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從工藝看白茶:萎凋而成的茶

從工藝看白茶:萎凋而成的茶

關於萎凋各有認識,以我制茶的經驗總結得出:「萎凋是初制茶風格的關鍵」。萎凋,是在一定溫度濕度氧氣條件下把茶鮮均勻攤開置放,讓茶鮮在脫離母體後能夠自然順暢進行呼吸,讓茶鮮植物性生命延續過程中,適度促進鮮葉酶活性,內含物質發生適度物理、化學變化,散發部分水分,使茶鮮含水量減少、莖葉萎蔫軟勻柔易制,除苦降澀、降解收斂性物質、改善適口性,吐臭青味青草氣,讓氣味醇和、花香彰顯、果香漸成、充分展現茶品種香的過程。

現代茶學的專有名詞「萎凋」

「萎凋」是現代茶學的專有名詞,有時又做「萎雕」「萎掉」,它是現代制茶工序中的必然步驟,是現代茶藝的基本工藝。這工藝不是現代才產生,在上古時期先民開始制茶時就開始應用,並一直應用至今的工藝。在未能大交流的年代各地有「攤曬」「攤晾」「攤浪」「攤亮」等不同稱謂,說的就是這回事。現代茶學有了萎凋這一專用名詞,我們就統一用它。

萎蔫狀態過程:

將採下的鮮葉按一定厚度攤放,通過晾、曬等,使鮮葉呈現萎蔫狀態。這過程中,鮮葉發生一系列變化:水分減少,葉片由脆硬變柔軟,便於揉捻成形;葉中所含酶活性增強,促使澱粉、蛋白質、不溶性原果膠等鮮葉成分發生分解、轉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可溶性果膠等有利於成茶品質的有效物質,同時降解多酚類物質、生成能量物質、產生熱量、生成水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良好的萎凋,使鮮葉柔軟青草氣消退而產生清香,花香顯果香出,成茶香氣芬芳、滋味醇和飽滿、刺激性弱而不苦澀。

剛採摘下來的鮮葉水分含量高達75%~80%,雖然脫離了母體,但生命力依然旺盛,有氧呼吸還持續不斷的為其提供能量,所產生的熱量也會越積越多。堆、成堆、大堆,在使有氧呼吸變為無氧呼吸產生更多熱量的同時,還不能快速散發掉熱量,讓茶鮮轉入無氧高溫高濕高活性的激烈發酵。所以,採回的茶鮮應該立即攤開放置,而且要攤薄攤勻避免成堆避免過厚。

萎凋,在古時在人們還不太認識它的年代,由於個方面限制,人們採回來的茶鮮還不知道攤開攤勻攤薄。人們雖不知道「攤」,但已知道「放」,也就說採回來的茶鮮要放置一定時間才能進行下一步工序,其主要目標是為了讓茶鮮變柔變軟,為了能更好的收形制形。

它除了為制出漂亮的茶形外,更有可能是縮小體積,減少佔用空間,方便茶的後期儲存及遠距離運輸。這時期的萎凋我們暫且稱為「放置萎凋」「靜置萎凋」或「堆放萎凋」,它所產生的時代特徵:年代久遠,認識不到位,條件不具備,發展很落後,也就是說它還處於制茶的初始階段,茶產業化的初始階段。

它的特點是佔地少,時間短,老嫩不勻、葉底雜花。為了避免堆溫過高,還得對堆放的茶鮮撒開又收攏、時不時翻動,以便它整體性勻柔易制。至於排不排青、除不除臭、生不生香,以及如何生香,還不為當時的研究范,就是偶然製得好茶也不知其所以然。但這無數的偶然隨著逐步總結積累,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必然,茶的分工細化由此而始,本文暫不探討。

要讓茶的植物性生命延續就需要能量需要氧氣。脫離母體後茶鮮再無外來能量補給,茶鮮的生命活動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就只能來自於茶鮮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茶鮮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產物,併產生熱量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稱為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

外界條件改變了,呼吸作用也就會終止了,內含物質消耗完了,呼吸作用也就終止了,水沒了幹了干透了,呼吸也就終止了,突然遇高溫低溫了,生命沒了,呼吸作用也就終止了。萎凋實際上是個分解物質釋放能量,又是個生成物質延續生命的過程,是個分解與生成的過程,提供與消耗的過程,是個物質增減的動態平衡過程,總的來說是個消耗內存的過程,可利用的物質終將越來越少。因此在茶的實際生產應用中,萎凋並不是越長越好越久越好,大多茶為中度萎凋,具體生產中還得多方面結合,適時而止適時而終,根據不同導向靈活運用。

萎凋根據速度及程度

萎凋根據速度及程度來分,可分為「輕度萎凋」「中度萎凋」「重度萎凋」及「超重度萎凋」與「超速度萎凋」,一般為前三種萎凋。我在製作雲南白茶(月光白,太和當地傳統稱「陰乾茶」,在太和茶文化「一主一副」中屬於副),發現它的萎凋遠遠重於其他茶,其他白茶,正因為有了這超重度萎凋,才有了黑白分明的月光白,才有甘甜醇和果香濃郁的雲南白茶,在雲南實際生產中廣泛存在著這種超重度萎凋的應用,所以中國現代茶學中應該有「超重度萎凋」這一概念。萎凋按速度及程度的具體劃分及應用本文暫且不展開。

茶鮮的萎凋,直觀來看就是個失水的過程。水是一切生命體的依賴,水沒了一切都將蟄伏,再頑強的生命都將蟄伏。萎凋的過程就是個逐步失水乾燥的過程,傳統雲南白茶就是個萎凋至干、萎凋至干透的過程。萎凋因為茶的種植管理狀態、茶鮮的植物性品種特性、茶鮮的水分含量、水分的散失速度、水分的散失時間、水分的散失量,所得干茶的水含量及後續散失時間等不同,這些大前提的不同決定了它的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講白茶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不同風格之別。

超重度萎凋是在茶鮮植物性生命特徵徹底消失後,在茶鮮水分適度的情況下:細胞壁、細胞膜破裂,細胞液溢出,茶汁在茶體內溢出,進而轉入有氧發酵,即氧化分解的過程。這看似不變的外表之下,在激烈的發生著反應。茶汁漸漸氧化,茶鮮背面顏色變黃變紅逐漸變黑,而茶毫面失水變白髮亮的過程。只有充分的進行氧化反應,才能徹底的消除青斑而黑白分明、才會甜韻花香,才是天地太和。這也是雲南傳統白茶與其它白茶萎凋上的不同之處,也就造就了它與眾不同的風格。

本圖由說茶網制

關於白茶的萎凋,我根據多年實踐總結一表,拋磚引玉、大家共同探討。

太陽萎凋

太陽萎凋(或日光萎凋)一般是在高水高溫高氧高活性強光直熱條件下進行,速度極快,變化特別明顯,所以時間不易過長,鮮葉厚度不宜過薄過厚,所攤鮮葉厚度結合當天天氣調整。它相對於其他萎凋,從萎凋變化速度上來講可以歸為「超速度萎凋」。它速度快、鮮葉軟化快、外觀效果明顯,但由於受諸多不可控因素影響,實操中很難把握,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在現今科學技術條件下應用越來越少,但萎凋與乾燥直接結合的茶葉製作方式仍然長期存在。

太陽萎凋與太陽乾燥合二為一的方式,更是要注意鮮葉厚度,避免其轉換為高溫高濕高活性強光直熱下的無氧發酵。這種以太陽為主,及其直接簡單,把萎凋與乾燥二合一的生產方式,直接利用能量利用自然,利用垂手可得的資源生產茶葉,用發展的觀點來看歷史上應該廣泛存在,只是這樣生產出的茶應該歸「白茶」還是「曬青」還有待進一步探討。這樣的生產方式從邏輯上分析應該處於「殺青」工藝誕生之前。現代茶學的「曬青」已經在完全意義上應用了殺青技術,如果把它歸為「曬青茶」,那它也應該屬於「原始曬青茶」。

自然萎凋開始向人工萎凋轉換

認識了萎凋機理,弄明白了影響萎凋因素,慢慢的人們就從無意得之向有意為之,把不可控轉換為可控,從自然萎凋開始人工萎凋,用人為手段來干預調節,根據情況加溫、加濕、加風、加氧、加各種現代科技手段的下的各種調控措施,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創造出極端的超速度萎凋。萎凋極有可能是人們對茶葉生產加工,成體系認識的最初工序之一。

加濕萎凋不常見,多現於雲南白茶中,而且只是局部地區在實操中作為調整措施補救措施的輔助措施使用,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用。

萎凋也是個水分逐步散失的過程,是個逐步乾燥的過程,但乾燥程度不是高,即便是超速度萎凋,超重度萎凋這極端萎凋方式所得的干茶也還有一定含水量,那怕感覺已經幹了的茶,在其芽心、嫩莖、老梗部位也有一定的含水量。

茶整體水分高或部分含水量高,都會使得茶的呼吸作用得已持續,活性得已保留,這樣的茶不穩定不便於後期儲存控制,所以必須對萎凋後的茶鮮再進行乾燥,以確保在後期生產加工儲存運輸中穩定品質。

不同茶區、不同茶樹、不同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不同的生活品飲習慣,不同的個性化導向,讓人們總結出在不同萎凋程度下,因地制宜的採取各種不同的乾燥方式,根據情況乾燥自認為已經萎凋夠了的茶鮮,快速固化、適時鎖定,突出風格穩定品質,從而產出各具特色而不同風格的白茶。這些乾燥方法方式雖然對茶品質有一定影響,但更多的已經決定於茶鮮的萎凋程度,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白茶屬於萎凋而成的茶。(本文作者李琨投稿、授權說茶網首發,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圖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茶葉特色生物產業局張龍提供。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圖為本文作者李琨(本圖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李琨,「品茗鑒山」,普洱鎮沅人。1994年參加村建工作時,注意到苦聰人「冷水泡茶」,由此引發關注。1998年發掘「太和甜茶」,2003年系統掌握太和工藝。研製冷水泡茶。2006年總結出太和茶的傳統采養方法,現被業界提升為「藤條茶采養法」。研究普洱茶儲存;2010年成立「鹿鼎茶業」,擔起太和甜茶傳承、培養雲茶曬紅產業。

?好茶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來自滇西邊境野象出沒之地的高桿古樹茶
三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大茶樹

TAG:說茶網 |