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做慈善不回頭:田家炳和那些執著的香港慈善家們

一做慈善不回頭:田家炳和那些執著的香港慈善家們

近幾年,媒體誇張炒作香港的負能量報道過多,今天傳出田家炳去先生世的消息,看到朋友圈裡大家都為這位香港老人滿滿的刷屏,心中關於香港的正能量又被喚醒。

香港人做慈善,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

一入慈門深似海;一做慈善不回頭

香港的慈善故事五花八門:賣房建學者有之,有兒有女卻裸捐者有之,一條毛巾用三十年的有之,晚年重返職場去掙錢捐資者有之,三代人前赴後繼回鄉建設者亦有之,甚至還有企業家全力推廣漢文化結果自己成了語言文字學家,等等。

香港的慈善家們,大多數是白手起家,而且出生或者籍貫在大陸,既深知民眾的疾苦,又有濃濃的家國情。作為一個到香港讀書和發展十來年的大陸人,請允許我與大家一起回顧一下給中國帶來正能量的香港慈善家吧。

百校之父:田家炳

留下164所田家炳學校之後,田家炳先生給我們留下的是深深的思念。有人說,在香港中環扔一塊磚都能砸到幾個億萬富翁,但像田家炳這樣在緊迫時刻賣房捐資建學的就不多了。

田家炳與孩子們在一起

田家炳出生於廣東梅州大埔縣,16歲喪父,被迫中斷學業,繼承父業經商,撐起家庭的擔子。他先赴南洋打拚,後舉家回香港,他所創建的塑料廠和皮革廠在經歷了銀行擠兌、香港騷亂、原油價格暴漲、世界經濟大衰退等多次洶湧的衝擊後,逆風而上,成為當時香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製造廠,因此被稱為「皮革大王」。

作為一名少年飽嘗人世艱辛的企業家,懷著「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想法,田家炳1982年創辦田家炳基金會,專門資助公益事業,其中名頭最響的就是捐資建造的「田家炳學校」了。除了田家炳學校之外,田家炳基金會捐資建造了「田家炳大樓」於93所大學、166所中學、44所小學和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裡,此外,還捐建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醫院29所、橋樑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娛民生項目200多宗。可謂功德無量。

但強如田家炳也有起有伏。由於香港金融風暴,2001年田家炳基金會收入驟降。田家炳為了兌現捐贈承諾,不顧子女反對,把自己和太太一起居住了37年,價值1.2億的豪宅,匆忙降價以5600萬港元賣出,自己和太太卻租房住。

據說他本要價5300萬,結果買家聽了他的事迹感動了,主動加價300萬,以助他一臂之力!真是人間有佳話,香港特別多啊!

我的家鄉長沙也有田家炳中學,當年與它還有過小小的淵源,想起來也有一些暖暖的。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與田家炳學校的學生們一起,祝田爺爺在天之靈安歇吧。

我們學校也有逸夫樓

北大東門的逸夫苑

提到邵逸夫(1907-2014),很多人都會會心一笑:「我們學校也有逸夫樓~」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邵逸夫早年是非常摳門的。對於生意成本錙銖必較,乃至對於旗下藝人也非常摳門。邵氏影業實行月薪制,當年他公司紅得發紫的鄭佩佩、狄龍等都搭公交車進城購物。李小龍也因為被他壓價而一氣之下轉投了他的競爭對手旗下。

不知怎麼回事,他78歲時突然靈光大現,成了個阿彌陀佛一樣的人,在整個大中華區散財辦學。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常年向內地捐贈巨款建設教育設施(在223所大學,和121所中學,和34所小學有逸夫樓,128所學校被冠名為逸夫學校),截至2012年向6013個教育項目贈款金額近港元47.5億,而總的社會公益捐贈已超100億!其中著名的還有號稱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無論是獎金額度還是受認可的程度,都堪稱世界頂尖,全球科學家都以獲獎為榮。

雪中送炭是最可貴的,尤其是在哪個還很拮据的年代。90年代,邵逸夫爵士在我本科就讀的母校哈工大也捐資建造了兩棟很重要的樓,當年都獲了魯班獎。一棟是邵逸夫體育館,解決了室內運動和訓練的問題,這個好理解;另一棟是逸夫科技樓,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幹什麼的,太多的不說,就說一點,樓下有一個小的玻璃金字塔結構,下面有一個挖空的大空間,裡面就是一個搞太空材料的國防重點實驗室,而它周圍就是材料學院和能源學院的樓,這個由大樓圍成的小圈子裡乾的事情都是神舟飛船的艙體焊接成型技術,神光3號核聚變裝置的靶材處理與靶場控制技術,等要命的研究(這些都不算泄密了,因為都報道並帶校友進去參觀的)。那個年代資源多麼緊缺,這類利用逸夫樓做出重要成果的,全國應該不是個例,這種為國家間接、連帶做出的進一層的貢獻,讓我們更加肅然起敬。

邵逸夫生於浙江寧波鎮海,排行第六,人稱「六叔」,他後來的夫人方逸華女士也是一位慈善家,人稱「六嬸」。兩人先後去世時,喪事都比較低調,沒有鋪張渲染哀榮,但自發前往悼念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她們旗下工作過的藝人個個身著哀服,淚流滿面。雖然治喪委員會明確說不收花圈,但花圈擠滿了靈堂。

港英殖民政府的眼中釘:霍英東

霍英東國葬禮遇,彰表其卓越功績

都知道霍英東熱心體育事業,可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恢復國際足聯、羽聯、籃聯、排聯、自聯就是他和長子霍震霆鞍前馬後幫助跑回來的,更少有人知道,他因為太賣力,一度被台灣放上了暗殺名單(因為中國大陸要擠掉台灣的名額)。

他觀念很傳統,但卻違反當時的傳統觀念,讓長子震霆娶了港姐朱玲玲做太太,他解釋說因為當時「我和震霆常常要到國外,為中國的體育會籍問題奔波,震霆需要知名度,這對在國際上開展有關體育外交活動有幫助。」後來霍震霆的長子霍啟剛繼承體育慈善事業,又娶了跳水皇后郭晶晶,當然,他和郭晶晶是有名的模範夫妻,這也是冥冥之中有天意,是天作之合。

可能更少有人知道,他因為抗美援朝期間組織船隊支援中國,就開始被港英政府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原本在五六十年代,他就在香港房地產界獨領風騷,因為愛國親共,港英政府極力打壓他,以至於後來的樓市的大把機會都給錯過。凡是賺錢的買賣,都不批給他,凡是好機會,都不讓他拿,給他的都是最費力不討好的活。連挖沙子的活都不讓他省心、安心。這樣一個事業發展過程,真的就像近期最火的娛樂節目《創造101女團》所宣揚的精神一樣「逆風翻盤,向陽而生」啊!

中央對於霍英東的評價,完全是對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評價是一個語氣和一個規格。可以說,霍英東是一個公益慈善家,但對國家的貢獻遠遠超出了慈善的領域。

先看看治喪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致悼詞:「霍英東先生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是香港的重大損失,也是國家的一大損失。」

新華社的《霍英東先生生平》的文章也是極力謳歌,這裡篇幅有限,我就直接劃重點了:

大是大非方面:

1、抗美援朝期間,不顧西方國家禁運、港英當局武力「緝私」,組織船隊,為祖國運送了大量急需物資,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2、改革開放伊始,力挺改革開放

3、堅決擁護「一國兩制」,為香港平穩過渡、順利回歸作出了突出貢獻。

4、香港回歸祖國後,運用社會影響力,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作出新的貢獻。

5、聯合發起建立教育基金會,為內地培訓大批少數民族地區管理人才。

6、推動三個紅色老區相聯繫的「紅三角經濟區」建設。

7、與中央幾代領導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嗚呼,這簡直就是資深政治家的工作啊!

公益慈善方面:

1、傾力支持國家的科教文衛事業,霍英東基金會向全國捐資已近百億,還包括捐資7座大橋,各種賑災。

2、為北京主辦第11屆亞運會和申辦2008年奧運會作出了重大貢獻。

3、一家爺孫三代為廣州南沙的開發建設嘔心瀝血,在灘涂上建起南沙新城。

4、支持中醫中藥的推廣。

5、協助解決港人在內地投資遇到的問題,被港人譽為「與內地溝通的橋樑」。

6、還促成了從1979年延續至今的「省港杯」足球賽。

再看新華社對他的人物介紹:「霍英東先生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愛國至誠、愛港至深,堅持真理、愛憎分明,不畏邪惡、光明磊落,是愛國愛港的傑出代表;他面對逆境勇於拼搏,……,他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興衰融為一體,他的愛國精神和高尚品格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懷念。」

悼念儀式以國家領導人規格,蓋上國旗,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許仕仁、全國政協秘書長鄭萬通、高祀仁等十人扶靈下,靈柩移離靈堂。

拿錢捐資辦學,卻沒人敢接支票:船王包玉剛

1918年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後先後在上海香港發展,成為了世界船王。改革開放後,他把造船訂單照顧祖國大陸的廠子來做。就在1980年3月包玉剛來京談合作造船時,華國鋒和鄧小平等都接見了包玉剛。包玉剛提出:父親包兆龍和我本人願捐贈1千萬美元給國家旅遊總局,用以在北京建造一座現代化高規格的旅遊飯店和辦公樓,建成後歸旅遊總局管理與使用,「我只有一個要求:紀念我的父親,我父親已經八十多歲了,飯店就叫兆龍飯店。」而就在鄧小平這次會見之前的1981年1月,包玉剛在廣州表示願意向上海交通大學也捐贈1千萬美元,用來建造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惟一的要求也是以包兆龍命名。

但是令包玉剛父子始料不及的是:他們遭到了冷遇。當時的思維習慣是:一個資本家的捐贈,我們如何能接收,更有甚者,還要用資本家來命名,怎能接受呢?所以,儘管國務院兩次都批准了,他的那張1千萬美元的支票還是沒有人敢接。

報告終於又擺到了鄧小平的面前。小平發話了:「我來替他題字。」包玉剛聽到了消息,立刻親自赴北京馬上把支票送過來。」鄧小平接過了包玉剛當面捐贈的1千萬美元的支票,並且踐諾題寫了「兆龍飯店」,而且後來還破天荒地為一個飯店剪了彩。

後來,包玉剛回家鄉寧波,得知寧波也很希望能擁有一所大學。他就把建校方案拿了出來,併當場答應拿5000萬來幫助建立寧波大學。1984年12月20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包玉剛。包玉剛提出了在寧波辦一所大學的設想,鄧小平當場表態支持,稱讚包玉剛「愛國愛鄉,有見識,這件事辦得好!」並欣然答應給寧波大學題寫校名。一年後,寧波大學就建成了。1985年10月29日,由包玉剛總捐資2000萬美元、佔地1283畝的寧波大學,在他的老家莊市附近舉行了奠基典禮。鄧小平確實又履約,題寫了「寧波大學」。

長江學者的資助者:李嘉誠

人民網評價李嘉誠:李嘉誠有兩個事業,一個是拚命賺錢的事業;另一個是不斷花錢的事業,他的投入足以讓他成為亞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公益慈善家。

李嘉誠給港大捐資10億用於醫學研究和教學,給新加坡國立大學捐資5億予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多年持續捐資達50億給家鄉汕頭建立汕頭大學(花錢先不說,估計累也是累的夠嗆啊),還建立了中國第一所教授治校的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等等,據稱,李兆基基金會已經向社會捐資150億港幣。

他非常有特色的一點就是,與教育部聯合資助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獎的專家就是所謂「長江學者」,這是離院士只有一步之遙的頭銜。可見官方認可程度,以及官方人脈之深。

由於李超人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這裡就把篇幅留給其他人啦。

培訓百萬農民:李兆基

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人稱亞洲股神。但他其實是在老家順德從做金匠起家的。他在父親的金鋪工作時,發現工人有在製作金器時偷油水的慣例,而父親卻因為金匠難得,怕得罪金匠影響生意,於是他認為求人不如求己,刻苦努力,十二歲就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核心知識和技術,成為了順德無人不知的神童金匠,自己出任金鋪頭櫃,再也不用擔心工人偷油水了。自那時候起,他悟出了道理,當老闆得有硬功夫才行。

李兆基和他的恆基兆業集團

後來他赴港發展,轉戰外匯買賣、黃金交易、房地產、股市、投資,每次轉型都非常成功,得益於一次次學習和磨鍊,得到的硬功夫。

李兆基和其他香港富豪一樣,也非常樂善好施。光是2007年一年,李兆基基金會3月捐4億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學,支持科大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教研學府;9月則捐款5千萬元予香港公開大學;11月又捐5億元予香港大學。他還斥資10億港元,在港設立一間私營醫院——沙田仁安醫院。接著,2008年捐一億元予復旦大學,2009年再向北大、清華捐贈4億元。這樣的額度和密度,相信讀者不會對股神失望。

其實李兆基的公益事業最有特色的就是培訓農民的「百萬農民培訓項目」。當年其實三農問題是最頭疼的,為了給農民提高就業技能,增加就業率,李兆基父子投資3億發起了溫暖工程之百萬農民培訓項目,共涵蓋全國6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06年底-07年底,一年之間共培訓100萬農民,近94萬人就業。李家傑在茶敘中,引述父親李兆基在溫暖工程啟動儀式上的發言指,務求儘快完成第一期百萬農民培訓,並希望之後再做一次,翻一番達到200萬名農民,一人工作全家受益,屆時可令700萬人受惠,相當於全港人口。

另外還投資3000萬,培訓1.5萬鄉村醫生,提高鄉村醫療質量。2009年再捐出6000多萬元人民幣給予廣西和寧夏,培訓10萬名農民工。另外撥出1400萬元,在寧夏建造6000個雨水窖,解決寧夏乾旱地區飲水問題。可謂正能量滿滿,大愛無疆啊!

當然,四叔家的娛樂新聞也很多,特別是千億兒媳徐子淇的故事,成為香港人津津樂道的焦點。不過,這一切都只是四叔作為大富豪、大善人的衍生新聞而已,我們的四叔,儘管現在已經90歲,仍然與兒子一起奔走在慈善的大路上。

晚年重新打工,用全部家當創辦樹仁大學的大律師:胡鴻烈博士

香港獨立捐資創辦了大學的只有三個人,一個是創辦了汕頭大學的華人首富李嘉誠,一個是創辦了寧波大學的世界船王包玉剛,還有一個,就是這一節的主角,創辦了香港樹仁大學的香港大律師胡鴻烈了。其餘兩人都是世界舉足輕重的企業家,由此可見創辦一所大學需要多大的持續投入,唯有胡博士是一位專業人士,他在香港辦學的犧牲與堅韌,可想而知了。

胡鴻烈是浙江紹興人,夫人鍾期榮生於湖南長沙,夫婦二人青年時代已經是民國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胡鴻烈在樹仁大學校名前

1952年胡鴻烈順利獲得巴黎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之後轉赴倫敦考獲英國倫敦大律師。1955年回到香港執業。在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他已是知名人物,當時香港只有10名大律師,他是其中之一。在香港法律還允許納妾的年代,他就為妾享有人身的法律保障發聲,並呼籲取消納妾制度。他演講有力,專業過硬,在律師圈內很有影響,他的一些判例被寫入參考範例。

看到許多香港年輕人沒錢上大學,失去了深造的機會,胡鴻烈希望竭盡所能,為年輕人創造學習機會。1971年7月,胡鴻烈夫婦把70萬積蓄買下的跑馬地成和道81號三層高的小洋房做教室,掛起了「樹仁學院」的牌子。

在開學典禮儀式上,他以校監的名義表達了心聲:「目睹本港青年有志深造而失學者日眾,心中不安,覺得應給予上進的機會。」他們夫婦辦學,不是為了牟利,而是為了樹人,為了發揚中國優良文化傳統,培養出有理想有作為的人才。

胡鴻烈的強烈使命感:「要對青年和國家有交代」。「樹仁」從一開始就堅持四年制,不要政府津貼。興建一幢29層高的康樂及宿舍大樓時,胡鴻烈仍要拿出律師樓的收入。

35年來,鍾期榮、胡鴻烈夫婦為學校拼盡心力,生活非常節儉。胡鴻烈更不惜以遲暮之年,回律師樓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為學校大樓掙工程費。據估算,兩人創立樹仁學院,奉上畢生積蓄估計至少4~5億元。

1955年他從倫敦拿了大律師資格來香港執業,初出道時,生意已很不錯,當時買一個麵包也只是一、兩毛,他們接單後小單案件收500,大的可收1000了。執業的第二年就可以買車買樓買別墅請司機。但夫婦倆一直不買私家車,自己走路,坐計程車;節衣縮食,每日家庭用膳不搞高標準,把多年積蓄全部「倒」在「樹仁」。

因為優異的教育質量和良好的社會聲譽,2006年12月,樹仁學院被香港教育統籌局宣布升格為樹仁大學。成為「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家私立大學」。

後來,他打官司也變成了慈善活動,近90高齡時還幫人打官司,但很多官司都已經不要錢了,他常炫耀自己是香港資格最老的大律師。2006年的時候,有個發生在1970年的婚姻方面的案子,當事人還找到他希望能聽到他的意見。可謂「縱橫六十載,橫豎一片心」啊。

多年來,他關心祖國和家鄉的各項建設事業,2007年度入選感動中國人物。2008年獲頒香港特區政府大紫荊勳章。

向世界推廣漢字的企業家:安子介

安子介先生可以說是文理雙全的技術流人士。

香港這麼多企業家,如果沒有隱藏高手的話,成為了漢語言文字學家的可能只有安子介一人。這也是一樁奇案。原本他是在竭力向全世界推廣漢字,結果學著學著,自己成了專家。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了現在流行於雞湯推文中的1萬小時定律?

他其實是香港知名實業家,為建立香港戰後支柱產業───紡織業,為香港的工業發展和國際貿易作出了卓越貢獻。

安子介先生的青年時東北淪喪,列強欺侮,國家衰敗,他痛下決心,立志實業救國。他刻苦學習,熟練掌握了英語、日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為他日後國際貿易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礎。

1950年後,他全身心地致力於發展香港紡織業。他注重企業技術創新,他和董事們研究設計的「三經一緯」斜紋布,打開了南非、歐美及東南亞市場。經過數年奮鬥,不僅企業有了長足發展,而且推動香港紡織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安子介先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60年代,為香港紡織品出口,率團赴歐美遊說。出任立法、行政議員時,體察民情,為民眾解決實際困難。

他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支持一國兩制。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期間,積极參与國家大政方針和重要事務的協商,積極推動和引導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為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往與合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並為香港平穩回歸,做出了努力。

他是商貿學家。雖歷經戰爭磨難,顛沛流離,但他仍自強自力,一面從事商貿業務謀生,一面鑽研商貿理論勤奮寫作。1937年,他翻譯出版了日文版《間接成本之研究》。1947年,他在生活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不畏艱難,用3年時間撰寫了60萬字的《國際貿易實務》專著,著名學者馬寅初先生為此書作序。學術界評論該書流傳不衰,影響久遠,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

安子介業餘鑽研出的重要著作

安子介先生還是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非常愛國,熱愛祖國文化,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對漢字學進行研究並撰寫著作,向世界推廣漢字,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文化。1979年至1995年,他利用繁忙的政務和商務間隙,共撰寫了21本漢字學專著。1982年,他用英文撰寫的《解開漢字之謎》在香港出版,立即引起海內外人士和專家的關注。1995年,他用英文撰寫的《漢字易學》專著成為外國人學漢字的熱門書。

他還發明了「安子介漢字六位數計算機編碼法」和「安子介寫字機」。「安子介寫字機」具有編輯、修改、儲存、傳遞及書寫10國文字的功能,不僅得到中、美、英、日與新加坡5國專利,還以發明者姓氏命名,這在中國專利史上尚屬首次。

他十分關心祖國內地掃盲工作,贈送5萬餘冊漢字學著作給全國各省市教委及有需要的貧困地區。

裸捐的工業翹楚:蔣震

慈善家不少,裸捐的很少;裸捐的人中,有兒有女的貌似只有蔣震一個。

蔣震是有真本事的人,是一個技術發明家,在香港的富豪中是比較有特色的。他也曾飽嘗生活的艱辛,讓他切身體會到了貧窮和落後的苦楚,為他日後成為慈善家埋下了伏筆。

蔣震1923年出生於山東菏澤一個貧困的家庭,兩歲喪母,十歲喪父,生活貧苦,僅讀了兩年私塾,就輟學回家,和哥哥一起下田勞動。抗戰爆發離鄉背井去四川,不久又參軍抗戰。內戰爆發後,僥倖撿了條命,流浪來到香港。蔣震舉目無親,又不懂廣東話,只能幹苦力,曾從事碼頭工人、紗場雜工、礦工等苦力工作,歷盡艱辛,但對人生始終充滿信心。

1956年,經介紹到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他虛心學習,終於掌握了機械維修的技術,為日後的機械設計製造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8年,他拿著二百港元資金,與友人譚雄創立「震雄機器廠」,在起起落落的生意中挺過了八年歲月,終於發明了全球首部10盎司直射注塑機,經過數十年發展,公司規模宏大,技術精湛,產品信譽極佳,他也成為香港不多的憑著發明創造性的技術起家的工業巨頭。

工業翹楚 蔣震

1987年,蔣震向他的六女一子宣布:不要指望繼承他的遺產,要靠自己的本事創業。

1990年,蔣震將他擁有的震雄集團所有百分之八十的股權全數捐出,成立「震雄工業發展基金會」(現改名為「蔣震工業慈善基金」),將每年的股息用於推動中國內地及港台兩地的工業發展及人材的培訓上。並明確規定,凡獲基金資助出國留學的內地及港台學生,必須在學成後返回原居住地,在當地服務五年以上。否則,該學生必須償還基金本息。

蔣震非常愛國,為使內地人士赴港學習時有較好的生活環境,蔣震於一九九零年向香港中文大學捐贈一千二百萬港元,興建了一座可容一百人的宿舍,專供內地赴港學習工業技術的學員之用。

為表彰蔣震對香港工業發展貢獻卓著,於2005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這是香港政府法定的最高榮譽,也是香港主權移交後首位獲此殊榮的工業家。

活得像個貧民卻捐了56億:永遠的發哥

愛搭地鐵的周潤發

周潤發1955年生於香港南丫島,祖籍廣東開平,人稱發哥,應該說是一位不需要介紹的著名演員了。由於女兒未出生時就出了意外,妻子身心受到嚴重打擊,愛老婆的發哥為了避免妻子再次受到傷害,毅然與老婆商議,不再要小孩。現在,他們的56億資產全數捐贈到了基金會,屬於徹徹底底的裸捐。而發哥和老婆仍然過著拖鞋、買菜、逛地攤、舊衣服、地鐵的接地氣的生活。

1974年畢業於TVB藝員訓練班,主演了《上海灘》、《網中人》、《親情》、《英雄本色》、《監獄風雲》、《賭神》等影視經典,成為香港「暴力美學」風格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90年代與成龍、周星馳並稱為「雙周一成」。

1995年遠赴好萊塢發展。主演了《安娜與國王》、《卧虎藏龍》等多部不同風格的電影,曾兩次擔任奧斯卡頒獎嘉賓。1999年在洛杉磯中國城「中央廣場」留下手印,2000年獲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特別成就獎,2004年憑《喋血雙雄》等影片中塑造的槍手形象成為全美最多人收藏其DVD的男演員前三名。2005年被香港網民評為「經典電視劇小生」第一名;

此外,周潤發還熱衷於公益事業,2000年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七位「地球名人英雄」之一,2003年獲頒特區政府銀紫荊星章。

出生農民家庭,發哥就是吃苦長大的窮孩子,高中沒畢業就打工,流水線、服務員、銷售員、郵遞員他都干過。懂得底層百姓的艱辛,一直都把自己作為普通人,也因此,發哥演的角色都是那麼的有精氣神。其奮鬥歷程被寫入香港啟思出版社出版的中學一年級語文課本,成為首位被列入中學教科書的演藝界人士。

其實,香港的慈善家還有很多,何善衡、陳瑞球、鄭裕彤、曾憲梓、郭炳聯、伍宜孫、梁銶琚、利國偉、何添、朱敬文,等等,甚至還有很多演藝界明星,他們懷著愛國熱情,懷著對本地社會的責任感,對教育慈善公益事業出力頗多。這些人代表的才是真正的香港精神。

想當初,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多麼需要外資,可搞了幾十年運動,還有「引蛇出洞」的典故,外國人怎麼敢確定是否有穩定的前景,怎麼會冒險出錢給中國的騰飛買單呢?率先鼎力支持的就是血脈相連的港澳台同胞,其中以香港同胞響應最快,出力最多。後來汶川地震,雖然世界各國都有來電悼念,並有捐贈,但真正在狠命捐資的就是血濃於水的華人華僑,其中以香港各界捐贈最多,高達200億。

雖然最近有一點點不和諧的聲音被媒體放得很大,但真實的香港是這些人構成的,這就是一個充滿了正能量的地方,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削尖了腦袋也要移民過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政技術流 的精彩文章:

TAG:時政技術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