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中藥與古詩文

中藥與古詩文

中藥,這個聽起來就很充滿歷史感的名稱,其實是近代以來為了區別西藥而產生的。由於中藥多為植物,特別是草類植物,在古代,中藥往往被稱為本草。古人的衛生條件不好,中藥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文人本身也都精通醫藥。

中藥的命名不知是由誰制定的,然而其名字往往與中藥的性質或使用他的醫生有關。譬如首烏,顧名思義,因為其有治療頭髮發白的功效,故稱「首烏」。而主要治療蛔蟲病的使君子,則是由於宋代一位人稱「郭使君」(使君是對地方長官的稱呼)常用來給小兒治病,因其人而得「使君子」之稱呼。不過,正是由於中藥的名字的這種具有指向性,文人頗喜歡在中藥名上做功夫,或正解或曲解,利用藥名寫出了豐富多彩的詩文。

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的注釋中有以下一段文字: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姜維因為去拜訪諸葛亮,不小心與母親走散。後來母親來信,叫他回家。姜維於是回信說:「我要的是良田百頃,而不是小田一畝;我有遠大志向,不願此時歸家。」這裡面巧妙地嵌入了兩個藥名,能夠消腫、安神益智的遠志和治療癰疽瘡瘍、補血活血的當歸。母命不可違,但志向需要實現,因此嵌入藥名,一語雙關,委婉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意願。

關於遠志,六朝著名小說集《世說新語·排調》有這樣一個故事。

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於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

晉朝時候謝安開始有隱居東山的意向,但是朝廷多有任命,故未能達成。在桓溫司馬手下當官時,有一天有人給桓溫軍隊送藥草,其中裡面有遠志。桓溫拿起遠志,問謝安:「遠志又名『小草』,為什麼同一種物品有兩個名稱?」謝安一時答不出。東晉名士郝隆在旁,應聲而答:「在山裡面就叫遠志,出山則為小草。」意思是在山裡面隱居則人有遠大志向,但是出來以後卻如小草般無能為力,大概是調侃謝安未能發揮才敢。或者暗諷謝安留戀世間,未能果斷隱居而去。不過這也顯示了東晉名士敏捷的口才。

宋代文人與醫藥的聯繫比唐以前更加緊密,例如大文豪蘇軾與黃庭堅都精通醫藥。現在流傳下來的《蘇沈良方》十五卷,就是蘇軾和沈括的醫方單子的集合,對各類疾病的治療有深刻的見解。宋人的日常玩笑甚至也常常與中藥有關。例如,黃庭堅的好友孔平仲的《談苑》有記載蘇軾的一則軼事。

蘇子瞻與姜潛同坐。姜字至之,先舉令云:「坐中各要一物是藥名。」乃指子瞻曰:「君,藥名也。」問之曰:「子蘇子。」子瞻應聲曰:「君亦藥名也。君若非半夏,定是厚朴。」姜詰其故,曰:「非半夏、厚朴,何故曰姜制之。」

蘇軾與姜潛在宴會上同坐。姜潛字至之。姜潛說:「在座的各位都要舉一個藥名。」於是早有準備的姜潛率先發起表率,指著蘇軾說:「您也是一種藥名。」蘇軾問是什麼,姜潛說:「子蘇子。」子蘇子是主治咳嗽氣喘、腸燥便秘的中藥紫蘇子的諧音,姜潛此時心中恐怕十分得意。不過蘇軾的反應敏、捷趣幽默是出了名,他應聲說道:「您也是藥名——如果不是半夏,那就是厚朴。」姜潛問為何。蘇軾說:「如果不是半夏、厚朴,你為什麼叫姜制(至)之呢!」半夏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但是生的半夏是有毒性的,對喉嚨、胃黏膜有刺激,必須經過「姜制」來祛毒,即混合姜來將其煮熟,晾乾後方可入葯。生厚朴也是有毒的,對喉嚨有刺激性,也需要姜制。這裡,蘇軾也利用了諧音,姜潛字至之,朋友之間互相稱呼其字而不直呼其名,所以蘇軾叫姜潛作「姜至之」,諧音「姜制之」。

在詩中頻繁地嵌入藥名,就叫做藥名詩,在宋代的時候最為流行。宋代比較有名的藥名詩作者是宋初的陳亞,其詩歌其他的不為人所知,但他的藥名詩有兩句「風雨前湖近,軒窗半夏涼」最為當時人所稱道。這兩句詩嵌入了前胡(前湖的諧音)和半夏兩個藥名,但是如果不注意到這是藥名,把他當作普通詩來看,其寫出的閑適的情懷、優雅的生活也足夠讓人心曠神怡的。以今天人的眼光來看,藥名詩未免近於文字遊戲,但是古人對此是十分寬容的。例如黃庭堅的《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便十分有名。試舉其第一首:

四海無遠志,一溪甘遂心。

牽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陰。

詩歌的大意是,我並無走向四海之遠大志向,只在一條溪邊隱居此心即可滿足。第三句用了著名的許由洗耳的故事。帝堯請許由代他治理天下,許由不接受,覺得堯污染了他的耳朵,許由於是用溪水洗耳。巢父見此狀,認為許由洗耳把溪水弄髒了,於是不讓他的牛喝這裡的溪水。黃庭堅用這個典故表達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我想寓居在山中,歸卧桂花之陰。如此來解讀詩歌,此詩已足稱為一首表達高潔情懷的好詩,但是,如果細心觀察,還可以發現,他在每一句詩裡面都嵌入了藥名,即第一句的遠志,第二句的甘遂(主治腳氣腫痛等),第三句的牽牛子(主治腹脹便秘、蛔蟲病等)和葈耳(洗耳的諧音,又名蒼耳子,主治慢性鼻炎),第四句的桂枝(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等)。其融合之巧妙,如鹽溶於水,讓人渾然不覺。

將藥名嵌入詩文的手法,也被後來元明清的詩詞曲文所繼承,特別是表達愛情的文學。古人表達愛情,與今天的歌詞「我愛你」之類的直白不同,十分講究含蓄不露。其中雙關語的運用是很重要的手法,而雙關語中,藥名出現的概率極高。例如,明朝的褚人獲在文集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吳妓(吳地江蘇的某個妓女)叫詹愛雲,她寫給情人周心恆一封表達思念的書信,信的全文是:

檳郎一去,已過半夏,更不當歸耶?盼望天南星。大腹皮忍冬藤矣。誰使君子效寄生草纏繞他枝,使故園芍藥花無朱耶。妾盼不見白芷書。茹不盡黃連苦。詩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奈何奈何。

詩的大意是說:郎君一去,已經過了半夏,難道不應該歸來嗎?我望著天南星盼望著。思念使得我腹中疼(藤的諧音)痛難忍,你怎麼忍心像寄生草那樣纏繞在別的枝上(移情別戀),使得故園的芍藥(我)黯淡無光呢。我盼望著卻沒能收到你的回信,心中如同黃連般苦楚。有詩句說:「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奈何奈何!如果直接表達愛意,未免太直白,而這位妓女為了挽回情人,委婉地在嵌入藥名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的新意,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文采。其中的藥名分別為檳郎、半夏、當歸、天南星、大腹皮、忍冬藤、使君子、寄生草、芍藥、白芷、黃連、豆蔻、丁香、奈何草,短短几行書信,就加入了十四個藥名。

古代的中藥不僅作為藥品而為人們生活所不可缺之物,在詩文中融入藥名的方式,也顯示出中國文學崇尚含蓄蘊藉的特色。如今這種文化背景隨著對於中藥文化的較為生疏以及文學樣式的變遷,已難覓其蹤影,不過時時展讀古人之作,仍可想見古人實實在在的風流蘊藉的日常。

作者簡介:

蒙顯鵬,生於1988年,現留學於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在讀。作品散見於《詩刊》《中華詩詞》《詩潮》《散文詩》等刊物。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這八首禪意古詩,讓你煩惱盡消,會心一笑
《西廂記》中的這些優美曲辭,你最心悅哪首?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