止血

「溫中,止血」,最有名的一張方,在少陰篇桃花湯,「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為什麼叫桃花湯?咱們知道,赤石脂有一個特別美的名兒——桃花石,方子有桃花石,有乾薑,有粳米,這裡頭沒用參,也沒用術。赤石脂本身能溫通小腸,能溫血脈,能固澀,但仲師在用的時候,其實有一個手筆在裡頭,用的比較有特點。

講到這個問題,我治過這麼一個老太太,腸道的滑脫,是從其他醫院轉過來的患者,西醫當然也努力地給她治療,但是效果欠佳。老太太腸道裡頭有若干息肉,每天滑脫滑得很重,往下流這個東西,如果是年輕人沒事,但是老太太80多歲快奔90了,到這個歲數,這口氣兒就很難,危及到生命了。怎麼辦?來了之後,一看虛寒象,桃花湯吧。桃花湯那個原法用起來真麻煩,這個桃花石一半全用,一半是研磨的,對吧?裡頭還要對一方寸匕的這個散,我就嫌麻煩沒用。結果怎麼著,第二周來了,老太太告訴我,不好意思,沒好。得了,我看後頭掛的仲景畫像,「您老爺子厲害,按您老的用吧」。一用,好了!這個過程之中,那麼不只是桃花石的作用,還有乾薑。仲景沒有用白朮,沒有用參,留了一味乾薑,能溫中。

那麼同樣,乾薑止血的作用,《金匱》裡頭的膠薑湯,對吧?「婦人陷經漏下,色黑如塊者,膠薑湯主之」。在這兒我們不多說。

3出汗

「出汗」,對此我不多講了。咱們都知道在《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篇》里,四逆湯證有大量的吐利癥狀出現,伴隨著有大量的漏汗和汗出。像「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388條)」、「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389條)」、「吐已下斷,汗出而厥(390條)」。那這個時候,我想除了附子固表的作用,乾薑在裡頭其實作用很大。

4腸澼,下利

「腸澼,下利」,舉了這麼兩張方子,白通湯和烏梅丸。白通湯條文極其簡單,「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簡單極了,這裡頭有附子、乾薑和這個蔥。當然,我用白通湯的時候,用的是蔥白。烏梅丸,「又主久利」,在這兒都是一個例證。在烏梅丸中,烏梅最大劑量,我們說烏梅300枚,對吧?那麼,其次大劑量的,黃連量大,16兩,然後再大劑量的,乾薑10兩,再往後的桂枝、附子等是6兩,蜀椒、當歸4兩而已。

那麼講到這兒,時間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謝大家的聆聽。咱們學術醫道尚淺,那問題也很多,希望大家對於出現的問題,多思考、多交流、多提意見。好,就到這。謝謝大家!

真傳一刻189期:張馳-《傷寒論》引《神農本草經》藥味評略(二)

整理校對:采采 洪婷婷 陳劍城

審核:張馳老師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來源於 張馳老師2017年11月在「 深圳市中醫經方協會第二屆公益學術講 座」的學術報告整理,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 歡迎投稿:bianjibu@zhongyijia.com.cn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不按「君臣」開處方?
疑難病(皮膚黑變病)探討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