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信念、眼界、戰略、策略、方法

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信念、眼界、戰略、策略、方法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兵法開篇即說,用兵有五件事最為緊要,分別是:上下一心、外部環境、地理形勢、將士素質、規則法度。他隨後說,只要分析比較這五點,就可以知道戰爭勝負的形勢。而我則相信,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有五件最重要的事,即信念、眼界、戰略、策略、方法,決定了他的未來。


方法

方法就是完成某件事的流程,一個好的方法,能夠讓你更輕鬆、更有質量的完成一件事。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笨,其實往往笨就笨在沒有好的方法,用儘力氣,也做不到想要的結果。而一個人之所以專業,其實就是對於一個領域,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例如畫畫,我們平常人往往提筆,畫的就是一個局部的細節,畫著畫著就發現比例怎麼都不對,丟失了整體的協調。但是一個畫家,他懂得一層一層地畫,先畫整體結構的草稿,再畫大體的形態,然後逐步增加細節,最終進行氣氛的渲染。而其中草稿如何描繪、大體的形態如何確定、細節如何添加、氣氛如何渲染都又有著自己的方法。而這樣的方法,則是通過長期的學習和訓練習得的,只有一次次的練習,才能讓這些潛在的流程根植於自己身心之中。所以掌握具體的方法是完成事情、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一個人沒有一套好的方法,那麼他在這個世界中,就很難真正做好一件事,也就難以產生大的價值。


曾經我學攝影,其中的後期部分有很多調色技巧,通過調整圖片的明暗、對比、高光、陰影、清晰度等等參數,讓拍出來的照片更美、更吸引人。其中有一個技巧就是適當提高飽和度,讓照片變得更鮮艷。那麼問題來了,人為什麼喜歡鮮艷的色彩?老師說,因為在遠古時期,人們無時無刻應對著各種危險,而色彩鮮艷的東西往往與危險聯繫來一起,例如毒蛇、毒蘑菇等。所以人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只要看到鮮艷的色彩,就會刺激神經產生興奮,從而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所以適度鮮艷的色彩,能讓大腦產生興奮,吸引人的注意力。什麼是好方法?好方法就是順應事物運行的根本規律,更可靠、更有效率地達成目標。

好方法有很多,市面上講方法的書也極多,但讓我受益最多的方法只有3個,分別是清單、筆記和結構。


人會犯兩種錯,一種是因為沒有能力,導致犯錯,就像讓一個從來沒進過廚房的人炒菜;另一種則是因為疏忽,導致犯錯,就像炒菜忘了放鹽。而大多是問題,往往是來自於第二種。而利用清單,你就可以防範這些大部分,最容易發生的錯誤,例如往菜里放鹽。

熱油

加菜

翻炒

放鹽

裝盤

清單無處不在,它是最簡單的工具,也是最強大的工具。手術台上的醫生在用它,檢查手術前繁瑣的消毒措施是否全部完成,降低手術感染率;飛機控制室里的機長在用它,檢查飛機起飛前的運行情況,提升飛行安全性。我看見,厲害的人的筆記本里,往往是大片大片的清單。


筆記就是大腦的U盤,是我們所有記錄在紙上、電腦里、手機里的信息。仔細想一想,還記得開頭提到的5件最重要的事么?你必須承認,大腦是一個非常不靠譜的儲存器,無法儲存大量數據,極其健忘,還經常對已有的記憶添油加醋。更坑爹的是,大腦的記憶非常耗費精力,人腦必須聚精會神才能記住超過7個數字,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忘掉,你可以閉上眼睛試試。1、4、1、5、9、2、6所以在思考的過程中,人的大腦其實一邊維持記憶,一邊進行分析,兩面開戰。而筆記,能夠釋放掉大腦記憶所佔用的精力,專註思考。我看見,優秀的思考者,往往善於使用筆記本、白紙和白板。


結構是思考和表達的工具,它無處不在,小時候寫作文「總-分-總」的模式,是一種結構;工作常用的電子表格,是一種結構;清單和筆記,同樣也是一種結構。為什麼需要結構?因為一但信息有了結構,記憶和思考就可以直接針對結構本身,從而跳過了繁雜的信息本身,人才能處理複雜的信息。有結構的信息,才能較容易地被大腦處理,才是有意義的信息。

思考的結構:樹狀圖思考是為了理解,理解是為了解決。從上到下,從全局到細節是分析理解;從下到上,從細節到全局是執行解決。所以常用的思考結構為立體的樹狀圖結構,由一個點演化為多個分支,每個分支繼續演化出更多的分支,最終完成對核心點的分析。一方面,它能確保你從整體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缺失;另一方面,它又能帶你走入每一個最細小的細節,沒有錯漏。表達的結構:線性圖表達是為了認同,認同是為了改變。想讓他人認同,表達必須清晰可信,想讓他人改變,表達必須簡單易記。但表達是線性的,所以我們必須將信息,有條理地編織在一條線上,這條線可能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重要性順序等等,最終達到表達有邏輯,最大化信息傳達效率。它能讓你組織語言,以最簡練、最有效、最準確的方式傳達信息。


策略

什麼是策略?策略就是基於當下環境,做出的選擇。


在通往目標的路上,資源總是欠缺的、競爭總是激烈的、環境總是變化的、力量總是不足的,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我能否走到終點?是選擇!優質的選擇能夠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將環境的劣勢降低到最小,走出一條最輕鬆的路;糟糕的選擇則完全相反,無視自己的優勢,也無視環境的劣勢,雞蛋碰石頭。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能夠做出選擇,從而成百上千倍地發揮自己的力量。你肯定聽過田忌賽馬的故事,馬還是一樣的馬,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就能收穫完全不同的結果。能否有好的策略,做出優質的選擇,往往是決定一個人命運軌跡的關鍵。


動物們都有好策略,例如長頸鹿,它的策略是長出足夠長的脖子,去吃誰也吃不到的樹葉;又例如刺蝟,它的策略是長出長長的刺,誰也吃不到它;又例如狼,它的策略是團體合作打獵;又例如狗,它的策略是依附人類生存。所有自然界中生存下來的動物,都有著自己生存的策略,這些策略是從數億年弱肉強食的淘汰中,慢慢演化至今。所有這些好的策略,都有著兩個特點,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同時將自己的劣勢降低到最小。而人類則很幸運,掌握了語言和概念,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從而能通過分析自身和環境,做出當下最優質的選擇,而不必非得有相關的經驗。商業世界裡有一套行之有效制定策略的工具——SWOT分析,通過SWOT分析,可以訓練自己制定好策略的能力。如果養成長期的習慣,它還能內化於自己的心智之中,讓自己在關鍵時刻,自然而然做出優質選擇。


在不同的遊戲規則中,由於環境的變化,好的策略都是不盡相同的,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一個什麼樣的遊戲之中。


正和博弈,即博弈雙方可能同時受益,就像兩個和尚抬水吃。在正和博弈中,好的策略是雙方公平合作、共同收益,因為在正和博弈中,合作才能帶來持久的收益,背叛雖然能帶來即時的收益,但是失去了未來長久的收益。所以在正和博弈中,策略的關鍵點是環境,雙方公平合作、共同收益的策略能最大化收益,最小化風險。市場公平交易、公司內部的分工協同、商業社會的供應鏈網路就是典型的正和博弈。


零和博弈,即博弈一方贏的,一定是另一方輸的,就像打麻將。在零和博弈中,好的策略有兩個特點,一是符合客觀規律、二是未被廣泛使用,這個說起來很複雜,如果用打麻將做比方就很簡單了。想像一下牌桌上,你在打牌的過程中,肯定是保留更可能胡的牌,而丟棄掉無用的牌,這叫做策略符合客觀規律,另外你還不能跟其他三家胡一樣的牌,否則就懟死了胡不了牌,這叫做策略未被廣泛使用。在商業上,符合客觀規律就是產品好,未被廣泛使用就是差異化;在戰爭中,符合客觀規律就是以正合,未被廣泛使用就是以奇勝。所以在零和博弈中,策略的關鍵點是自身和環境的平衡,這種博弈也是最常見的博弈,也是策略最為複雜,甚至在動態中持續產生變化,是好策略最能發揮力量的環境。分蛋糕、股票市場、沒有抽水的賭博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負和博弈,即博弈雙方是對抗性的,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就像打架。在負和博弈中,唯一的策略就是叢林法則,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盡量多幹掉敵人。負和博弈是最艱難的博弈,也是最精彩的博弈,往往從中能看到最精彩的策略。所以在負和博弈中,策略的關鍵點是自身,這種博弈比較少見,但是非常有意思。打架、戰爭、復仇就是典型的負和博弈。但世界是複雜的,這三種博弈只是複雜動態世界的一個靜態的剪影,不同的博弈類型往往還會相互轉化,在不同的層次看同一場博弈,它的性質也會截然不同。伴隨著負和博弈的進行,隨著博弈對手的出局,負和博弈最終往往就會演變成正和博弈;而正和博弈發展到極致,環境已經無法容納如此多的博弈者的時候,也會演變成負和博弈。除此之外,不同的博弈類型還會相互影響、交叉、包括、融合,錯綜複雜。世界就在這一片錯綜複雜的混沌中,不急不緩地駛向未來。


戰略

什麼是戰略?戰略就是基於未來判斷,制定的方向。


有了好的方法,有了好的策略,一個人就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力量,產生較大的價值,從而小成。小成,指的是在個人層面有所成就,有一份事業,養活自己和家人。而想要大成,即在社會層面有所成就,則必須要有清晰地戰略選擇。因為一個人想要創造超出自身層面的價值,就必須藉助趨勢的力量,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雷軍說過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誰都聽過,誰都會說。我們往往看到的是「風口」二字,但其實這句話的關鍵點在於「豬」,雷軍的本意是把自己比喻為豬,提醒自己別驕傲,我能飛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風。我相信,這頭豬一定是一頭已經小成的豬,沒有小成的豬,即使被風吹上天,也會掉下來,風吹得越高,摔得越慘。

我有一個極好的戰略模型,來自於曾鳴教授,即點、線、面、體。就一個企業舉例,我是一個點,我所在的部門是一條線,企業是一個面,而公司所處的行業則是一個體。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思考戰略選擇的框架,有了這樣的框架,我就可以分析到我到底未來有沒有好的發展:

行業(體):這個行業是否在持續成長?

企業(面):這家企業在行業中佔據什麼地位?趨勢如何?

部門(線):我所在的部門是否是企業的重點核心部門?是否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

個人(點):我的能力能否勝任自己的崗位?哪些能力是我需要加強的?我在這個部門裡是否足夠重要?

通過這個框架,我就能很清楚的看見,自己的發展,與行業發展、企業地位、部門影響力、個人能力都密切相關。「點」自身可以發展,但必須依附於一條「線」;「線」也可以發展,但必須依附於一個「面」;「面」也可以發展,但必須依附於一個「體」。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在一個夕陽行業,待在一個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並處在一個對企業發展影響不大的部門裡,而自己還累死累活地工作,渴望長遠的發展。就像處在下行的電梯中,卻一心想要往上走。一個人,不可能打敗趨勢,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決定了趨勢是你的東風,還是你的敵人。

策略和戰略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體兩面,不可分割。(這兩個詞也經常被混用)策略重在當下環境的選擇,戰略重在未來趨勢的方向,其本質都是分析自身和環境,做出優質選擇,只是一個注重當下,一個關注未來。如果要做出好的戰略選擇,必須超越當下的環境,進入未來,先判斷未來的模樣,再勾畫一條整體環境從當下通往未來的路,而這條路上,就隱藏了種種機會。舉個例子,前幾年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初露崢嶸,瘋狂補貼市場,你就一定能判斷出外賣市場在一兩年內將會井噴,將會有大量的人習慣採用手機點外賣的方式解決餐飲問題。那麼機會在哪裡呢?我隨便列舉3個當時我想到的:

一次性餐盒需求將大增,隨之行業會出現細分,高端餐盒、定製餐盒、異型餐盒將會是不錯的細分市場。

外賣送餐員的需求激增,將會出現基於不同城市的大量專業外賣配送公司,並增加大量基層崗位,前期人員緊張時期,薪資水平應該很不錯。

外賣訂單數量激增,可能達到甚至超過堂食訂單的數量,一定會出現專門針對於外賣的餐飲企業,只有後廚,沒有餐桌,將省下的房租、服務員、清潔成本返還給顧客,建立更有競爭力的價格,這也是一批餐飲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只有站在未來看現在,才能制定好的戰略。


完成戰略方向的判斷之後,決定了向哪個方向前進,後一步就是對資源的分配。資源是推動我們達成目標的必要條件,其中包括了金錢資源、時間資源、精力資源、關係資源、注意力資源以及等等其他資源。就我看來,資源的分配有3種典型的模式,也是營銷戰略領域裡面著名的3種基本戰略形式:差異化戰略、聚焦戰略、成本領先戰略。


差異化戰略,指的是與別人不一樣,發展與眾不同的能力。差異化是進攻的戰略,是相對弱者、後進者喜歡選擇的戰略,因為我的資源少,就必須劍走偏鋒,避開主戰場,從側翼進攻,咬下一小塊地盤。舉個例子,京東,電子商務就四個字:多快好省,產品多、物流快、產品好、價格低。淘寶天貓打的是多和省,那麼京東打的就是快和好,搶佔了電商市場一席之地。


聚焦戰略,指的是專註某一塊領域,在這個領域超越別人。聚焦是攻守兼備的戰略,是中等規模、專業者喜歡選擇的戰略,我有一些資源,但並不多,無法支撐擴張發展,所以只能先將根據地打牢,然後徐徐圖之,我就得先將自己的地盤經營得如鐵桶一般,風吹不進,水潑不進。舉個例子,還是京東,電子商務市場太大,資源不足以支撐那麼多產品,怎麼辦?先聚焦在3C數碼產品,相機、台式機、筆記本、MP4、耳機、手機等。一方面這些產品市場假貨橫行,有痛點,另一方面又不怎麼不佔空間,建倉庫和配送相對高效便宜。從而建立了3C數碼這個根據地,然後再拓展到白色家電、電子產品、辦公用品等等市場,再直到今天已然品類齊全。


成本領先戰略,指的是在現有的領域,達到效率最高、總成本最低,做到你不賺錢的情況下,我還賺錢。成本領先是防守的戰略,是強者、領導者喜歡選擇的戰略,我已經是老大了,下面的小弟一個個都想上位。怎麼辦?正面開戰,硬碰硬,增加規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做到小弟做不到的高效和低價,用陽謀取勝。舉個例子,仍然是京東,相對於蘇寧、國美這種電器類大賣場,我銷售量比你大,拿的價格還比你低,品牌比你響,送貨比你快,售後也比你好,門店的租金也不用付,公司還不盈利。你還怎麼跟我打?京東在這個領域能夠以全方位的成本優勢扼制對手,毫無還手之力。同樣的,理論是單純簡單的,世界是錯綜複雜的,怎麼用,還得靠自己。


眼界

什麼是眼界?眼界就是觀察的能力。


最可怕的事不是不知道,也不是看不見,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看不見自己看不見。人們常說要有視野、有格局、有氣度,實質上就是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從而影響判斷,做出不同的選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經濟學裡的基本概念——機會成本,我選擇去做一件事情,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金錢、精力,還有因為這次選擇所放棄的其他可能性,即機會成本。有沒有看到一次選擇背後的機會成本,看到了怎麼樣的機會成本,就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為什麼眼界那麼重要,還放在戰略之上?那是因為眼界,決定了我對當下真實環境的理解是否深入,和對未來環境終局的判斷是否準確。你看到的,決定了你的選擇;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行動;你的行動,決定了產生的結果。


我喜歡把眼界拆分為高度、角度、深度3個維度,高度決定看什麼,角度決定怎麼看,深度決定看多少。


想像自己站在一個足球場的草地上,眼前看到的就是草地、跑道、觀眾席。站在1000米的高空,看到的是足球場和周邊的建築;站在10000米的高空,城市已經看不見細節,可以看到山川的起伏和遠處的略有弧度的地平線;站在月球上,你看到的是整個地球。眼界的高度,決定我看事物的層次,同樣的選擇,在不同的層次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就像選擇工作,站在地面上,我看到是薪水高不高、福利好不好、工作輕不輕鬆;站在1000米的高度,我看到的是企業競爭力如何、職位發展如何、文化氛圍怎麼樣;站在10000米,我看到的是符不符合自身的發展方向、對自己的成長有多大幫助;站在月球上,我看到的是這份工作是否有意義、能否激發我的熱情。眼界的高度越高,看到的層次越多,就越能做出就長期而言好的選擇。還記得微信的開機畫面么?從始至終就未曾變過,一個孤獨的小人,站在月球看地球。


回憶自己上次去醫院體檢的經歷,身高體重、驗血驗尿、肺功能、測血壓、聽心率、胸透等等,醫院為了能盡量清楚地了解測試者的身體情況,從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這些信息相互佐證,最終拼湊出一個接近真實的答案。眼界的角度,決定我看事物的維度,看的維度越多,就越接近真實。舉個例子,我昨天去一家火爆的連鎖火鍋店吃飯,發現服務員態度不好,從個人的維度能看到她的心情不好;從單店的維度能看到店長管理不到位;從管理維度能看到公司培訓管理不到位;從市場維度能看到這家菜太好吃了,即使服務很差也願意來;從領導維度來看,老闆也不是非常在意服務體驗,大概率給服務員的工資也不高,服務員的人員流動性也比較大。這還僅僅只是一個小細節,當眼界的角度豐富的時候,我就可以從一堆細節中,窺見事物的基本全貌。查理·芒格的柵格思維模型據說有一百多種跨學科的工具,以種種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嘆為觀止。


有一句禪語「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光站得高、視角多也不頂用,很多人都會,也容易鍛煉。關鍵是還得看得足夠深入,這才是專業活兒,金剛鑽。眼界的深度極難培養,它必須有專業素養和實際經驗做支撐,甚至還得吃夠足夠多的教訓,最終才能建立極其深入的理解。舉個例子,看一個人的管理能力強不強?看他開除過多少人;看一個人的營銷能力強不強?看他投過多少廣告費。也就是說,眼界的深度是難以傳授的,它是一種體驗和感受,類似於美食的味道是不可傳授的,只能在體驗中「開悟」。在眼界深度這個層次,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無法單純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訓練眼界的深度,只能在經驗中、在學習中、在體驗中逐漸開悟。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設計師,在一家設計事務所工作,苦於設計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所以詢問老闆,如何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他的回答我終身難忘——「多看,一但你的審美提高到了一個層次,設計的東西就不可能丑」,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我相信眼界也一樣,多看,只有你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知識、多看有質量的思考成果、與不同領域裡優秀的人溝通、習慣性地分析周邊事物,眼界就會自然而然提升。我相信廣泛地涉獵優質的信息,是培養眼界從0到1的第一步,至於後面的從1到N,那是屬於每個人自己探索的領域。


信念

什麼是信念?信念是內心世界的支柱。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像一棟大樓,但它並不由鋼筋、混凝土、磚塊組成,而是由想法、假設、理念組成,有的清晰、堅固,有的模糊、脆弱。而信念就是這棟樓的支柱,堅固無比,支撐起了整棟建築。舉個例子,有兩個流傳非常廣泛的信念,男人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流血不流淚」,女人常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天下男人都一樣」。前者告訴男人要堅強,扛起責任;後者告誡女人要謹慎,別被欺騙。而類似的信念還有很多,就是這些信念,決定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謂一個人的性格,往往背後就是很多的信念,如果我相信「這個世界壞人多,可能會被傷害,不值得相信」,那我肯定是一個生活圈子固定的人,不喜歡新鮮的事物,甚至去吃飯都去熟悉的餐館;如果我相信「這個世界好人多,大都心懷善意,可以相信」,那我肯定是一個不介意認識新朋友的人,喜歡新鮮的事物,甚至喜歡探險。停下來,找張白紙,花10分鐘的時間,問問自己,我有哪些信念,把它們一條一條寫下來。


管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說在企業里,如果一個員工在勝任工作的情況下,往往就會被晉陞,直到他遇到一個搞不定的職位,最終導致企業里的每一個人,都處於不稱職的崗位。在內心世界也相同,我們這棟內心世界的大樓,也會在這一生中,不停加入新的想法、假設、理念,直到底層信念的支柱無法支撐整棟大樓。最終導致的,就是內心的衝突、糾結、無力感、沒有方向、不知為何而活。所以我把「信念」這個關鍵詞放在最後,因為一但內心都開始動搖、不穩固,那麼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堪一擊。我有好的方法,不錯的策略,清晰的戰略,寬廣的眼界,但是我就是不想、不願意、提不起精神、無法堅持,去做到、去完成、去達到我想要的結果,最終放棄,並對自己失望。真正的力量,持久的力量,噴薄而出的力量,它源於內心,源於內心深處的信念。停下來,看看你寫下的信念,其中有哪些信念,在曾經關鍵的時刻、迷失的時刻、痛苦的時刻,給予你力量?又有哪些信念,給自己帶來了痛苦?


既然信念如此重要,自然而然,下個問題就是信念從何而來?我如何改變它?從而藉助它的力量?


小時候,我是一張白紙,只有本能,沒有信念。直到有一次,我蹣跚學步,跌倒了,痛,大哭,我開始知道,原來世界有時是危險的,得小心;然後媽媽抱起我,開始揉我紅腫的小屁屁,我開始知道,媽媽是溫暖的、可靠的、讓人安心的,痛就找媽媽;媽媽還告訴我,你是男子漢,不要哭,要堅強,哪裡跌倒了就在哪裡爬起來,我開始明白,我是男子漢,男子漢不可以哭,要堅強。童年時期,我們從外界,從身邊的人那裡,得到了這些信念的種子。然後在往後人生中,我們通過自己體驗到的、接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種種事物那裡,汲取養分,加強這些信念,讓它變得堅固。所以我們經常說從小看老,也會發現人越老,越難改變。現在閉上眼睛,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有哪些片段從眼前的黑暗中閃過,它們,給我種下了哪些信念?對現在的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內心世界非常神奇,它是一個虛幻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它變幻不定,可能費九牛二虎之力也改變不了分毫,也可能輕輕一觸即地動山搖;它難以捉摸,就像在鬧市裡蒙上雙眼,你看不到前方的路,你不知為什麼人流時而向前,時而向後。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就像面對一團水蒸氣,我看到了、知道了、觸碰到了,甚至進入其中了,但卻無從下手。但在這個世界裡有個神奇的規則,你理解什麼,它就越清晰,越能被掌控。理解一個概念的過程,就像它由一團霧氣化成水,最後成為冰,從不可捉摸,變得可以被掌握。就例如我理解了「信念」這個概念,並了解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種種信念,這個理解的過程,本身就帶來改變。其次,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才是「好」的信念。這是一個打引號的好,因為「萬物有好有壞」這個信念本身就是一條「壞」的信念,這也是一個打引號的壞。我把這種「好」的信念叫做「正信」,即正面、正直、真正的信念。如果說「萬物又好有壞」不是正信的話,那麼「萬物自有其特質」則是正信。我們常說某某某的缺點是什麼,某某某的優點是什麼,但是真正有優點缺點之分么?難道不是外界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某項特質是優勢還是劣勢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但是有太多人告訴我,這是我的缺點,那是我的優點,慢慢我也相信了這些話,以至於形成了某種堅固的信念,也升起種種情緒——高興、驕傲、焦慮、失落,想強行去改變,卻往往造成了種種糾結,陷入其中。我無法嚴格定義正信,因為正信本身就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是一個起因,並不是一個結果。但從側面說:

正信是真實的,它看見事物的本質;

正信是中立的,它從不評判對錯;

正信是開放的,它從不說只有自己是對的;

正信是誠實的,它不迴避也不隱瞞;

正信是簡單的,它從不把事情搞複雜;

正信是圓融的,它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內心世界。

最後,誠實地面對自己,接受現在的自己,然後一點一點,改變自己。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不要期望突然間,自己就改變了,慢慢來,把它當做一次探索自我的旅程,而這趟旅程本身就充滿樂趣。看看我寫下的信念中,有哪些並非正信?它給我帶來了哪些困擾?它是否有一個正信的版本?


在你看見的、寫下的信念下面,還有更加深入的領域,那裡隱藏著更底層、更基礎、更源頭的信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如何看待自己?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

我如何看待自己?我如何看待自己?這是一個無法用語言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更清晰的表達是,我的潛意識如何看待自己,而潛意識是沒有語言的。可以想像有兩個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工作,每時每刻都待在一起,而其中一個我並不能說話,它如何看待另一個我。簡單來說,如果我經常遲到,它會認為我是一個不守時的人;如果我經常承諾,但又沒有完成,它會認為我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如果我說從明天起每天跑步,但堅持沒幾天就放棄了,它會認為我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那麼,它會相信我么?它會支持我么?它會給我力量么?它只會在我背後低語——「那不是真的」、「很快就會放棄的」、「明天再說吧」。如果我的理智是硬幣的正面,那麼潛意識就是硬幣的背面,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只有這一體兩面的力量合二為一,彼此相信、支持,才能消解衝突、糾結,解放身心本來的力量。怎麼做?潛意識是非語言、不講邏輯的,只能通過「訓練」來改變,通過訓練自己行動上的守時、守承諾、堅持,去告訴另一個自己,我是一個這樣的人。從而達到「不自欺」的境界,建立彼此的信任。通過對自己的訓練,我們就能100%發揮自己的力量,將曾經在背後低語的阻力,化為共同前進的強大動力。

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無數人無法做出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它又是如此重要。如果我的回答是成為一個有錢人,那麼這不是一個答案,因為有錢只是一個結果,它一定有更深層的理由。如果我連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都不清楚,那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我只能庸庸碌碌,掙錢、養家、糊口,成為一個隨大流的人。為什麼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了我會做什麼事情,最終決定了我能達成的結果,它是起因。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改變世界的人、一個過好生活的人、一個幫助他人的人、一個過得舒服的人,又或者一個活得自由的人?每個人想成為的人都不一樣,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好好想一想,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夠幫我,同樣的,這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貫穿始終。

我想要什麼?我想要什麼?很奇怪,只要我一層一層問下去,很少有人能答上來。《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愛麗絲來到了一個路口,她不知道往哪裡走,於是他問路口的守衛「我該走哪條路?」,守衛問「你想去哪兒?」,愛麗絲說「我不知道去哪兒」,守衛回答道「如果你不知道去哪兒去,那麼走哪條路都是錯的」。當年這句話給我極大的震撼,如果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我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最終一定會後悔。很慶幸的是,我們有找到這個問題答案的方法,前提條件是剛剛所說的,你都做過了:翻到剛剛那張紙的背面,在第一行寫下我想要什麼,也許是錢、成功、幸福、和睦等等,自己不確定也沒關係。然後再第二行,寫下第一行的原因,比如我為什麼要成功,關鍵在於不要思考,內心閃現的是什麼,就寫下什麼。然後再下一行,繼續寫下跟深層的原因,重複如此。寫不下去了怎麼辦,這裡有3個小竅門幫助你寫下去:

大聲朗讀:從第一行大聲往下讀,看看自己有沒有想脫口而出的東西,看看自己有沒有特別的感受,它又代表了我想要什麼?

自我對話: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想像另一個自己就坐在自己前面,它會對自己說些什麼呢?它會給自己什麼呢?它的模樣如何呢?想想,它到底想告訴我什麼呢?

回憶童年: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過往,是哪些事讓自己快樂,慢慢回想那些片段,到底是什麼讓我快樂,問問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也許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到最後,你一定會有所收穫。我們每個人,都在路上。我們從一個地方出發,遇見途中的風景,最終抵達終點。過去已去,將來未來,唯有此刻,如同永恆。

作者:阿哲 歡迎分享,帶上作者就行~? 2017 by 阿哲營地阿哲營地の同名公眾號時不時,任性地寫些好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哲營地 的精彩文章:

TAG:阿哲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