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偶然看到一個抖音視頻,一個媽媽帶著三四歲的小朋友,站在副食店櫥窗前,對著鹵好的豬頭肉、豬蹄、豬鼻子說:
「你看,這就是小豬佩奇的鼻子,這個是他媽媽的鼻子,這個是他爸爸的,這個是他弟弟的,他們一家四口都被做成豬頭肉啦。還有你看,這個是他媽媽的豬蹄,也被剁下來啦。」

孩子瞪著櫥窗不說話,臉上寫滿了驚恐。
視頻結束了,下一個視頻自動開始。我很想鑽進屏幕里,抱抱那個驚恐的孩子。
在微博、知乎上,人們對這種「逗孩子」早就深惡痛絕,每年春節都會集中吐槽「熊親戚」。一種最典型的逗法就是「媽媽不要你了」,然後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們就笑起來:「哎喲,這小孩怎麼這麼較真?」
GIF
要說他們不心疼孩子嗎?也不一定,許多人其實很寵孩子,有好吃的都給孩子留著,孩子摔倒了他們也會衝上去扶。但是,他們似乎只在乎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對孩子的感受置若罔聞。
就像最近在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里,幾個中學生對父母說:
「我真的不喜歡蘋果和牛奶,我能不能不吃這兩樣了?」

孩子不明白父母為什麼總是無視自己的感受,父母卻覺得是孩子不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在他們看來,為了健康多吃蘋果是應該的,為了學習放棄舞蹈課是合理的,把手辦送給親戚家的孩子也不過是舉手之勞。
意識到他人與我們不同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家庭治療大師莫里·鮑文(Murray Bowen)將這種能力稱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一個自我分化程度較高的人能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他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思想與自己不盡相同,並坦然接受這個事實。他們不會默認「你一定和我想的一樣」,也不會因為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異而煩惱。
比如,一個人自己喜歡吃香菜,ta 無法理解那些討厭香菜的人在吃香菜的時候產生了怎樣的感受,但是 ta 能夠尊重別人的感受,不去強迫別人吃香菜,這就是自我分化程度較高的體現。
但是,一個自我分化不足的人會想:香菜多好吃啊,那些不吃香菜的人就是作吧?多吃幾次就習慣了。
自我分化不足的人需要藉助他人的認可來確立自身的價值,因此他們無法忍受別人和自己不一樣。為了消除這些不同,他們可能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要麼討好別人,通過改變自己來尋求他人的認同;要麼欺負別人,強迫他人服從、認同自己,甚至徹底否認別人,處處和別人對著干,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杠精」。
GIF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個故事,媽媽對孩子說「小豬佩奇被吃掉了」,她也許真的不知道孩子會那麼在意,也許是想向孩子證明他喜歡小豬佩奇是「幼稚的」。總而言之,她不能理解孩子對動畫片的喜歡,並且不能容忍孩子身上有這種她無法理解的地方。
難的部分在於,直到近幾十年,發展心理學才開始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探索那些「幼稚」行為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孩子一般要到四歲以後才能分辨齣電視中的事物不是真的。研究人員讓孩子們觀看錄像,錄像中有氣球、爆米花、海浪等等,並且向他們提出問題,比如「如果我把手伸進去,我能抓一把爆米花來吃嗎?」三歲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能答對,而四歲的孩子答對的比例升到了近90%。

圖片來源:
Alfrey Davilla | vaneltia
而且,無論我們怎麼努力,能夠了解的只是少部分。哪怕是最出色的發展心理學家,也無法完全體會到作為一個孩子的體驗。
而容易的部分在於,我們其實不必完全體會孩子的認知,也能體會ta的心情。孩子往往把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我們只需要放下自己的種種預設,去觀察他們的感受,便會知道他們害怕和媽媽分離,喜歡那些看起來很幼稚的貼紙和玩具,還會把小豬佩奇當成自己的好朋友。
也就是說,一個體貼的爸爸/媽媽一定是自我分化程度相當高的,他們不會假設孩子和自己一樣,因此能夠看到孩子真實的感受;他們也不會強迫孩子和自己一樣,因此能夠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
GIF
我們不必完全理解孩子為什麼很在乎那些「看起來不重要」的東西,但是只需要知道孩子在乎的東西和我們不一樣,並且尊重他們的在乎,這就夠了。
我不知道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不過它一定和我的不一樣,比我的更有趣。
Bowen, M. (1974). Towar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 one"s family of origin. In Georgetown family symposium (Vol. 1, pp. 00-00).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John H. Flavell, Eleanor R. Flavell, Frances L. Green & Jon E. Korfmacher (1990) Do young children think of television images as pictures or real object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4:4, 399-419, DOI: 10.1080/0883815900938675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單心理 的精彩文章:
※那些會做夢的人,每天比別人多活八小時
※活給別人看,是活不完的。
TAG:簡單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