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們給的愛,我統統不想要」,來自青春期少年們的含淚控訴

「你們給的愛,我統統不想要」,來自青春期少年們的含淚控訴

2013年,十四歲的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澳洲交換旅行,在墨爾本附近的一對澳洲夫婦家中住了二十來天。這對夫婦已年過半百,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小兒子,一家人都特別熱情可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直呼其名,互相打鬧,親密無間。家中的二女兒正是十七八歲的年紀,可卻已經在墨爾本市上起了班。

「我不喜歡上學,也不適合學習,」她告訴我。而她的父母則說道:「既然她想上班,就讓她上唄,這是她自己的事。」

我當時的反應是不可思議。在我從小的生長環境中,如果有一個孩子對父母說,我不讀大學了我準備去工作,哪有父母會坦然接受?

這成為了一個契機,讓我開始了對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思考。

byShirley Zhou

編輯部同事最近聽了好多00後對父母的「控訴」,有在體制內教育長大的孩子,也有被父母重金送到國外的小留。為人父母的我們,自覺付出了關心和愛心、時間和金錢,聽了這些「控訴」一定會非常委屈:我都是為你好,為什麼會這樣?

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且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Shirley Zhou

畢業於TOP50美高The Williston Northampton School,剛被USNEWS排名#14的范德堡大學錄取。

第一宗罪

惡性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

首先要說的就是我們身邊最普遍的惡性比較: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您無心、甚至好心的比較,正在扼殺孩子的快樂和自尊。

在不少家長眼裡,自己的孩子叛逆、倔強,不願意溝通,可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著溫暖親密的家庭關係。

身為一個「極其幸運」地擁有著「通情達理」的父母的小孩,我從小到大收穫了不少朋友的「羨慕嫉妒」。他們說:「你從小被保護得真好」,「你爸媽好開明啊」,「你家好溫暖」,「我媽從來不關心我的生活。」

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多好。」如果是自家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來,不知道為人父母者該有多受傷,多寒心。可仔細一想,「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卻是多少廣大家長掛在嘴邊的經典句式,卻不知道這樣的「無心之語」聽在孩子耳朵里都是切膚的傷害。

「是啊,是啊,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多懂事,多乖巧!」憤憤不平總有一天會在爭吵中爆發:「你覺得張三那麼好,你乾脆讓他做你兒子算了!」

身為孩子,我們想要的無非是做父母眼中最獨特、最驕傲的存在。我們對於家的期待,是當全世界都覺得我們還不夠好的時候,能聽父母說一句:「我們知道你已經努力了。你在我們眼裡一直是最棒的。」

許多時候,當我們面對著差強人意的結果,本就心生挫敗,父母卻擺出:「為什麼某某某能做到,你卻做不到「的強盜邏輯,那感覺就好像自身所有努力都被忽視,一切優點都被一筆帶過。更可怕的是,這個父母口中的完美孩子往往是美顏濾鏡下的存在,是不可能打敗的幻想。

家長眼中的我們貪玩、偷懶、不明是非。可事實上,我們往往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為自己的缺點苦惱。但這並不代表我們願意終日面對不近人情的打罵和無休止的否定。「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好」的潛台詞,無非就是自己的女兒或兒子多麼差勁。而孩子稚嫩又脆弱的自信就被這句簡簡單單的話刺傷。

我們是多麼渴望在父母的鼓勵和引導下成長進步啊。

第二宗罪

焦慮與溺愛

「論巨嬰的養成」

當家長抬出「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態在驅使?撕開表面鞭策孩子的偽裝,這其實是一種焦慮+攀比的混合物。而這兩點不斷膨脹之後,又各自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抑。

先說焦慮。

家長為什麼會焦慮?淺層是擔心孩子不夠優秀,擔心孩子會學壞,擔心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長,深層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愛得太多了,卻又缺乏信心,怕輸,而這種心態往往就導致了父母的「不願放手」。

不管是過分的溺愛,還是過分的管教,都是父母傾注了百分百的心血卻沒有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其實,沒有哪個父母能做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與監督人。

有這樣一個女孩,也是高中生了。她每天上下學都有父親親自接送。她爸爸一直說:「換做別人,我不放心。」這位父親等女兒下車後,還會一直盯著她走進學校,一放學就在學校門口等著女兒出來。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女兒和男同學走在一起。他說:「這個年紀的女孩子啊,需要特別的關心,小心呵護。」

可事實上,這樣的呵護可能已經影響到了孩子與他人的正常交往。而越是長在溫室的花朵,越是容易脆弱。

男孩L今年十七歲,據他說,自己正站在獨立意識的蘇醒期。他告訴我「過分掌控其實是溺愛的一個方面」,一旦家長失去了對孩子的掌控,又怎麼才能傾注自己對他的愛呢?

「我從小不管去哪,不管幹什麼,都是要如實上報給家長的。我爸媽說不行,我絕對不會去做。更可怕的是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絕對服從父母,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這樣是不是有問題的,而是理所應當地這麼過著。」他說:「但後來我接觸到了一些不同的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體會到了一些自由的快樂。我開始思考。」

「我發現在這樣的管制下,我爸媽根本不了解我。在他們面前,我會裝成他們想要我活成的樣子。我也不跟爸媽頂嘴,他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知不覺中,才發現真實的自己與父母已經如此生疏了。」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我們都需要尋求平衡和度。過了界的關心就變成了拖累,變成了阻礙。通過對孩子生活每一分每一秒的監督,對每一個小小決定的監測和把關,家長以為自己就能儘可能地保證孩子將健健康康、幸福快樂的成長,殊不知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了孩子「心情上不舒暢,表面上不陽光,行為上不自由,生活上不如意」的直觀體驗。

——上面這二十四字評語,來自於一個時不時會被父母查手機、沒收電腦、禁足、每日要聽父母進行半小時「思想教育」的十七歲男孩。

我自己的父親跟我說:「家長對孩子的信心來源於良好的家教,來源於對孩子的了解和正確的引導。」他又說道:「家長對孩子的信心,說穿了就是對自己的信心。」

一些家長不斷焦慮、不斷管制的做法,暴露得是否是對自己教育能力和引導能力的不安呢?

第三宗罪

攀比與虛榮心

「為什麼不接受我的平凡?」

惡性比較背後站著的另一點是家長的攀比心,也就是讓自家孩子也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渴望。

可這世界上那麼多的孩子,又有幾個能夠成為上帝的寵兒,去擁有超凡的智力,驚人的美貌,或是異於常人的自控力和人見人愛的性格?我們或許沒有一堆獎狀,也沒有耀眼的光芒,或許我們有時偷懶,有時貪玩。可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我們不過是一個個普通人,像所有普通人一樣有著天生的劣根性。

有些父母卻始終難以接受子女的缺陷,永遠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為孩子定下難以企及的目標。

就在不久前,我的一個朋友因為大學錄取結果和父母進入了冷戰。她的父母直截了當地說:「這學校不好,優秀的學生根本不會去。」她哭著和我傾訴:「我也努力了啊,那我就是沒他們想的那麼聰明怎麼辦,我很喜歡我的大學啊,為什麼他們不能為我開心一下呢?」

她的父母指責她在申請季不夠努力,她感到委屈,父母就問:「那你去年有沒有看電視劇?」她回答看了,她父母就說:「對啊,誰讓你看電視劇?你應該拿那些時間去刷題!」

她說她的爸爸從小就是學霸,學什麼都很輕鬆,所以根本無法理解怎麼會有努力了還學不好的情況。「我覺得他骨子裡就看不起我。」

還有一些父母則用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要求兒女。

我認識一個普通的家庭,優渥卻非大富大貴,孩子資質良好卻不是天才。但這對夫妻卻咬著牙把「進哈佛」設定成了孩子的目標。他們做出不惜代價,全力支持的姿態,對孩子有著無比殷切的盼望,連我這個旁觀者都看得倍感窒息。申請季還沒正式開始,孩子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開始往返於家和醫院之間。

試問,世界上這麼多望子成龍的父母有多少能擔得起人中龍鳳的名號?世界上這麼多渴望孩子考第一名的父母,自己又有多少個曾考過第一名,或者正拿著公司第一的業績?

我真正疑惑的是,一部分父母無法接受子女的平凡,是否是基於對自身平凡的不甘和痛苦?父母對孩子的苛求,僅僅是出於鞭策孩子的目的,還是潛意識裡對自己人生的證明和填補?

一個女孩告訴我,她爸對她講:「如果你去了紐大這樣的學校,我們就斷絕父女關係。」而這匪夷所思的論調皆來自於同事的孩子們都考上了紐大,而他的孩子肯定是要超過別人的。

相似的事情並不少見。

讓孩子為自己的攀比心,或是為自己的慾望和遺憾買單,對孩子又是否公平?

第四宗罪

自私的愛

「我不想再做父母的附屬品」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父親事無巨細地監督著女兒的學習與生活,從不鬆懈。在他的管教下,女兒是名副其實的大學霸,每個家長都羨慕的乖乖女。可意想不到的是,女兒後來出了國,脫離了他的掌管,在一兩年的時間裡不僅成績全面崩潰,還懷了孕。

至此,故事卻依然沒有結束。女孩的父親並沒有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哪裡出現了問題,他把女兒接回了家,卻向親朋好友隱瞞了這件事。在他的口中,女兒早已在國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結婚生子,風風光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位父親甚至已經剝奪了女兒作為一個獨立個人,擁有自己生活的權利。

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類似的事情卻每天都在發生。

身邊有不少男孩女孩,十七八歲的人了還是被爸媽管得死死的。父母隨意地進出房間,甚至翻看孩子的書桌、信件和手機。理由很簡單:「在爸媽面前,沒什麼隱私可講。」為什麼沒有?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孩子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需要被自己完全掌控的一個存在;因此,一切在父母看來有利於孩子的做法都是正當的。

而這就是強權教育最可怕的地方。

父母總以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和附屬品,卻不知道孩子是一個全新的生命體。哪怕是在不知不覺中,父母對於孩子獨立意識選擇了無視,甚至抹殺,並且想當然地堅持著「孩子屬於我」的思維定式。

而這一切都有著「你還小,這都是為了你好」的堅強後盾,這句說爛的話就像孩童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號啕大哭一樣任性。可子女卻出於傳承的「孝道」找不到反駁的立場。

太多次,父母無視孩子的真實想法,以」為了你好「的理由肆意地介入子女的人生:

孩子愛上了文學,父母卻堅持著為他報了奧數班,還說好好比賽才能考上好學校;

孩子挂念著陽光下的籃球架,父母卻堅持著要練鋼琴,還說孩子總有一天會理解的,會感恩的;

父母執拗地為孩子選了商科和編程,執拗地選了同省的大學,執拗地為早已成年的子女安排了人生第一次相親……

可什麼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呢?

孩子回到家裡只有空蕩蕩的房間和冰箱,當想要一份關心的時候,收到的卻只有一張信用卡;

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為了未來和自我迷茫,心裡憋著無數需要發泄的甜蜜和痛苦,回到家卻只能和父母進行「為什麼沒考好」和「沒收手機」的對話;

父母給予著漫溢出來的「愛和關心」,安排著孩子的一切,殫心竭慮地規劃著孩子的人生軌道,卻不知道孩子只渴望和父母坐下來聊聊天。

這些都被冠上愛的名稱。

身為子女,我們不由地感到委屈。爸、媽,這就是我們說好的偉岸的父愛、無私的母愛嗎?

如今有那麼多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跟自己聊天,說他們冷漠,但事實上,家長是否真的關心自己孩子的真實狀態和精神世界呢?還是說,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固執己見的幼稚鬼,而一切分歧都是我們不懂父母苦心的忤逆?

我們並不貪心,孩子的痛苦往往只是希望父母能放下長者的架子,放下「家長一定是對的」的思維,更不要所有的分歧歸咎於「你還不懂事」的結論,而是能對我們的想法和態度保有一份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親子才能進行真正有效的溝通。

只有父母真正願意傾聽孩子的時候,我們才能開始表達自我。當長輩關心的東西,不再只是我們的學習成績,工作年薪,婚姻狀態,而是我們的興趣愛好、生活點滴,心情和想法,我們才能真正把彼此的愛變成溫暖的港灣,而非一種義務。當我們之間留出了必須的空間和尊重,我們才能開始變得親密。

紀伯倫在《論孩子》中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這是普天之下多少孩子希望父母能夠接受的觀點。

寫在最後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卻往往忽視了硬幣的另一面:世上沒有哪一個懵懂、稚嫩的孩子是不渴求父母的愛的。哪怕是在所謂的叛逆期,是在成年後,是在惡語相向的爭吵之間,我們都在心裡期望著父母的關心、支持、和理解。

只是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真的願意成為無私的、理解的父母,去接受那份矛盾,那份挑戰。

母親高中同學的女兒去年在高考中取得了高分,當時的她聽從父母的安排來到了上海財大就讀。本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可女兒卻不喜歡,讀了一個月就硬是要退學。她對父母說,自己的夢想是同濟建築系,她要重考。再三爭執之後,她的父母選擇了支持。

她母親說:「自從她退學以來,我度日如年,常為自己不理解孩子自責,也為孩子不理解父母而難過。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她的選擇,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母親說,這是她敬佩的家長,也只有這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實力、有想法、有魄力的孩子。

最終,女孩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409的高分,圓滿進入了自己的夢校。

願、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爸真棒 的精彩文章:

18歲學霸女孩說,看書就是可以挑挑選選、半途而廢、三心二意!

TAG:爸爸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