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洲宇航員講述在華訓練:中國人比美國熱情,自己要苦練中文

歐洲宇航員講述在華訓練:中國人比美國熱情,自己要苦練中文

德國宇航員馬蒂亞斯·毛勒。視覺中國 資料圖

「這裡的生活真是太美好愜意了」,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宇航員馬蒂亞斯·毛勒(Matthias Maurer)這樣描述他在中國進行訓練時的生活,「我在救生筏上漂浮著,仰望蒼穹,這時只要再來一點音樂,就足以讓我有在夏威夷度假的感覺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7月7日報道,歐洲航天局的宇航員們去年來到中國煙台的航天培訓中心,與中國的航天員進行聯合培訓。在為期兩周時間裡,毛勒和另一名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宇航員薩曼莎·克里斯托佛蕾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與中國的航天員一起生活和工作,並刻苦練習中文,以便將來能夠進入中國空間站工作。

這個故事發生在去年盛夏。據《中國青年報》去年8月28日報道,過去半個多月,包括楊利偉在內的16名中國航天員和兩名歐洲航天員,在山東省煙台市附近海域開展海上救生訓練。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而在中國載人航天25年的歷史裡,航天員大型訓練中也從未有過外國航天員的身影。

中歐太空合作的接近,與太空科研實力的此消彼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2001年墜毀後,由傳統西方大國和俄羅斯合力建設的國際空間站長期以來成為人類在太空中最大和最主要的空間站。

但是,隨著國際空間站按計劃將於2024年墜毀,中國將於2022年建成的大型空間站屆時將很可能成為全世界唯一的空間站。

儘管手握這一優勢,中國卻展現了足夠的胸襟。今年5月28日,中國常駐維也納代表團與聯合國外空司在維也納共同舉辦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正式開啟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

中方在會上宣布,中國空間站合作機會對聯合國所有會員國開放,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所有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公共、私營機構,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學、私人企業等,都可以通過所屬國家提出申請。

對此,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評論稱:「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航天大國邀請聯合國所有國家開展航天合作,如此公開,不附加任何前提條件,這的確是第一次。」

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也體現在歐洲航天員在中國的訓練中。「我們和中國宇航員呆在同一棟大樓里,一起訓練,吃著同樣的伙食,那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毛勒對BBC表示,「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大家庭的一部分,這與我之前生活和訓練完全不同。那時我在(美國)休斯頓,住在租來的公寓里,只有在兩三個小時的航天訓練中才會看到我的同事們。

「中國宇航員甚至連節假日都呆在一起,他們彼此非常了解,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毛勒強調,「當我們在中國時,能感受到他們十分熱心地接納我們加入他們的大家庭。」

據中青報報道,去年在中國接受採訪時,與毛勒同行的克里斯托佛蕾蒂面對「你是否希望未來能夠飛向中國的空間站?」的提問時,果斷地說:「我特別希望!」中文名字叫做「莎莎」的她還表示,這次訓練是她的「第一個機會」。她還用中文向同一乘組的中國航天員劉旺、陳冬表示感謝,並希望「未來有很多機會一起訓練」。

BBC認為,歐洲航天局在與美國和俄羅斯保持聯繫的同時,與新興的太空大國中國保持夥伴關係,這應該是一個明智之舉。

莫伊雷爾希望能在2020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他的首次太空飛行。此後,他渴望成為首批在2023年左右與中國宇航員一起飛往中國空間站的外國宇航員之一。

相比於美國,歐洲航天局在將宇航員送入軌道以及其它項目上,採取了對中國較為開放的態度。在 2016年,一名中國宇航員還參加了歐洲航天局定期舉辦的洞穴探險活動。

據《科技日報》去年8月24日報道,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公開表示,「我們不排斥任何一個國家,歡迎各國加入空間站方案設計,從建造到運營都參與進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英雄與美人,C羅本該是個俄羅斯女婿
遼寧博物館「滿庭芳華」:文徵明《漪蘭竹石圖卷》首展全貌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